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胡同里的叫卖声

2024-5-31 10:08| 发布者: weiwei |来自: 燕舍谭

摘要: 卖小金鱼的(盛锡珊图) 城市发展的脚步太快了,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人们几乎被“水泥森林”包裹其中,被压得几乎透不过气来,忙忙碌碌的人们穿梭在城市间,像不食人间烟火的“蚁族”。 成长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 ...

卖小金鱼的(盛锡珊图)

      城市发展的脚步太快了,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人们几乎被“水泥森林”包裹其中,被压得几乎透不过气来,忙忙碌碌的人们穿梭在城市间,像不食人间烟火的“蚁族”。

     成长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们,是多么留恋胡同里的生活啊,那里有炊烟袅袅,那里有贩夫走卒,那里有五行八作,那里有人声嘈杂,那里有嬉笑怒骂……那里有街头小贩的“叫卖声”,那里有稚嫩童子的“童谣声”,那里有为人父母的“训子声”,甚至还交织着邻里之间的“逗气声”……,而与之相映成趣的是盛夏里的“蝉鸣声”和金秋时节里蝈蝈经久不息的“鼓噪声”,想起来都是一幅意趣盎然的“画面”。这何尝不是一幅活色生香的新老北京的市井风情图啊。

      老北京人爱胡同,爱胡同里过的日子,他们对小贩的“叫卖声”情有独钟。

      老北京有句话叫“干什么吆喝什么”,沿街叫卖的小贩本是北京城司空见惯的景象,但是由于货品的属性或者是行业的特点,他们的“叫卖声”又各不相同。各类小贩的吆喝声又各具特点——或清脆幽雅,或凄凉惨淡;有的高亢婉转,有的曲折绵长,是其所售商品最强劲、最铿锵有力的“广告词”,什么时候听起来都像一门独有的艺术,让人产生无尽的享受与遐想。

      事实上,沿街走动的商贩,有的吆喝,有的不吆喝,还有的既吆喝又用“响器”。“响器”起到向街坊四邻宣告 “谁来了”的作用,因为不同的行业用的“响器”也不同。

     过去,老人们都管在北京街巷里流动卖吃食的小贩的叫“打铜碗的”。这些“打铜碗的”小贩们一般是推一辆双轮小车,车身两旁的木板上各有四个字“言无二价”、“童叟无欺”。小贩们手拿两个直径约七八公分的铜碗,摞在一起,用手一掂一掂的,发出清脆的响声。这种响器发出的特有声音,代表他们这个特有的行当。

       孩子们一听到这个响声,便磨着妈妈要上几分钱,飞快地跑到门外,去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和小玩艺儿。

       小贩们的车上两旁顺排着两行玻璃盒子,盒子里装着各色吃食:瓜子、炒蚕豆、酸枣面、粽子糖、变色球、汽水糖、花生蘸、芝麻糖、陈皮梅、泡泡糖,冬天还有冻海棠。车箱内摆着的坛子罐子里,装有糊涂糕、小冰碗、玻璃粉、果子干、酸梅汤、青杏蜜、捅彩盒、小画片……,孩子们看得眼花缭乱,尽管三五天就能看到一次,可总觉得是那么新鲜。这些吃食主要供应对象是十岁左右的孩子,那时的孩子们都好糊弄。

       在老北京街巷流动售货的小贩中也有少部分人利用响器代替吆喝的。其中较为奇特的是“打瓢儿的”。这类小贩推一辆双轮车,车上有如一家小型的“五金商店”,包罗万象,像什么铁锅、瓷盆、碗、盘、筷子、笊篱、面杖、笼屉、炊帚、条帚、鸡毛掸子、布甩子、支炉、墩布等应有尽有。

       这类小贩不吆喝,在车把旁挂着半个葫芦瓢,用一根六道木不停地敲打,住户一听到这个声音,纷纷走出家门,选购自己所需的用物。

      卖货的小贩们吆喝得特别高明,他们往往不吆喝其货名,仅是形容其货色。如卖烤白薯的只吆喝:“锅底来!栗子味”。卖萝卜的只吆喝:“赛梨味!辣了换”。此等吆喝,天长时久老百姓了然于胸,如果不是久居老北京的话,真不知道卖的是什么。

