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长河——通往颐和园的“慈禧水道”

2024-5-5 10:44| 发布者: weiwei |来自: 鼓楼静语

摘要: 北京西郊一带,有一条逶迤东流的河流,是明清时期皇都北京城内唯一的御用河道。清代乾隆年间,这条河道经过整治被改为皇家专用河道,因此被称为“御河”。当时皇家的帝后王妃,赴西郊各行宫御苑,若乘舟行船,都必须 ...

北京西郊一带,有一条逶迤东流的河流,是明清时期皇都北京城内唯一的御用河道。清代乾隆年间,这条河道经过整治被改为皇家专用河道,因此被称为“御河”。当时皇家的帝后王妃,赴西郊各行宫御苑,若乘舟行船,都必须通过这条著名的河道。至清代光绪年间,这条河道成为了慈禧去往颐和园避暑的水路,被称为“慈禧水道”。御河就是“长河”,是一条有着皇家御河美誉的北京长河。有古诗为证:

新涨平堤好进舟,霁空风物报高秋;

闻钟背指万寿寺,摇橹溯泪西海流;

送爽一天去似缕,娱情两岸稼如油;

石桥郭外经过屡,试问常年得似不。

————乾隆十三年御制

长河流向及名称

长河,其实并不长,全长大约30多里,原是历代京城的引水河道,它从西山山麓通过昆明湖,至海淀麦庄桥,折向东南,遇西直门注入北护城河,再东流至德胜门入“水关”,进积水潭。元代都水监郭守敬引白浮泉及西山诸泉水通过这条河道入大都城,再连接通惠河,以兴漕运。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长河各有不同的名字。辽代称“高梁河”,金代称“皂河”,元代称“金水河”,明代称“玉河”,清代始称“长河”。高梁河是元代建都的主要依托水系,一直贯穿于北京城的心脏地带,在北京城历史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金、元以后,高梁河上源被南长河代替,只有从紫竹院东流到高梁桥一段仍然保留了高梁河这个名称。

长河分为北长河和南长河,

北长河是“三山五园”历史盛期水系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海淀区玉泉山和颐和园之间,清代名玉河,是补给昆明湖的输水线,同时也是连接玉泉山与万寿山的游览廊道,全长1.85千米,流域面积0.49平方千米。京密引水渠建成后,占用其部分河道,现只有玉东郊野公园“长河浮金”景点附近一小段在地图上标注北长河。

南长河位于高梁桥到麦钟桥河段,与京密引水渠(昆玉河)交汇后通向颐和园昆明湖。南长河又名玉河。作为历史上曾是北京市主要水源,玉河发源于玉泉山“天下第一泉”(燕京八景之一的玉泉趵突),经青龙闸流入昆明湖,再由南长河入城内“三海”(积水潭、什刹海、太液池),玉泉山泉水断流后,成为排水河道。 金代建都北京后,修建了以西山泉流为主要水源的河道,后经元代扩大和完善成为通惠河上游水源。几百年来一直是北京城供水的主要水道,堪称北京城的生命线。​

水道出游长河观景

清代为了皇室出行的需要,把长河作为了御河,水上御道的起点为高梁桥码头,由此改龙辇为龙舟,沿长河逆流而上,终点即是绣漪桥。乾隆皇帝通过长河往返于皇宫与西郊之间,皇帝喜欢走水道,因此昆明湖和长河禁止民间泛舟。后来,又在河岸修建了许多码头和行宫,作为停舟休息之处。紫竹禅院、苏州街等都是这时建造的。作为皇家的御河,自然就会时常维护和提升,因此,也成为了当时京城人的理想郊游之地。

明清两代的发展,长河景观得到进一步完善,陆续建造了很多宗教建筑,两岸遍植柳树,成了一道风景线和宗教圣地。很多人都知道北京曾有“天坛看松,长河观柳”的说法,可见,这条河景观的独特。从明代中后期开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渴望亲近自然山水,形成了比较浓厚的出游之风。因为西山诸刹路途遥远,有车马之劳。而高梁桥就在西直门外,出城即到,河水清澈,堤岸柳树垂青,很有江南之景,于是成为京师一大出游胜地。

