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老北京菜的形成

2024-6-1 08:51|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赵珩|来自: 燕舍谭

摘要: 老北京人的饮食习惯就一般人而言,并不算太讲究。清人的笔记里面也提到,当时做京官的穷旗人,餐桌上偶见羊肉和鸡卵,以为异味,一般者,以蔬菜、葱、蒜、大酱佐食,生活并不是很好。这是做官的人家,一般平民更可想 ...
     老北京人的饮食习惯就一般人而言,并不算太讲究。清人的笔记里面也提到,当时做京官的穷旗人,餐桌上偶见羊肉和鸡卵,以为异味,一般者,以蔬菜、葱、蒜、大酱佐食,生活并不是很好。这是做官的人家,一般平民更可想而知。

  相对来说,北京人在吃的方面是比较保守的。常常有人问我,北京有没有京菜?从菜系上来讲,我认为所谓京菜实际上是外地饮食到了北京,经过改良后在北京立住脚,所以很难叫作“京菜”。如果非说北京的京味菜,应该说是几种饮食习惯的组合:一个是取自满族人的生活习惯的菜肴,还有取自在京回民的生活习惯的清真菜肴和小吃,再加上最早进京的山东鲁菜,是这样一个综合体。我们今天常常讲川鲁淮粤,但从各地菜系晋京的顺序上看,应该是鲁淮川粤。

  最早的是清中叶以后进入北京的鲁菜系。鲁菜本身分为三大帮:

  第一个是济南帮;第二个是聊城帮,聊城水域很丰富,做鱼的菜比较多;第三个就是胶东的福山帮,擅做海味。实际上真正在北京站住脚的是济南帮和福山帮。当时福山帮进入北京以后,在北京原来所谓菜系的基础上,对福山帮的菜式进行了改良。今天北京吃的一些鲁菜馆的菜,你遍找山东各个地方都没有,只有在北京能吃到,这就是所谓的京式鲁菜。

  鲁菜有一些特别的做法,比如当时福山帮有一个“偷手”(诀窍)——就是所谓独门秘笈,这个偷手是什么呢?人们发现他们的调味品里面有一个小缸,里面搁着一些灰白色的粉末,在出锅的时候,拿大马勺稍微点一点搁到菜里面。清末、民国初年的时候还没有味精, 味精是后来从日本传来的,叫“味之素”,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那个时候没有味精,这小缸里的灰白色粉末是什么呢?是一种海肠粉,海肠是海里面的一种软体动物,把海肠晾干了以后磨成粉末,非常提鲜。

  鲁菜第二个“偷手”就是吊汤,用高汤来提菜的味。有这么一句话,叫作“戏子的腔,厨子的汤”,唱戏的演员最重要的是声腔要好,厨子最重要的是要会吊汤,所以什么时候都要有高汤。鲁菜以烩的、熘的为最好,没有好汤是不行的,你要是往菜里搁水,这个菜就完了,必须得吊好汤。这个高汤可以用猪骨汤、肉汤、鸡汤、鸡骨汤、鸭汤,在熘、烩菜里面都是要用好汤才能提味。

  第三个“偷手”是鲁菜的火候。鲁菜有些是必须急火的,比如说爆,像宫保鸡丁、油爆双脆、鸡里蹦等。油爆双脆是拿胗肝和肚仁切上花刀在一块儿爆,从前北京一些鲁菜馆子有这菜,现在都很少了,那完全是火候菜,吃到嘴里面无论是胗肝还是肚仁都是脆的,就是要刚出锅趁热吃,冷了就不好吃了,这是爆的菜。还有比如说炸烹虾,虾段儿裹了薄浆炸,两次炸完了以后烹,烹也是急火。还有一些烩菜,比方说烩两鸡丝,生鸡丝和熏鸡丝各一半,吃到嘴里又绵软又香,关键是吊好汤来烩。

  海肠、吊汤、急火,这都是鲁菜的精髓,但是北京的鲁菜和真正在山东吃的鲁菜是有一定差异的。北京的鲁菜适合于北京当时的一些官场需要或者是一些营业性饭馆,非常受欢迎。为什么?因为鲁菜鲜香、解馋,也适口。烤鸭也属于鲁菜系统,“烤鸭”这个词原来是没有的,在上世纪40年代以后才开始有“烤鸭”,原来叫“烧鸭子”,烧鸭子的历史有二百多年,但是“烤鸭”这个名字到现在不到一百年,之前是有其实,无其名。