      有的小贩吆喝起来则简洁明了,如:卖烧饼油炸鬼(今天的油条)的小贩吆喝起来是:“油炸鬼!烧饼”或“烧饼大油炸鬼”或“热的来……大油炸鬼,芝麻酱来……烧饼”或干脆吆喝:“麻花……烧饼”。

      卖猪头肉的小贩从不直呼其货,吆喝起来是:“炸面筋……肉”。

      有趣的是卖各种糖块的小贩推一小车,车上置一方盘,内粘各样彩纸球。另备一布袋,内盛棋子样儿的骰子。欲买糖块者每次抓四枚骰子,与方盘中的彩球相对,合则得彩,欲称为抓彩。吆喝起来是:“抓彩来,得彩,好抓来,又好得,抱子加一彩”。

      久居北京的老北京人都知道,走街串巷的买卖家,除了单纯靠嗓子吆喝外,往往还配有响器,不同行业的响器也不同,它们节奏快慢各异,音调高低不一,有时几种凑到一块儿,听起来是十分的有趣味,它能让平淡的市井生活充满了别样的乐趣。

      民间买卖家由于行业的不同,用的“响器”也不同,这里既有这个行业形成之初约定俗成的“讲究”,也是有着其深厚的文化背景。举例说——磨剪子磨刀的商贩使用的“响器”是一种铁拍板,有的地方叫“震惊闺”,俗名“卦连”,也可以叫做“惊闺叶”。一是使用这些刀剪工具的基本上都是院里的女人,所以要告诉她们修理的人来了。二是因为磨剪子戕菜刀是个和泥水打交道的脏活,所以这些手艺人都是有些说话粗俗、浑身沾满铁锈泥水的脏了吧唧男人。“震惊闺”强调的一个“震”字,就是告诉家里的大姑娘小媳妇,千万不该有失的体面地抛头露面,自己出来送待磨的剪子和刀,而是由家里的男人或老人出来送剪子送刀来。这行人的规矩是,剪子或刀磨完了后,磨刀手艺人也绝不能将磨好的刀剪送还给送磨的人家,需要耐心等待送磨的人家自己来取。

       过去,老北京沿街收旧古董的、旧衣服旧家具的,俗称“打小鼓的”。这个行业又分“打硬鼓的”和“打软鼓的”。“打硬鼓的”是收古董瓷器家具一类,“打软鼓的”是收废铜烂铁、破旧衣服的等,档次稍低。他们大多不用钱来收货,而是用取灯(火柴)、猪胰子(肥皂)来换,走街串巷吆喝着:“有破烂换取灯来哎!”“有碎铜烂铁的我买!”北京俗称他们为“换取灯的”或“换胰子头的”。

       打这种小鼓只有掌心大小,是以硬木和牛皮制成,木是空心木。又配一个长条的敲锤。干这行的,对胡同里谁家有钱谁家落魄了都门儿清,平时在走街串巷的时候则是拿在手里边走边敲。就是提示落魄人家的子弟——“我来了”。

      直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北京的胡同里还能看见几种走街串巷的行业,如修鞋的、磨剪子戗菜刀的、卖冰棍的、锔盆锔碗的、爆米花的,给洋铁壶换底的等等,剃头似乎是生意最差的,常常是闻其声,见其人,就是不见顾客。

      喊声最熟悉的是“磨剪子来……戗菜刀……”,而剃头则是拿一个形如大镊子一般的器具,拿一根类似拨子的铁器从中划过,发出“嗡嗡”响声,那个响器叫“唤头”。如今剃头匠用于叫卖的“唤头”也成了收藏品。

       老北京的响器,有铜的,有铁的,有木头的,有竹子的,有骨头的,还有用葫芦瓢的。不管是在材质上,还是在造型,用途上,真的可以说是种类繁多,多种多样。随着时光的流失啊,这些熟悉的声音已经消失不见了。但是它作为,老北京劳动人民的,那种特有的暖意和质朴的象征,一定会留存在很多人的心中。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9-8 07:55 , Processed in 1.107289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