明代散文家袁宏道的《游高梁桥记》是经典名篇:“高梁桥在西直门外,京师最胜地也。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皆见。”每逢春夏,高梁桥畔草色青青,杨柳依依,人们竞相于高梁桥处观杂耍、看柳枝舞动,又入水边寺,又登柳边楼,成为当时游赏潮流。

慈禧在颐和园唯一一张面带微笑的照片。

由于皇家要不时地去颐和园、紫竹院等处休闲,所以这条河流在清代后期不断地得到治理,每到阳春,红绿相间,柳暗花明,景色绝佳。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慈禧在京城内度过浴佛节后,便乘船到颐和园避暑,都会从倚虹堂踏上龙舟,沿长河西驶。据记载,仅慈禧太后就有31次通过这里去颐和园,因此这里又叫“慈禧水道”。

倚虹堂皇家码头遗址

西直门外高梁桥畔的“倚虹堂”是水路和陆路的中转站,从这里可以一直乘船到达玉泉山静明园的东门。

倚虹堂原貌

倚虹堂位于北京西直门外高梁桥西,长河北岸,是乾隆皇帝弘历为圣母皇太后六十大寿所建的码头行宫。倚虹堂一直使用到清末,光绪和慈禧由水路前往颐和园时经常从这里登上龙舟。此后,随着清王朝衰败,日渐损毁。时至今日,绿地内零散存有少量旧石块,经专家认定为倚虹堂码头遗存。公园建设时对此就地保留,供人追忆夕日皇家码头胜景。

乾隆古诗《倚虹堂》
高梁桥侧倚虹堂,小驻传餐趁早凉。

自壁题诗今复昔,赤心祈岁雨和场。

西直门外倚虹堂外拱桥、水榭

倚虹堂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建成,可在此乘舟至颐和园,也可在此易辇进宫。倚虹堂为样式雷所设计,现存有《倚虹堂》、《倚虹堂古船坞地盘画样》、《倚虹堂清挖河泡船道图》等图纸。倚虹堂坐西朝东,宫门五楹,五楹南房中间穿堂门外紧临长河的是码头。宫门额“云楣星鄂”和倚虹堂其它匾额,皆为乾隆皇帝御书。倚虹堂隔岸是船坞和港湾(今大钱市1至3号楼),船坞有三座坞桶,每座13间,用来储放龙舟和冰撬。清末西太后常在倚虹堂船坞乘船前往颐和园。该船坞于民国初年为官厅所拆卖。倚虹堂的北侧(今北下关24号门前)有一棵千年古槐(树号为A04196),慈禧太后往返颐和园和圆明园时,在倚虹堂用餐时,见树形好似展翅欲飞的蝴蝶,慈禧称其为“蝴蝶槐”,此名后来也传至民间。周围围着护栏。

“倚虹堂”行宫在民国初年就被拆毁了,没有留下一丝一毫的痕迹,就连行宫附近的茶楼酒肆勾栏瓦舍等建筑也随着朝代的更替而落寂了,没有了“秦楼楚馆编笙歌”的轻吟浅唱,更没有了“宝马香车游仕女”的曼妙的风情。只有长河两岸的绿柳依依,农田中风吹稻花香,藕池内荷叶田田,夕阳下远处的农舍中炊烟袅袅,晚风送来了鸡鸣犬吠之声。如今这最后的田园风光都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中。

北展后身的皇家游船码头(已拆除)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这条皇家水道在1908年断航一个世纪之后,重新被恢复开通,北京展览馆后身的这个地方就被建成了皇家水上游园路线的首发站——皇家游船码头。原版水道的首发站船坞就在这个码头的西北方向,因为河道逐渐引入了地下,才有了这个改良版的码头。

