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河桥下空间利用 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全长近3000公里,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省(市),是我国重要的线性文化遗产。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2014年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多次作出指示批示,强调“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淮安是大运河文化带标志性城市,大运河淮安段包括京杭运河淮安段(含里运河、中运河)、黄河故道淮安段、张福河、盐河和通济渠(汴河)淮河口段等,是大运河全线历史最早、延续最久、变迁最复杂的河段。公元前486年,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修筑邗沟,沟通江淮,从淮安古末口入淮,此为大运河最早开凿的河段,淮安这座城市的命运从此与大运河紧密相连。隋炀帝疏浚沟通通济渠、邗沟、永济渠、江南运河,实现了大运河的第一次全线贯通。元代开通惠河、会通河,实现了大运河的第二次全线贯通。明代重新确立了以运河为主的漕运制度。大运河淮安段地处黄、淮、运之交汇点,长期进行以“保漕”为目标的疏浚治理,于清口一带增设多处闸、堤、坝,清口水利枢纽趋于成熟。明清时期,漕运总督、河道总督长期驻节于此,淮安成为集全国河道治理中心、漕运指挥中心、漕船制造中心、漕粮储备中心和淮北盐集散中心于一身的“运河之都”。淮安因运河而生、借运河而兴,2500年的城市兴衰与大运河息息相关。 ▲ 大运河淮安段历史演变图|作者自绘 绵延千里的大运河,跨越千年时光缓缓流淌至今。大运河畔的淮安,见证了其曾经的繁华与荣耀,也成为其今生蝶变、绽放光华的最好注脚。为持续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以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带动城市更新和乡村建设,淮安市提出以“绣花功夫”把工作做扎实,建设大运河百里画廊,高品质塑造美丽宜居环境,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大运河百里画廊东起淮安船闸,经里运河、京杭运河至五河口,向南串联起二河、洪泽湖大堤、蒋坝、马坝、官滩,至老子山镇龟山村,沿水域长约125公里,是淮安市大运河文化遗产集中分布的区域。针对大运河百里画廊沿线历史文化遗产数量多、价值高、分布散、保护传承利用不足等问题,淮安系统梳理大运河淮安段历史变迁、凝炼文化价值,提出建设基于大运河淮安段文化价值的区域性文化遗产廊道和文化线路,探索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新路径,推动文化引领高质量发展。 ▲ 大运河船舶停泊设施 ▲ 都天庙历史地段 水陆链接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遗产 多种方式疏通沿线交通堵点,突出慢行交通对文化遗产的串联。完善五河口等重要节点道路系统,增设跨河桥梁,建设滨水慢行绿道,打造水陆链接的文化线路。大运河百里画廊里运河段四行系统提升项目以完善步行、骑行、车行和船行四大体系为发力点,强调人、环境、自然的共存与融合,串联清江浦、漕运城、山阳湖、河下古镇四大片区,沿途设置休闲驿站、服务中心等产品,构建城市功能与开放空间的有机联系,形成体现大运河厚重文化背景下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实现还河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打造淮安的“城市会客厅”。 ▲ 淮安运河大桥 ▲ 大运河百里画廊堤顶路建设 近年来,夜游经济成为拉动文旅消费的增长点。以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为契机,打造绚丽的两岸夜景,推出特色游船画舫和丰富多元的节庆活动,不仅点亮了夜空,还一举点“燃”了文旅消费市场。 注重塑造大运河沿线特色文化空间 依托沿线丰富的洲、岛、荡、堰、湾、滩等水体空间,结合现有高点精细化塑造眺望点和观景廊道。依托历史文化遗产,深入挖掘历史故事和集体记忆,植入公共功能,塑造标识性文化空间,引导文化遗产从静态展示向公共、开放、积极的多元利用转变。通甫路大桥下的原东港码头被改造成东港体育公园,成为淮安大运河沿线最大的城市公园。公园以“运河绿轴、活力乐场”为设计理念,将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其中,建设了滨水步道、跑步道和自行车车道,重塑了运河滨水公共空间,将体育、运河和自然充分融合,进一步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 东港体育公园鸟瞰图 统筹推进大运河沿线遗产活化利用 结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将世界文化遗产、文保单位、历史建筑、工业遗产等纳入保护传承体系,分级分类推动活化利用。利用“淮扬菜”非遗金字招牌,结合“一地一品”特色美食资源,打造美食线路,传承非遗技艺,彰显淮安“世界美食之都”特质。 历经千年的清江大闸如今成为京杭大运河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石闸。历史上清江大闸通过控制里运河的流量和调节水位,以缓解湍急的河水,使漕运船只顺利通过,有“南北襟喉”之称。 ▲ 世界文化遗产清江大闸夜景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清江大闸核心展示园占地面积约1平方公里,依托现状文化资源,打造清江浦人文体验区、生态休闲体验区、运河管理体验区三个主题片区。重点展示古代先进的水工技术、五教并存的文化交融、夸州兼郡的河务管理。公园的御码头运河文化美食中心是江苏省淮安市中心唯一一处面水的仿明清建筑群,这里曾是佐证大运河沿线古清江浦繁华最好的元素。节日里,这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淮安首部沉浸式实景演出“最忆清江浦·梦回御码头”在古老的御码头,再现昔日“九省通衢”的繁华盛景。保留的百年建筑仁慈医院引入喜马拉雅音乐书房,在原有风貌基础之上,将淮安历史文化底蕴与音乐完美融合,打造大运河百里画廊最美运河书房,为“书香淮安”这张城市名片添砖加瓦。创新淮扬菜品鉴堂充分挖掘和运用南船北马、九省通衢、舍舟登陆、天下粮仓、五教荟萃等文化元素,打造成以漕船和漕运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文化餐厅。御码头片区改造提升、“文旅商”综合项目的打造,正在激活清江大闸片区的整体发展活力,让开埠六百年的清江浦再次迎来人声鼎沸的盛世之景。 文化引领大运河沿线城乡有机更新 加强大运河百里画廊沿线江淮水乡整体风貌塑造,针对沿线不同规模尺度的城市、乡镇、村庄聚落空间,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将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与城市更新行动、乡村建设行动融合,推动大运河文化引领下的城乡有机更新。 推动城市更新改造,逐步疏解城区范围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不相适应的城市功能,按照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的原则,统筹实施生态修复与功能完善,加大公共服务设施供给,重点提升滨水空间活力,彰显地域特色。 ▲ 河下古镇国学交流基地 ▲ 河下古镇竹巷西街改造后 建设运河特色小镇,特别对河下古镇、马头镇、西顺河镇、蒋坝镇等滨水乡镇实施微更新改造,保护乡镇空间格局和特色风貌。增加滨水公共空间,发展运河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激发乡镇文化遗产的经济活力和整体价值。 ▲ 化工新村老旧小区改造后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综合提升高堰村、头堡村等村庄人居环境,传承弘扬乡土文化和地域文化,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打造集滨水美景、田园风光、乡愁记忆、宜居生活于一体的特色田园乡村。 本文刊载于《人类居住》杂志 2023年 第 1 期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2:28 , Processed in 1.114815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