清朝是少数民族统治的封建王朝,其建立者满族本是中国东北部的游牧民族,后来建立发展后金政权,并一步步入主中原。 有人说清朝入关就如同带着嫁妆的小媳妇,这句话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清朝入关带来了土地,扩大了中国的疆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清朝确实奠定了中国的版图基础,但清朝的入关带来的“嫁妆”和贡献并不只是表现在疆域的扩展和维护上,更重要的是清朝对非省边境地区的管理与探索。 01 后金政权的建立和发展 明朝万历年间,东北女真各部各主其地,群雄征战,处于分散混乱阶段,在这样一个动荡时期,建州女真的努尔哈赤登上了历史舞台。 1583年,努尔哈赤以13副遗甲骑兵讨伐尼堪外兰,开始踏上统一女真各部的征程。愿意投降归顺的,努尔哈赤会对其进行安抚和优待,不愿意投降和归顺的,努尔哈赤便会对其出兵。在努尔哈赤的南征北战下,哈达、辉发、乌拉等女真各部先后被他征服。 在努尔哈赤征服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女真的势力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加,经济也日益发展起来。为了能够更快的统一女真各部,努尔哈赤开始着手打破传统的部落组织形式,建立更为更为有效的统治机构。 1587年,努尔哈赤在虎栏哈达东南部以及加哈河两界中平岗建造了三座城池,并建造了宫室,随后建立了相关制度来对女真各部进行管理。 之前,氏族部落社会内部是没有强制性约束的,努尔哈赤的这一做法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方式,更加有利于管理,这标志着后金政权的萌芽状态已经初步形成。 女真各部一直实行的是牛录制,这种制度是一种生产和军事合一的社会组织,也是满族社会的基层行政组织。 在统一女真各部落的过程中,努尔哈赤为了加强控制,巩固政权,又在牛录制度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将后金管辖的所有女真部落的人都编在旗内,打破了传统部落的组织形式。 努尔哈赤画像 在八旗制度下,民和兵没有明显的界限,民众在需要征战的时候要义无反顾地穿上铠甲上战场,在停战的时候,民众便可以种地打猎,安心当民。 在这种制度下,女真各部既没有耽误打仗,也没有耽误生产。 八旗制度既是军事制度,还有着对内管理公共事务和征收赋役等行政职能和经济职能。1615年,努尔哈赤设置了五个理政听讼大臣和十个扎尔固齐,负责协助管理国事。 如果有案件,要先报给扎尔固齐审理,审理过后再上报给理政听讼大臣,理政听讼大臣复审以后在上报给各个贝勒,最后由贝勒向努尔哈赤上奏,再由努尔哈赤做最后的裁决。这种治理国事的方式更加井井有条,治理更加有效。 除了八旗制度,努尔哈赤还制定了一系列刑罚制度,这些措施让国家的行政职能更加完善,自此一套初具规模的国家政权建立起来。1616年,努尔哈赤正式创建了后金政权。 为了巩固政权,努尔哈赤多次调整统治政策,但在其统治后期民族矛盾仍然十分尖锐。 1618年,努尔哈赤向大明发动总攻,一步步占领了辽东地区,从此进入汉族区域。1621年,努尔哈赤又占领了辽沈。 在皇太极即位的时候,后金国民族成分多样、人口众多、地域辽阔、民族矛盾尖,迫切需要他不断地调整政治、经济、军事等制度来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 为了完善国家级机制和加强中央集权,皇太极下令增设八固山额真,辅助自己总管国家一切事务,并增设很多职位来削弱八旗旗主的权力。 皇太极画像 除此之外,皇太极还参照明朝的政治体制,不断健全统治机构。在军事制度上,他完善八旗兵制。随着八旗制度的日益完善,后金的军事实力不断增强,也推动了民族的融合。 这样,以皇权为中心的后金政权机构就建立起来了,为清朝入主中原后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基础。 02 后金政权的扩张与巩固 建州女真分为五部,努尔哈赤从1583起开始进行统一女真各部的事业,先后征服了各部,完成了建州五部的统一。 海西的各个部落对建州女真的扩展行为十分不满,于是对其进行了抵抗和打击,但努尔哈赤打败了各部的军事联合,也改变了建州女真和西海女真的力量悬殊。 努尔哈赤对西海女真采取“逐个击破”的战略,并以婚姻联盟辅助,1607年取得了乌揭岩战争的胜利,此次大战后,努尔哈赤彻底打开了后金通向乌苏里江和黑龙江流域地区的通道,随着萨哈连和使犬部等被攻占,努尔哈赤于1616年,基本实现了黑龙江下游的统一。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大金”,成为了与明朝对峙的地方割据政权,1618年,努尔哈赤开始于明军交战,次年,努尔哈赤实现了对海西女真各部的统一。 此后,努尔哈赤又占领了明朝辽东的七十多座城池。 1625年,后金政权将都城迁到沈阳。1626年,皇太极即位,一边与明朝争夺中原正统,一边积极开展统一黑龙江中上游的活动。皇太极即位后,对黑龙江流域各部采取了安抚政策,各部相继归附。 1642年,黑龙江流域正式纳入清朝的统治范围,清朝对已经实现统一的东北地区采取了一系列必要的政治管理措施,加强了管理和统治。 在明朝末年,蒙古地区分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三个部分。因为漠南蒙古地处于后金政权和明朝政权的重要战略地位上,所以一直都是双方争夺的重点。 