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三宫六院那些事儿(十五)延禧宫

2024-5-23 14:42|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老嘲|来自: 老嘲琐话

摘要: 【三宫六院指皇帝的众多嫔妃,在建筑上指明清故宫中的后三宫和东、西六院(宫)。后三宫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东六宫为承乾宫、景仁宫、钟粹宫、永和宫、延禧宫、景阳宫,西六宫为翊坤宫、储秀宫、永寿宫、长春 ...
【三宫六院指皇帝的众多嫔妃,在建筑上指明清故宫中的后三宫和东、西六院(宫)。后三宫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东六宫为承乾宫、景仁宫、钟粹宫、永和宫、延禧宫、景阳宫,西六宫为翊坤宫、储秀宫、永寿宫、长春宫、咸福宫、启祥宫】


延禧宫位于东六宫东南部位、景仁宫以东,初名长寿宫,明嘉靖十四年(1535)改称延祺宫,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更名为延禧宫,是东西六宫中除太极殿外唯一在清代被更名的宫院。

故宫“三宫六院”共十五处,我把延禧宫放在最后,不仅因为它是近年来因电视剧《延禧攻略》热播而最为走红的一处宫院,而且因为当你怀着一种朝圣般的热切心情,穿过东二长街上的凝祥门,再跨过无斗匾的延禧宫宫门时,眼前所见会让你大吃一惊,也大为意外。

延禧宫内的场景与东西六宫其他宫院完全不同。院内没有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的宫殿,居然是一组黑黢黢的像炼铁高炉似的建筑,细看才发现竟然是一座西洋式的“烂尾楼”。宫内也没有什么前院后院之分,在“烂尾楼”的左右和后部是三座不古不新、不中不洋的二层楼,更增添了延禧宫给人的不伦不类之感。

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呢?其实延禧宫原先也是二进院格局,宫内殿堂的布排与东西六宫其他宫院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但自从在清康熙年间重修更名后,延禧宫就命运多舛,数次发生火灾。最后一次火灾发生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把宫内建筑全部烧毁,只剩下一座宫门。之后曾提议复建,但未能实现。

到宣统元年(1909),执掌后宫的隆裕太后决定改建延禧宫。可能是因为延禧宫以前经常着火的缘故,取以水镇火之意,在延禧宫开建一座3层西洋式的水殿建筑。水殿以汉白玉为料,以铜铁为棂,以玻璃为窗,四周浚池,引水环绕。主楼每层9间,底层四面当中各开一门,四周环以围廊。楼之四角各接3层六角亭1座,底层各开两门,分别与主楼和回廊相通。 隆裕太后特地为其题匾“灵沼轩”,俗称“水晶宫”。这座“水晶宫”修到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爆发,清帝逊位,工程被迫停建,成了一座“烂尾楼”。

但延禧宫的噩运并没有到此结束。1917年,张勋复辟,段祺瑞的空军往宫中扔了3枚炸弹,有2枚爆炸。爆炸的两枚,一枚炸伤了一名太监和几只小狗;另一枚刚巧落在延禧宫,炸毁了延禧宫旧址的北部。

到日本占领后的1931年,故宫博物院在“水晶宫”的东、西、北三面修起了三座用为库房的二层楼,将延禧宫改建为文物库房。延禧宫最终成为了现在看到的样子。

由于地处偏僻且位置不佳(地处八卦巽位,巽属木,木生火,据说风水不好;又东南为九宫八门之杜门,杜门小凶),明清两代在延禧宫居住的都是些低等级的嫔妃,魏璎珞的历史原型令贵妃并不居住在这里,至少是她在晋封为皇贵妃时不住这里,而是住在储秀宫。在这里居住过的嫔妃们都没有什么故事可讲。延禧宫中这座锈迹斑斑、破烂不堪的“烂尾楼”,似乎是皇宫中无数命运多舛的后妃与宫女们的一种象征。而说到后妃与宫女们的不幸,让人想到了明景泰帝的宠妃唐贵妃,虽然唐贵妃与延禧宫(长寿宫)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唐贵妃在后世的知名度十分有限,在网上居然连一张扮演她的剧照都找不到。在这里提唐贵妃,首先是因为唐贵妃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名皇贵妃。“贵妃”的名号早有,但“皇贵妃”的名号则始于唐贵妃。景泰帝对兄长、侄子以及汪皇后刻薄寡恩,但十分宠爱唐贵妃。史籍中记载的一个事例是:唐氏曾陪同景泰帝一起骑马游玩,马受惊,唐氏从马上跌落,景泰帝见惊吓了美人,特意下令挑选御厩中最好的马,日日训练,以供唐氏游玩时骑用,可见对她的宠甚。正是因为对她十分宠爱,景泰帝才发明了“皇贵妃”这一高于贵妃、仅次于皇后的位号,后世萧规曹随,才有那么多的“皇贵妃”们享受到了比“贵妃”更高一等的尊荣。从这一点而言,唐贵妃可谓是泽被后世、延禧无穷了。