北京转河治理工程重新修复倚虹堂码头,游客曾一度在倚虹堂码头登船,体验北京御河游。码头现已拆除,首发站移至动物园码头。

长河上的四座古桥

慈禧太后去颐和园往往在高粱桥附近的倚虹堂船坞上船,经白石桥、万寿寺、麦钟桥、长春桥,直达颐和园和玉泉山。

高梁桥位于北京西直门外高粱河,始建于元代,元二十九年竣工。元帝忽必烈为满足元大都用水和南粮北运之需求,派都水监郭守敬引昌平白浮泉及西山玉泉诸水汇流至此,形成水道,流经护城河、积水潭,直至通惠河。水道之上修建有高梁桥。数百年来,高梁桥历经多次修葺改造,现存桥为清代所建,桥下有闸,西南有船坞,东北有绮虹堂。当年慈禧去颐和园往往就在此小憩后登舟。高梁桥的名字源于高亮赶水的故事。

解放后,高粱桥逐渐被民宅及市场所淹没,高粱河在桥北侧修成暗河;南侧则形成了水沟。高粱桥也因高粱桥路的繁华而成为交通堵塞路段。现高梁桥本体及高梁闸闸槽、绞关石等原有建筑物构件保存基本完好,在古桥两侧扩展道路,新修了两座单行道的新桥。所以,目前的高梁桥处是三桥并列,高梁桥本体居中被保护起来。高粱桥一带建设有西直门交通枢纽。

古高粱桥遗址

白石桥位于海淀区著名地段繁华区域,这附近有太多知名建筑和古迹,比如国家图书馆、首都体育馆、北京天文馆,还有紫竹院公园和北京动物园等。说到古迹、紫竹院和动物园里都有,还有五塔寺金刚宝座塔(原称真觉寺),而白石桥本身也是。如今这附近有俩白石桥,一东一西跨高粱河,居东的是古桥。

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志书”上已有称小白石桥的记载,这座桥后来在清代重修,称白石桥,原是米黄色花岗石板建筑,桥宽仅有6米,为什么要修这桥呢?据说现在国家图书馆这片地区,元朝时为大护国仁王寺,香火挺旺盛,可有高粱河相隔,高粱河,也就是现在的长河,朝拜者需绕一段长路从东面的高粱桥过河,很不方便,便在大护国仁王寺门外以白色石块砌筑一跨河小桥,俗称白石桥。桥北有路,可达魏公村,那时称畏吾村,为元朝色目人中维吾尔族营寨。1982年,白颐路第一次改造时在旁边另筑钢筋混凝土新桥,称为白石新桥,两桥并用。1997年,白颐路进行再一次改造,这座有700年历史的桥被拆除,据当时在施工现场的目击者记载,桥是由巨大的石块构成,拆除时每块石块都编了号,将运送到适当的地方重新搭建保存,一座大的新桥替代了它的位置,这就是五塔寺,也就是目前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中白石桥的由来。

被拆前的白石桥

老桥拆除后将主要构件运至五塔寺,按原有规制展览在金刚宝座塔身后。

麦钟桥始建于元朝,与白石桥、高粱桥年代相仿,距今已有700年的历史。麦钟桥原称麦庄桥,曾用名“埋钟桥”。传说,永乐大钟由德胜门汉经厂移到万寿寺(位于麦庄桥南约1.3KM)悬挂,没几年就卸下卧地,后埋在该桥旁,到乾隆年间才移至大钟寺。由于在桥旁挖出大钟,故而民间将此桥叫作“埋钟桥”,后谐音并书面为“麦钟桥”。1998年疏浚南长河时,发现了麦钟桥的遗址,后在遗址旁架设了现今的麦钟桥。

麦钟桥遗址

遗址旁架设的麦钟桥。

长春桥站位于海淀区南部偏北,远大路与蓝靛厂北路、蓝靛厂南路交会处,长河(京密引水集)西侧。长春桥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跨于长河之上,据传初为木质结构桥梁。清漪园(颐和园)建成后,长河成为帝后往来京城与御园的水上御道。为便于龙船通过而改建成桥面可移动的吊桥、即有龙船经过时,桥面向两边移动,待龙船通过后、再复原成桥,以便人们通行。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奉乾隆皇帝之命,于长河西岸蓝靛厂另立教场,为外火器营并建营房。因八旗官员出入火器营多走此桥,时有"军用大桥"之称。因长河两岸绿柳成荫,春意盎然,又称"长春桥"。清高宗弘历《麦庄桥记》称:玉泉"折而南经长春、麦庄二桥,夹岸梵字颇丽"。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弘历即景杂咏中有"麦庄迤逦接长春,平水无劳更易舱"。又因桥下水清鱼旺,常有人到此垂钓,故有"长春垂钓"之景观,为"京西小八景"之一。河东岸有个小村子,民国以来被称为"长春桥村",今属海淀镇辖域,但村落早已拆迁。

