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从颐和园大他坦说起 ——浅论圆明园和颐和园历史功能的转换(下)

2024-5-22 14:29|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王其亨|来自: 颐和园微览

摘要: 圆明园康熙四十六年(1707),应雍亲王胤祯的请求,康熙皇帝将“畅春园”北部一片空地赐予后来的雍正皇帝,并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为雍亲王花园题“圆明园”匾额。雍正登基后,倾力扩建圆明园,在其《圆明园记》写 ...
圆明园

康熙四十六年(1707),应雍亲王胤祯的请求,康熙皇帝将“畅春园”北部一片空地赐予后来的雍正皇帝,并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为雍亲王花园题“圆明园”匾额。雍正登基后,倾力扩建圆明园,在其《圆明园记》写道:

……而风土清佳,惟园居为胜。始命所司酌量修葺,亭台丘壑悉仍旧观,惟建设轩墀,分列朝署,俾侍直诸臣有视事之所。构殿于园之南,御以听政……偶召诸王大臣从容游赏,济以舟楫,饷以果蔬,一体宣情,抒冩畅洽,仰观俯察,游泳适宜,万象毕呈,心神怡旷……

可见,在圆明园初成规模之时,虽言“酌量修葺”,但其作为“园居”、“理政”“游赏”的基本功能已经奠定。更重要的是,在此君主和臣子可同舟共济、一体宣情、坦诚相对,这是在皇宫大内无法实现的。

此后经过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几代帝王的赓续营建,更加完善了圆明园理政、园居、游赏的多重功能。当然,为满足理政、园居的功能,宫门区各项附属衙署和值房的营建必不可少,其中包括六部朝房、南书房、银库、清茶房、膳房、堂档房、造办处、升平署、宫内他坦、八旗营房等,在现存的圆明园相关样式雷建筑图档中可清晰的看到这些勤杂服务用房的格局(图1)。

另外王公大臣为上朝方便,也多将其王府或花园就圆明园附近而建;身担圆明园样式房掌按的雷世家族为方便工作,也世居海淀村,直至咸丰十年(1860),其在海淀的房屋被劫掠一空。

清漪园

 乾隆九年(1745),圆明园扩建工程结束后,乾隆皇帝曾表示自己以后不再建园,然而,仅五年之后,清漪园又在疏浚西湖之后开工了。是什么让乾隆皇帝甘冒自食其言的非议而兴建清漪园呢?

乾隆御制《万寿山昆明湖记》强调:

夫河渠,国家之大事也……浚沙泥之隘塞,汇西湖之水,都为一区……所以启闭以时使东南顺轨以浮漕而利涉乎?昔之城河水不盈尺,今则三尺矣。昔之海甸无水田,今则水田日辟矣……湖既成,因赐名万寿山昆明湖,景仰放勋之迹,兼寓习武之意……

乾隆御制《万寿山大报恩延寿寺碑记》又指出:

乾隆辛未之岁,恭遇圣寿六袠诞辰,朕躬率天下臣民,举行大庆礼,奉万年觞,敬效天保南山之义,以瓮山居昆明湖之阳,加号万寿,创建梵宫,命之曰大报恩延寿寺……以为礼忏祝嘏地。

乾隆御制《万寿山清漪园记》又申言:

……然而畅春以奉东朝,圆明以恒莅政,清漪静明,一水可通,以为勅几清暇散志澄怀之所,萧何所谓无令后世有以加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园虽成,过辰而往,逮午而返,未尝度宵,犹初志也,或亦有以谅予矣。

乾隆御制《万寿山新齐成》诗:

济运疏名泉,延寿创刹宇……

通过乾隆帝的上述文字和清漪园在三山五园中的位置(图6),以及在《京畿水利图》(图7)中所占的浓重笔墨。不难看出,清漪园主要功能则是城市的调节水库,兼做演武和为皇太后礼佛祈寿之用。

图6:三山五园图(颐和园管理处提供)

图7:京畿水利图局部(颐和园管理处提供)

万寿山清漪园虽然拥有北京最大的人工湖即昆明湖,山水间点缀着大大小小金碧流溢的楼台亭阁,将三山五园的景观联系为气势恢弘的整体,是“一园建成,全盘皆活”的点睛之笔,起到了“增壮丽于皇都”的景观枢纽作用却完全没有居住功能,仅用于乘舟往返京城和三山五园之间的过境性游赏。正是如此,清漪园东宫门外勤杂服务用房稀疏(图3)。

