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谭羽清 实习生 王仕豪 “桥梁是一国文化的表征。我国文化悠久,自古以来建成的桥梁,不计其数,其中多有划时代的杰出结构对世界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 ——茅以升 “古桥拥有着独特的魅力,时时刻刻都在吸引着我,去探索,去发现……”走在古桥展览馆里,罗关洲这样说道。 罗关洲在展览馆为记者讲解古桥结构(谭羽清摄) 提到桥,人人都会想到“中国桥梁之父”茅以升,他对中国和世界的桥梁技术作出了伟大而杰出的贡献。在他的影响下,中国走出了一位又一位桥梁探索者,而眼前的罗关洲,便是其中之一:罗关洲作为茅以升基金会中国古桥研究和保护委员会副主任,致力于研究中国古代桥梁数十年,在他看来,自己是一位桥文化的探索者与研究者。 2005年12月,由“运河三老”郑孝燮、罗哲文、朱炳仁起草了一封公开信,自此,大运河的申遗拉开了序幕,前后共有35个城市加入了申遗的队列,大力发掘发扬与运河相关的历史遗迹,为大运河的成功申遗提供有力的遗迹证据。 浙江绍兴作为最后加入的城市,其境内所保存的古桥群,与大运河息息相关,八字桥、光相桥、广宁桥、泗龙桥、太平桥……身为浙江人的罗关洲,在公开信发表后,当年在绍兴举办了《中国大运河、中国古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研讨会》。 在全国古桥会议上,罗关洲见到罗哲文。“罗哲文先生告诉我,中国古桥应该是世界文化遗产,但是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应该放在前面。”在茅以升基金会中国古桥研究委员会总顾问罗哲文先生指导下,罗关洲用实际行动,去研究,去探索,去发掘,中国古桥群的前世今生,成为古代桥梁文化技艺的守护人与传承人。 醉心于古桥的绝世技艺 走进罗关洲的展览馆,你可以在地上、展台上看到一座座木制的拱桥模型。他介绍,这些古桥模型,都是自己对现存古桥的复刻,“我每天早上九点到展览馆,一直要待到下午三点,除了设计和指导桥模制作,还要给来参观的人们讲解中国古桥的历史文化与技艺。” 展览馆可拆解的桥模均采用榫卯结构等传统技艺,还原古桥做法。(谭羽清摄)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桥营造技艺展示馆》的展版,都是罗关洲自己设计的,也是他的研究成果。“我在1989年发现了悬链线拱古桥,新昌迎仙桥和嵊县玉成桥,并在杂志上发布了照片,1990年初在《浙江交通科技》第一期发表了与黄湘柱合作的论文《中国古代优秀桥型的新发现》,是我的实测数据证明了这一新发现。” 罗关洲水彩画迎仙桥(图片由被访者提供) 罗关洲透露,在大运河全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研讨会论文中提出的大运河三座立交桥的发现,为以后大运河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了分。 罗关洲绘制的迎仙桥(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我还曾发现广宁桥的倒置直角三角形定位石。这一部件石质与全桥统一的石质不一样。它用特定的石料定制,在起拱时,用来确定拱板角度。这也说明这座桥拱圈石都是根据设计方案定制后,再上拱架进行安装的。安装时,倒置直角三角形的长直角边垂直于桥基石,七折边第一块拱板紧贴三角定位石安装定位。”诸如以上的发现,被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做成了展板,几乎挂满了罗关洲先生的整个展览馆,每每阅读,让人感觉到,这个发现仿佛近在我们眼前,就发生在我们的今天。 大运河上的宋代立交桥广宁桥(谭羽清摄) 展板中的一段段文字、一张张照片,展示了罗关洲作为研究中国古桥技术学者的学术思路。“椭圆形拱是两个圆心。两个以上圆心曲线的桥拱,我将它们归到这一类。这个名词我没有想准确,这类古桥,又统称椭圆形拱桥,其实,这类桥拱是三维空间中的多圆心曲线。所以,这类古桥还要准确定名。古拱桥的收分和变幅技艺使桥拱不垂直于水面。”作为古桥研究者,罗关洲始终怀揣着一颗学徒的心,让学问在理性的思考与探讨当中得到进一步的深入与发展。 多圆心曲线拱桥天台观音桥(图片由被访者提供) 在采访中,罗关洲还回忆起曾经实地调研的经历,“2008年那场大地震后,我在绍兴考察发现,一座古代拱桥受地震影响,由半圆拱变成了椭圆拱,即使这样,古代拱桥依然能够屹立不倒,足以展现古代榫卯技术的科学性与耐用性。” 模型展示古桥下的松木桩,钱塘江大桥下也采用了类似技术(谭羽清摄) 谈及自己多年研究耕耘的初衷,罗关洲回答道:“茅以升先生说过,‘中国古代存在着超越时代性质的桥梁科技。’我们要用现代的科技去挖掘我们祖国的桥梁科技,让它们能够发扬光大,并且运用到现代的桥梁建设当中。” 桥文化,运河之上的璀璨明珠 “在绍兴有这样一句话:无桥不成村,无桥不成路,无桥不成市”罗关洲告诉记者,流传至今的中国古桥有一万多座,而在绍兴就有700余座。“绍兴古桥横跨在大运河之上,将运河两岸的政治、经济、文化勾连在一起,若没有桥,绍兴地区的乡村、城镇,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不可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古桥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匠人的技艺与智慧,更是世代与桥相伴的人民的文化与生活。” 大运河上的古代立交桥——太平桥(谭羽清摄) 在展览馆的一角,罗关洲还专门摆放了一排立柜,柜子的每个格子,摆放的是与大运河、古桥相关行业的历史物件:纺织业、日用品制造业、茶业、食品加工业、盐业……各式各样的物件,将整个柜子塞得满满当当,用实物来注解“桥梁是一国文化的表征”,体现这句名言中文化的深层含义。 “绍兴自古就是中华商品文化的繁荣地区。绍兴有商学之祖范蠡,是中华商品文化最早的发展地之一,还是中国古钱币最早制造地之一,最早形成商业网络的地区之一。”罗关洲认为,绍兴是古代百工门类全、特色百工较多的地区之一。