唐贵妃虽然受到了景泰帝的异常宠爱,但好景不长。“夺门之变”后,景泰帝丧失了帝位,很快便一命呜呼。唐贵妃被逼自尽,落了个殉葬而死的结局。据说其时唐贵妃只有20岁,花一样的生命猝然间就这样被惨无人道地抹杀了。

各代皇宫中被诛灭、冤杀、谋害或因各种原因自尽的后妃和宫女不知凡几,如清代被推入井中淹死的光绪帝珍妃、吞金自尽的同治帝孝哲毅皇后(孝哲毅皇后的死因有争议)等,又如明代被嘉靖帝折磨死的宫女,数不胜数。但这些悲剧大都是特定历史人物造成的,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珍妃的悲剧是正好遇上了一个凶恶的慈禧太后;嘉靖帝则纯属心理变态,这种心理变态的帝王并不多,至少在明清两代绝无仅有。唐贵妃的悲剧在于它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制度性的。唐贵妃殉葬景泰帝,并非出自明英宗的恶意,而是明代的“祖宗家法”使然,这才更让人不寒而栗。

人殉制度在中国的历史十分久远,在远古的商代曾十分流行。周革殷命后,大力张扬人本主义,这种野蛮而残忍的制度得到了有力遏制,但并没有完全绝迹。直至汉武帝死后,他的妃子、宫女都免于殉葬,从此,人殉制度才日渐式微,到唐宋时已趋于消失。元朝为野蛮民族执政,实行殉葬制度。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开历史倒车,建立了殉葬的“祖宗家法”。据史载,朱元璋死后,他所有活着的后妃计38人基本全部殉葬;永乐帝死后,殉葬的妃嫔也有30多人;明仁宗死后,殉葬的后妃较少,有5人,其中包括1名贵妃;明宣宗死后,10名妃嫔殉葬,其中包括1 名贵妃;景泰帝死后,除原先忤逆过景泰帝、被废的汪皇后被明英宗赦免外,其余后妃大抵全部殉葬,唐贵妃只是其中身份最高的一名后妃而已。

明朝殉葬有两种方式:“自经”和“不食死”。前者是上吊自尽,后者是不吃饭,活活把自己饿死。一般采用第一种死法,有名分的妃嫔,会按照事先准备好的位置,站在木床上,把脑袋探进已经准备好的绳套里。然后,新任皇帝会前来慰问。慰问后,太监们把木床撤走,没一会儿,鲜活的生命就此消散。

这种惨无人道的人殉制度,居然在明代十分盛行,令人惊愕。好在这种制度只实行到景泰帝。明英宗在去世前,大胆而果断地废除了这一“祖宗家法”。唐贵妃及景泰帝的其他妃嫔是明代最后一批殉葬妃嫔(清初也实行殉葬制度,后被康熙帝废除)。

唐贵妃的悲剧,凝聚着皇宫大内对后妃们的制度性残忍。紫禁城三宫六院的千红万艳俱已成历史,唯有延禧宫,以一种形销骨立的形态展现着历史的不堪,也诉说着过往岁月的无情!

最后以白居易的一首《后宫词》结束全文:

雨露由来一点恩,

争能遍布及千门。

三千宫女胭脂面,

几个春来无泪痕。

是为《三宫六院那些事儿》之终篇。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9-17 03:00 , Processed in 1.095756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