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浅析明十三陵东西二井的建筑规制

2024-5-20 14:15|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松园|来自: 松园

摘要: 明十三陵是明代迁都北京后建立的皇家陵墓群,兆域界内主要安葬皇帝,其余嫔妃及早夭皇子公主大多葬在金山、西山、翠薇山一线。十三陵兆域界内还分布有数座嫔妃、皇子陪葬墓。兆域界外的昌平绵山还有明仁宗四子蕲献王 ...
明十三陵是明代迁都北京后建立的皇家陵墓群,兆域界内主要安葬皇帝,其余嫔妃及早夭皇子公主大多葬在金山、西山、翠薇山一线。十三陵兆域界内还分布有数座嫔妃、皇子陪葬墓。兆域界外的昌平绵山还有明仁宗四子蕲献王朱瞻垠墓和仁宗八子滕怀王朱瞻垲墓。由于历史原因,金山、西山、翠薇山、昌平绵山墓葬的地面建筑大多损毁,我们无法探知这些皇室墓葬的建筑规制,幸运的是十三陵兆域界内的皇室陪葬墓,虽然损毁,但是遗址大多保存完好,透露出大量的信息,使我们能够一窥明代北京的皇室墓葬规制。

位于明十三陵兆域风水墙内的东井和西井是明陵界内最早的陪葬墓,《昌平山水记》中记载:“并重门,门三道,殿三间、两庑各三间,绿瓦周垣。”其余陪葬墓均“制如二井”。可见,明代北京的皇室墓葬大多依据东西二井的模式建造,只不过按照等级,占地及建筑规模略有增减。早期的这两座陪葬墓,对后世的皇室成员墓葬的建造起着垂范作用。

东井在德陵东南馒头山之南,坐东北朝西南。地面残存有陵园围墙及享殿柱础石等建筑遗迹,平面呈前方后圆,东西长约227米,南北宽约98米。陵园分为前后两部分,其中前院又以享殿配殿为中心围以墙垣形成独立的院落。从柱础上看,享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长27.60米、宽16.10米,明间宽7.05米,次间宽4.90米,稍间宽4.30米。殿两侧的围墙,距外垣墙约25米、墙高约2米、厚0.8米,以大小城砖垒砌,里外抹有厚1厘米红灰。殿前左右原有庑殿各三间,今基址已不存。殿后与陵园后院分隔的大墙中间原有门楼一座,今已无存,样式应与万贵妃墓享殿后的门楼相同。门后立无字碑一座,碑高2.23米、宽0.91米、厚0.25米,碑额雕刻凤凰配以云纹,此碑立于嘉靖时。碑后封土残高约8米、直径24米。陵园后墙在半山腰间,墙残高约2.8米、厚约1米,内侧用城砖,外侧以山石碎砖垒砌,中间填以灰泥,内外墙皮抹灰泥刷红灰。据万贵妃墓享殿院与外墙之间,如今居住的都是当年守墓人的后裔,老房虽然无存,但至少可以说明内外墙垣之间院落的功能应是守护或神厨神库所在。万贵妃墓的建造,制如二井。所以说东西二井享殿院与外墙之间的院落也应是相同功用。据村内老人刘顺讲,解放前当地土匪程老六曾在坟顶、坟前、享殿前挖了三个盗洞,顶部盗洞挖至地宫券顶石条,但均未打开。1996年村民取土,使得东井地宫券顶暴露,后被及时发现并用毛石封砌,并于封土上新建小宝顶一座。

西井位于定陵的西南,昭陵西北,坐西北朝东南。规制与东井相同,南北长约246米、东西宽约120 米,宫门及享殿基址上堆有大量碎砖残瓦,享殿五间,进深三间,殿基及柱础尚存,东西长29米、南北宽17米。围绕享殿建有内墙,残留部分高2米、厚0.55米。左右两庑已垦为农田种植玉米,基址不存。其余情况悉如东井,封土残高约10米、直径 25米。值得一提的是,西井因地处偏僻残存遗址信息受干扰较少,墙体虽没有东井完好,但是从残存的建筑构件上,能够推断出其原有建筑规制。宫门、享殿应为黑色琉璃瓦覆盖,配以绿色琉璃瓦剪边。瓦当、滴水图案也有别于其他墓葬的龙纹,而是金莲水草配以蒲棒,较为罕见。据说西井在解放前已经被盗。

从东西二井的建筑规制上来看,明代北京地区的皇室墓葬基本是分为前后两院,并且前院中又分为享殿院与守护、祭祀的功能院落。后来的万贵妃墓、郑贵妃墓、神宗妃墓基本沿袭了这种做法。而且,万贵妃墓、郑贵妃墓因享殿规模大,向两侧挤压了功能院落的位置,使得整个陵园平面呈“凸”字形。可见,东西二井的布局规制一直影响着后世皇室墓葬的建造,即使因建筑规模有所改变,但布局形制依然遵循东西二井。

东井卫星图

东井宝顶

东井碑

东井被挖开后石块修护的地宫

东井全貌

西井卫星图

西井碑

西井封土

西井全貌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9-8 12:16 , Processed in 1.094056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