光绪年间,长春桥下还有个小码头,是专为皇上和慈禧太后修建的。因蓝靛厂街中有座广仁宫,俗称"西顶庙",庙后建有行官,皇上、太后往来颐和园时多在此下龙船,上岸后乘轿来到庙中,先烧香拜佛,然后去往行宫净手喝茶吃点心。

民国时期,建于清代的长春桥已很破旧,但仍是附近村民往来东西方向的必经之路,尤其是去往海淀镇、清河镇,多从此经过。当时已无龙船经过,故将桥面改为石板,并设有木质桥栏。1966年疏通京密引水渠时,长春桥被整体拆除,在其附近兴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梯形跨河公路桥,也称长春桥。2005年远大路东延时将长春桥路改建成大型立交桥,桥全长40米,宽8米,高15米。此后海淀区政府也迁到桥的东北侧,即长春桥路北侧。

民国时期的长春桥

南长河历史及治理

南长河作为北京现存唯一的皇家御河承载着首都历史文化的记忆。

自明朝起,南长河便为历朝历代帝王去往瓮山泊行宫(现颐和园)、万寿寺行宫的必经水上御路。历史上,南长河曾作为北京城漕运引水河道,保障京杭大运河北京段的水利畅通,是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河道中部的国家级保护文物广源闸,见证了此段历史。

广源上闸是通惠河上最上游、最西端的闸,是控制进京水流最重要的闸口,所以称它为“京杭大运河第一闸”。

古时的南长河,连接宫苑、寺庙、稻田、坊市,沿岸风光享有“天坛看松,长河观柳”的美誉。如今,完成沿线景观升级的南长河,串联起“三山五园”、中关村科学城与核心老城区。御河文化景观与当代城市功能相融合,同时综合承担着行洪及水量调蓄、城市交通、慢行系统、生态净化等功能,南长河已更新为一条蓝绿交织、古今交融的城市文化景观廊道。

南长河,西至蓝靛厂南路,东至北京展览馆后湖,全长5.5公里。经过近三年的治理,南长河河道治理和环境整治项目全面竣工,北京动物园西门到蓝靛厂南路滨水慢行系统全线贯通,同时,沿途打造河岸景观,再现“长川古胤御河秀,万寿千梵日月长”的皇家御河风貌。

改造后的南长河由原先单调的城市河道华丽蜕变为一处集休闲、赏景、社交、文化展示为一体的滨水空间,河岸风光旖旎,河畔游人众多,古御道焕生机、现新颜。

这次环境提升后,将原有狭窄的水边便道,由原来的1米拓宽为1.5米,沿线增设竖向交通台阶及观景平台、滨水挑台,新增“御河游”滨水步行线路,市民可由颐和园经昆玉河滨水步道、南长河滨水步道步行前往动物园,有效缓解半壁街、五塔寺路人车混行的情况。有步行爱好者体验说: 从颐和园公园出发到达北京动物园全程14公里,一路上走在河边的林荫小道上,即躲避了汽车尾气的污染,又躲避了夏季的骄阳似火,北京城区河流一般都经过了整修,风景还算不错,沿途还有不少古迹可寻,真是一劳多得的好事。

改造后的南长河,以舒适的环境、景色优美的滨河风光成为市民游憩拍照、集聚享乐的活动场地。沿途围绕南长河历史文化搭建的诸多建设内容,融入“三山五园”文化带,风格典雅统一,将传统中式风格的倚杖栏杆、须弥座、传统纹样等古典元素融入河岸景观设施中。同时,以历史资料为依据,于河道两岸种植山桃、碧桃等春花树种,补植高大柳树,丰富了原有场地春夏冬三季单调的植物景观,以古今交融的传统景观表达,尽力还原“长河观柳”的盛景。