  鲁菜之后进入北京并且独领风骚的是淮扬菜,为什么呢?民国以后很多国会议员都是南方人,政界、商界、金融界、教育界的南方人越来越多,他们的生活习惯各方面对北京的饮食也有影响,从民国初年一直到解放初期,淮扬菜都是主流。当然这个淮扬菜是一个大淮扬、泛淮扬的范畴,包括了南方各地的很多菜。相比较而言,在北京,鲁菜适合大饭庄子,而淮扬菜清淡、精致,适合一些比较有独特风格的饭馆子。

  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又有了变化,川、湘菜比较时尚,当时许多老革命都是四川人、湖南人。首先是1950年迁京的曲园,后来又开了马凯餐厅。曲园有很多湖南菜,像酸辣肚尖、东安子鸡、腊味合蒸等。1958年在陈毅、郭沫若等人倡导之下开的四川饭店,在绒线胡同西口路北,那时北京人第一次尝到正宗的川菜。在京做川菜最早的是峨嵋酒家,最初在东安市场,后来又开在西单、月坛、北礼士路,但是峨嵋酒家的川菜在一定程度上为适应北京人群做了些改良。四川饭店是完全把四川的东西搬到北京,是特别正宗的成都和重庆两地菜的结合。值得一提的是重庆菜也经过了很多的变革,抗战期间重庆是大后方,各地饮食荟萃,重庆当时的饮食业可以说达到了空前的畸形繁荣,所以重庆的川菜也是一个集大成的川菜。“不辣不革命”,这个时期差不多前后开业的力力餐厅、峨嵋酒家、四川饭店等川菜、湖南菜在北京独领风骚,一直持续到“文革”前。

  改革开放以后就变了,改革开放以后是港粤之风北渐,粤菜开始在北京风靡。其实粤菜进入北京远远不是改革开放以后才有,最早比较好的粤菜馆叫恩成居,从上世纪30年代一直经营到“文革”前期。恩成居也搬过很多地方,最早在前门外的陕西巷,最后又搬到了南河沿的文化餐厅,后来谭家菜就在恩成居经营。2014年,我见到了谭家菜的陈玉亮师傅,陈玉亮是1933年生人,受业于谭家菜最后一位传人彭长海,学的是粤菜,上世纪50年代因周总理指派调入北京饭店。陈玉亮给我讲了很多当时恩成居的事。谭家菜以做黄焖鱼翅为主,但是从前也有一些非常好的普通菜,比如有个柴把鸭子,就是把鸭条跟冬笋搁一起,拿苔菜捆起来,炸了以后再烧,非常好吃,可是这东西太费工,现在  基本上也都不做了。

  我小时候在恩成居吃过很多次,记得1965年,那时候我还在上高中,一个人最后一次去吃恩成居,吃得很简单,就要了一个蚝油牛肉,一个鸡茸玉米——现在叫粟米羹,加上米饭,一共一块多钱。到1965年以后就没有恩成居了,它是北京很少的几家粤菜馆之一。

  在这期间,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年大庆的时候盖好了华侨大厦,把广州的大同酒家迁到了华侨大厦,华侨大厦当时也使北京人耳目一新。因为大同酒家在广州就是一个老字号,所以当年华侨大厦也能吃到很正宗的粤菜和粤式早茶。

  粤菜在广东应该分四大系:第一个是传统粤菜,就是像我说的陶陶居、东江饭店、大同酒家,这些属于传统粤菜;后来有了港式粤菜,就是和香港结合的,做得当然也很好;第三个是属于潮汕菜,它的卤水、海鲜是特长;第四个就是客家菜。最早进北京的粤菜像恩成居、大同酒家基本上属于传统粤菜,改革开放以后占领北京的粤菜实际上是以港式粤菜为主,后来客家菜和潮汕菜也有,但是潮汕菜和客家菜在北京不是特别的流行,基本上还是港式粤菜为多。

  到了今天,已经没有哪一个菜系能独领风骚、一统天下了。回顾起来,会发现四大菜系在北京的流行,不单纯是人们口味上的好恶,它背后反映的是一个大时代的政治文化背景。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1:53 , Processed in 1.100872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