在明朝的羁縻统治下,漠南蒙古各部各自为阵,但并未直接影响明朝的统治。明朝利用漠南蒙古的内部矛盾,与察哈尔部的林丹保持友好关系,还与其联合与后金政权抗衡。 为了能够顺利地入主中原,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统治者都为征服漠南蒙古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努尔哈赤利用漠南蒙古内部矛盾按照计划将其挨个击破,恩封赏赐,以战求和,漠南蒙古还在努尔哈赤与明朝的战争中随军。 皇太极即位以后,继续壮大后金政权的力量,发展与漠南蒙古之间的关系,漠南蒙古的煞汉部和奈曼部在1627年先后归附皇太极,同年,一些部落联合起来发动了对林丹汗的军事进攻。 1628年,皇太极亲自率领已经归顺的各部落去攻打林丹汗,取得了巨大胜利,并确立了皇太极在漠南蒙古地区的盟主地位。 第二年,皇太极向漠南蒙古各部颁布法令,以巩固统治,1631年设立六部的时候在六部中均设蒙古承政,用来加强对漠南蒙古的管理。 1632年,皇太极带领各部再次攻打林丹汗,林丹汗大败。后来,林丹汗去世,皇太极招降林丹汗旧部,于1635年确立了后金政权在漠南蒙古的统一。 明朝对漠南蒙古主要采取羁縻统治,而清朝为了加强对漠南蒙古地区的管辖,在蒙古地区原有的社会结构基础上,利用八旗满洲的组织原则,采取的是立旗盟制度,规定内属蒙古直属清王室,官位不能世袭,事务不能自己私自做主。 对于外藩蒙古,清政府要求其必须向自己进行朝贡,还要服从军令征调,这些措施都有力地加强了清政府对蒙古族的直接治理。 后金政权在入关前实现了对漠南蒙古的统一,并建立了相关管理制度,这为清朝后来入主中原后蒙古地区的法制建设提供了很多经验。 03 对蒙藏地区的治理策略 在清朝初期,蒙藏问题在西部和北部的边疆民族问题中居于首要地位。在清朝的政治谋略中,最具特色的是处理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智慧和策略。 清朝实行的第一个策略是努尔哈赤在继承前人和亲通婚做法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双向互动联姻政策。这项政策是中国封建历史社会上长时间、大范围、多层次和高频率的对蒙藏地区的治理策略。 双向互动的联姻策略在治理蒙藏地区上发挥了很大的功能和作用,清朝入关以后,满洲贵族和蒙古王公之间更是形成了一种具有特殊君臣身份的政治联盟关系,清王朝通过联姻制度控制着蒙古王公地位的升降和爵号的封削。 努尔哈赤通过这种双向互动的联姻政策打破了满族关系的僵局,为日后满蒙关系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清朝实行的第二个策略是结盟策略。 结盟策略是在多方势力角逐、出现实力均衡局面时常见的现象,是实力对等或者对立的政权在谋求共同关切与各自需求的基础上结成的利益共同体,表现为政治上彼此呼应,军事上共同进退。结盟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壮大自己的力量,改变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 在结盟策略的推动和满蒙联盟的深化与巩固下,1626年,漠南蒙古16部49旗王公在盛京共同尊皇太极为全蒙古的大汗。 努尔哈赤对蒙古部还采取了恩威并施的策略,皇太极采取“慑之以兵,怀之以德”,而偏于“怀之以德”的方针,他认为用武力震慑不如用安抚政策。 所以,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对前来归附的蒙古各部落以及使者都给予和很高的礼遇,并重赏他们,还让归附的蒙古贵族享有特权。在这种政策下,仅仅用了九年的时间,漠南蒙古就全部归附了皇太极。 除此之外,后金政权还充分利用宗教这条纽带,与西藏地方建立起直接的互动。 在后金崛起的历史进程中,藏传佛教不断向后金地区进行传播,后劲统治者为了笼络蒙古各部,便针对蒙古地区自元初以来崇信藏传佛教,采取了利于发展藏传佛教的政策。 一些列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不仅在改善满蒙和满藏关系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还增加了后金政权的政治整合力和社会控制力,为彻底改变后金政权与明朝的力量对比奠定了政治基础。 在清朝建立全国政权,逐步统一各部族的历史进程中,统治者因地制宜,实施变革政治互动策略,形成了联姻结盟的漠南模式、政治绥服的漠北模式、羁縻藩属的青海模式等等不同的治理模式。 这些模式不仅对清朝西部疆域的统一、稳定与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还对后世也产生了深刻的政治影响。 结语 后金政权的建立和发展经验、东北地区和漠南蒙古地区的统一和管理,以及治理蒙藏地区的模式都是清朝入关时带来的“嫁妆”。 清朝前期从体制与机制上瓦解了西北边患构成的传统根基,建立和巩固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的社会基础,建立起了一种新型的行政直辖制度,实现了更加有效的管理,这对清朝入主中原之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9-21 00:42 , Processed in 1.104278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