改造后的南长河,有效契合了滨河蓝绿空间。南长河滨水步道的贯通,将昆玉河、南长河沿线的颐和园、长春健身园、巴沟山水园、金源娱乐园、南长河公园、紫竹院公园以及北京动物园串联起来,衔接绿地总面积约466.6公顷。

​此次治理,以历史为魂,以生态为骨,充分挖掘了河道历史文化内涵,选用《万寿图》、《胪欢荟景图册》、《冰嬉图》等内容作为沿线笔画景墙。通过修缮周边环境,与河道现存的重要历史文物——广源闸风格呼应,向市民展示历史河道景色、古都风韵及节庆盛景,生动表达着皇家御河文化与大运河文化。市民可沿滨水步道游赏长河盛景,参观滨河历史图景浮雕、壁画,扫描沿途设置的二维码,即可深入了解南长河作为北京漕运河道、皇家御河的往昔岁月。

南长河公园

​以上照片为北展后湖至高粱桥河段的南长河
南长河公园西起蓝靛厂南路,东至西三环 ,高粱桥,长约1500米,平均宽50米,是一处狭长的带状公园 。明清时期的的海淀地区湖泉众多、河渠交错,地下和地表水资源丰富, 并因拥有“浅湖水淀”而得“海淀”其名。位于海淀地区的南长河流域,地下水位高,多有地泉水流出。明代作品《长安客話》,用“平地有泉、涎淲洒四出、淙汨草木之间、潴为小溪凡数十里”,描绘了南长河流域泉源密布、泉水流淌的场景。
南长河成为皇家御河之后,京城的一些达官显贵和文人墨客在长河两岸修建了庭院房屋作为休闲度假、交朋会友、饮酒作乐、赋诗绘画的“别墅”。古有“天坛看松,长河看柳”之说。南长河的春天河柳成行、绿草成荫、风景优美,每年的清明至端午节前后,有上万城里人结对成帮来到长河两岸踏青、扫墓、野餐、采草、放风筝等休闲活动,别写“清明上河图”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规模扩大,用水量大幅增加,北京变成了缺水城市。为了保护和利用水资源,包括南长河在内的京密引水渠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修建。1979年经过整修的南长河并入京密引水渠昆玉河段。1999年南长河改造河床,改建麦钟桥;新建河边和桥上的仿古护栏;修建运动场、游泳场及步行道。经过改造的河床宽约20 米,水深2米,混凝土河河底,墙式河堤。河岸的护栏用青白石料精雕细刻,一处一景,有如宫廷建筑。2012年启动南长河公园的规划建设,3年后,一个水清、柳绿、通航,即古朴典雅洁又美丽端庄的南长河公园对外开放。2016年起开行从紫竹院或北展后湖码头至颐和园绣漪桥的“龙舟”游船,促进南长河旅游风生水起,声名大噪。

除水面景观外,公园设有 曲苑听香、柳岸春荫、水音深处、别院歌笙、知趣廊等12处景点,其中曲苑听香、水音深处、别院笙歌当是园林景观的经典作品。近几年公园又有新变化。树长高了,水更清了,园林更美丽了;长950米的沿河步行道改为环保、安全的塑胶跑道;清洁的河面出现了一个个双人用的充气艇和单人用的充气舟。

走入这座公园,只见平整的步道,中间是砖面,两边铺有小碎石,每走一段路就能欣赏到运用绿树、花朵、雕塑以及颇具韵味的文字相结合打造的景观。公园还特别设计了长达3.5公里的园内道路系统,它能贯通南长河南北两岸,形成完整的步行体系,所以这里特别适合漫步。

皇家御河游的三个码头

动物园到颐和园的水运航线于2022年4月1日重新开航。游船从北京动物园出发、可以看到动物园、真觉寺、五塔寺、白石桥、国家图书馆、紫竹院公园,紫御湾码头、广源闸、万寿寺、麦钟桥、长河闸、长河湾码头,最终到达颐和园南如意门码头。全程共计9公里,游程约为60分钟。