 二、光绪重修颐和园

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焚掠三山五园,圆明园首当其冲,被焚毁殆尽。

同治十二年(1874)八月,同治皇帝载淳为满足慈禧太后归政后的逸乐生活,下谕旨择要重修圆明园。工程仅开展不到一年便因清议阻挠、度支困乏、集料不易和李广昭案发而宣告结束。

光绪十二年(1886)八月,醇亲王奕譞以恢复昆明水操为由,奏请将万寿山暨广润灵雨祠旧有殿宇台榭,并沿湖各桥座、牌楼酌加保护修补,以供临幸。光绪十四年(1888)二月,光绪皇帝明发上谕重修清漪园,并更名为颐和园。重修也有反对的声音,但毕竟较圆明园缓和许多,笔者分析,有以下原因:

1.满足皇家政治活动对“乐”的场所需求的传统,与皇宫一起形成礼乐复合的政治生活模式。

2.颐和园山水格局完整,最显皇家气势,重修工程量不大,花费较小,但景观效果显著。

从晚清绘制的理想状况下的三山五园图(图6),可以看出清漪园在三山五园中的核心景观地位及其空间纽结作用。通过湖山整治和前山及南湖岛等重要景观建筑的复原,清漪园的整体格局和景观意向得到了延续;另外在东宫门外修建各部派出机构和勤杂服务用房,同时也满足了帝后问政和居住的需求。

颐和园的重修经费大约在五、六百万两之间,相比同期惠陵工程花费的五百万两,崇陵的八百万两,和慈禧一次六旬庆典就要花掉的白银一千万两,颐和园重修的经费与其取得的景观效果相比,乃至对当代的影响来说,都应该是十分经济了。

3.建设国家形象工程、彰显泱泱大国的国威

当时的清王朝需要从鸦片战争失利的阴影中走出来,需要通过形象工程来粉饰太平,彰显国威,而颐和园正是这一需要的最好选择,事实证明颐和园的重修达到了这一要求。在罗布林卡寺庙的壁画中就有晚清颐和园全景图像;另外,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德日记中曾写道:

此处(按,指颐和园)表现一种昔日庄严伟大之态……前临湖水,后倚山麓,可谓为宏壮优美之作品……

正是鉴于以上原因,颐和园得以重修,并承担了问政和居住的综合功能,替代了圆明园成为西郊园林的核心,完成了圆明园与颐和园历史功能的转换,随着晚清重要政治变革“戊戌变法”在园中的发生,颐和园成为了晚清名符其实的政治中心。

 三、结语

经上述分析,可清晰地看到,大他坦这类勤杂服务用房在颐和园东宫门外大规模地出现,既是清漪园到颐和园变化的主要标志,也是圆明园与颐和园历史功能转换的见证。毫无疑问,它们也分别是圆明园与颐和园在不同历史时期,作为西郊园林核心的历史见证,是两园历史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些他坦房给予足够的关注与研究,并对其历史遗存进行有效的保护,是保护圆明园与颐和园历史格局完整性的内在要求。



参考书目:

1.文渊阁版《四库全书》网络版

2.中国国家图书馆.样式图图档338-0164,339-0271

3.(清)世续等.清实录·穆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7.影印本.V369

4.(清)世续等.清实录·德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7.影印本.V55.p393

5.刘敦桢.刘敦桢文集·卷一.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p301-302,353-370

6.何重义、曾绍奋.圆明园园林艺术.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p12

7.(清)翁同龢. 翁同龢日记.陈义杰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92.V4.p2060

8.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颐和园.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p31

9.叶志如,唐益年.光绪三海工程与北洋海军.历史档案.1986(1).p111

10.(德)瓦德西.庚子联军统帅瓦德西拳乱笔记.王光祈译.上海.中华书局1928.p60

11.李鹏年.一人庆寿,举国遭殃:略述慈禧“六旬庆典”.故宫博物院院刊,1984(3).p40

12.王道成.颐和园修建经费新探.清史研究,1993(1):94

13.王宋文.畅春园兴废于何时.紫禁城.2002(3).p27-28

14.颐和园管理处.颐和园志.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p476

15.何蓓洁.样式雷世家研究.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7.p47

16.网络资源:  http://www.bilinguist.com/data/hy04/messages/135540.html

文章选自《颐和园史事研究百年文选》

作者-王其亨 张龙 张凤梧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2:01 , Processed in 1.110780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