“古时,绍兴发达的农业、林业、养殖业、社会性作坊等,使它成为了我国古代百工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各类商品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在唐宋以后,绍兴还逐步走向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时代,对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作过重要贡献。绍兴的百工商品、钱币系统在中国古代商品文化中闪耀出特别的光芒。” 大运河上由主桥和辅桥组成的八字桥(谭羽清摄) 据悉,中国古代大宗产品向商品的转化,形成中国古代特定的商品市场,这是世界商品经济发展史上的特有现象,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文明的伟大创造,是中华文明延续的原因之一。这项文明的特点是经几千年的时代延续以古代大中城市为依托、广大集市为基地,带动市场发展。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特殊形态是对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是解读大运河产业带、商品带、市场带的生动画卷,是绍兴古代百工汇集、百业成市的写照。 清明上河图上的立交桥(图片由被访者提供) 有桥必有水,有水必有船。如果说桥打通了运河两岸的文明,那船便是将运河的上下流域贯连了起来。中国的船文化与桥文化是共生的。 古文选中载:“架舟为梁”,“桥,梁也。”从这个意义上说,船是桥的特殊形式。从广义上说,大运河是沟通中国南北交流的桥梁。 在古桥展览馆,对于绍兴的古船文化,有着这样的介绍:中华古船文化、水运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领域。战国时期,越国的三千楼船在东海北航至山东。三国时会稽战舰从会稽出发保卫中国领土的台湾。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几次失败后,最后从越州出发东渡成功。绍兴古船文化融合了古船制造、指南针应用,风帆、船舵、潮流、天文地理等航海科技文化和商品文化、水运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内容。绍兴是古代世界上最古老的海港之一,是中国大运河在浙东的集散中心,古代浙东转运使司官府就设在绍兴。大运河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绍兴古船文化在大运河文化中具有特定地位。这些文化、技术交流的桥梁作用都是中华桥文化的广义内涵。 越国戈船、楼船、双枝檐船、明瓦船、红头樟船……在罗关洲展览馆的展板上不仅有古桥,还有对这些古船的详细注释与配图说明。不同时代的船只罗列在一起,见证的不仅仅是工匠技艺的传承变化,更是时代的发展,历史的变迁,文明的延续。 让古桥走出中国,迈向世界 “世界文化遗产组织对中国大运河的结论:中国大运河是世界工业革命以前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但我认为少了两个关键字,交通。应该说,大运河是世界工业革命以前最伟大的水利交通工程。”罗关洲说,“它的交通功能,对中国古代的商品生产、商品经济、商品流动产生了深远影响,起到了伟大的作用。在中国古代,桥对于运河边生养繁衍的百姓而言是不可缺少的,是至关重要的。它们是交通的重要一环。形成了水、陆,甚至是‘空’的多种交通运输途径,为文化经济的发展传播,提供了重要的路径。” 罗关洲在国际工程核心刊物《工程桥梁》上首次发表有关绍兴古桥的长篇论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罗关洲也表示,浙江绍兴的古桥拥有极高的地位与价值,除开有名的赵州桥类外,绍兴古桥可以说是“十大古桥群,九项称冠军”。“绍兴古桥数量多,品类多技艺高,而且保存完好。其中,除了依赖极为先进的建桥技术,同时也离不开绍兴地区数千年以来人们对城镇的规划,以及对古桥的维护和管理。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在京杭大运河申遗中,绍兴古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为联合国规定,只有70%以上属于原建的古建筑或者古代工程才能申遗。35个申遗城市中,绍兴作为最后一批加入申遗的城市,为大运河的申遗提供了最为有力的遗存证据。” 罗关洲希望:“中国的古桥系列也应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因为全世界只有中国拥有如此完整且精湛的古桥系统。中国的古桥群,理应走上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舞台,让全世界都知道,这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整个人类历史发展当中所形成的,伟大的智慧结晶。” 罗关洲还引用茅以升先生的观点,“中国古桥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表征。中国古桥融合了中外古代的技术文化、道德文化、管理文化、艺术文化、美学文化、宗教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中国古桥文化。中国古桥营造技艺曾站在历史的前沿。现存古桥可以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中国古桥技术的先进性、延续性、公益性、融合性、系统性、创造性和荣誉性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让绍兴领先于世界的古桥技艺激发人们对中华文明的自信和自豪,让古桥文物活起来。让绍兴古桥走向世界。” 罗关洲对中国古桥申遗信心满满:“现存的中国古桥总数最多、技艺最高,中国古石桥营造技艺一定能成为世界遗产。”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39 , Processed in 1.084953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