动物园码头(始发站)

紫竹院紫御湾码头

紫竹院公园位于白石桥附近,是一座以竹为景、以竹取胜的自然式山水园。全园占地45.73公顷,其中水面约占三分之一,南长河、双紫渠穿园而过,形成“三湖两岛一堤”的基本格局。

紫竹院行宫,过去是皇帝去颐和园途中换船、歇脚的地方。往年的皇家御河游船之旅是从紫竹院登船,现在则延长为从北京动物园出发一直到颐和园南如意码头。

紫竹院湖与长河相通,这种湖泊是藏坞换船的理想水域。紫竹院湖又邻近广源闸,特殊的地理位置正好为皇室出游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皇帝乘船出游,史书早有记载,如记述元代历史的《析津志》中载:“肃清门广源闸别港,有英宗、文宗二帝龙舟。” 《燕石集》也载: “英宗、文宗两朝御舟,藏广源闸别港。” 元史卷一百八十五《蓋苗传》也载有: “文宗幸护国仁王寺,遂泛舟玉泉。” 在当时,紫竹院又被称作“别港”。自元朝起,帝后乘龙舟出游西郊时,都要在“别港”过闸换船。 乾隆十六年(1751年),为崇庆皇太后庆祝六十大寿,修缮了清漪园,将瓮山改为万寿山,西湖改名昆明湖。当时皇帝和太后到清漪园游幸都是沿长河坐船前往,太后在倚虹堂弃辇登舟,到了广源闸由于水位有高差,船不能通过需要换船,所以要在广源闸东侧的紫竹院行宫码头下船,在行宫休息,或到紫竹禅院进香,然后乘轿辇到广源闸西侧万寿寺码头登船继续前往清漪园。 为了使太后的生日庆典更加完美,所以在长河两岸也是大兴土木,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修建紫竹院行宫。

颐和园南如意门码头(终点站)

颐和园南如意门及绣漪桥

皇家御河游沿途景点

北京展览馆:作为中苏友好的象征,1956年10月双方共同建立的,它是五十年代北京的十大建筑之一。

动物园:已有近百年历史的北京动物园现今有动物500多种,每年都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客来此观光,现在更以超乎想象的北京海洋馆而文明于世。

国家图书馆:先近亚洲最大的中国国家图书馆创建于1910年,为八十年代北京十大建筑之一,曾有许多近代名人再次做过馆长,如蔡元培,梁启超等,馆内有藏书2000余万册。

紫竹院公园:紧邻长河观柳区的紫竹院公园,是竹的世界,两岸翠竹环绕,石路曲径通幽;水面千亩荷花绽放、碧波流水环绕而行、是避暑休闲的好去处。

紫御湾:皇家御河码头,在古色古香的紫御湾,仍保留着唯一的御用码头和河边休息的行宫,清朝的慈禧太后曾从这里乘坐着现代的小火轮去颐和园消夏。

万寿寺:建于明朝万历年五年,被誉为京西小故宫,是明清两代皇室烧香礼佛的专用场所,寺中集庙宇、行宫、园林于一体,现为北京艺术博物馆,以收藏古今中外的历代艺术品为主

五塔寺【真觉寺】:这是北京最大的石刻博物馆。是明永乐年间印度高僧班迪达来京,供佛像五尊和佛塔图样,明成祖封其为国师,明成化九年【1473年】金刚宝塔建成,清雍正时改名为大真觉寺。现寸我国金刚宝座塔只有十余座,以真觉寺为最古,最精。1961年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河观柳区:延着树荫进入的是“绿柳翠成行,碧幕练天际”的如诗画卷-明清著名的长河观柳区,清朝乾隆皇帝曾用“柳荫深处是蓬莱”比喻这里的景色犹如仙境。

颐和园:游船的目的地是被尊称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颐和园,它集中国园林艺术之大成,被誉为“虽是人做,宛如天成”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2:07 , Processed in 1.097753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