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北京的小孩都会打尜(gá)儿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边”。罗大佑老师一首经典老歌,唱出了无数60后美好的童年回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正是60后们最美好的童年时代。每年除了两个学期上课学习之外,还有很长时间的寒暑假期,这段时间正是孩子们最放松的时刻。完成了老师留的作业后,就开始寻找适合自己的各种游戏,来丰富假期生活。当时游戏种类繁多,常见的有跳皮筋、扇三角、打尜儿、抽汉奸、荡秋千、老鹰捉小鸡,等等。这其中,最适合男孩子们玩儿的就是打尜儿。 打尜儿,是我国北方常见的一种民间儿童游戏。因对场地环境要求不高,也没有太严格的技术要求,因此,深受孩子们喜爱。打尜儿方式多种多样,场地大多设在比较开阔的场院或路口。每当冬春两季的周六日,或者寒假期间,做完作业的几个小伙伴闲来无事,不约而同聚集在一起,有人还特意带来一根木板子和两个尜儿。 选择好一块比较平坦开阔的场地,双手紧握住木板子,用力在地面上划出一个家的图案。家的功能类似足球守门员守护的球门。其前方视野要比较开阔,尽量不选择有坑塘、柴草垛、树林等场所。图案多种多样,最简单的,在地上划出一道长度约一米的横线,线中间部位的里侧,还要特意标出一个鸭蛋大小的半圆圈儿,用来放尜儿。用这种图案的玩法儿叫作护家,也有的地方叫作看家。 小伙伴们面对面站成一个圆圈儿,有人起头儿喊一声:“搭霉儿倒霉!”第一个霉字要带个儿化音,倒字要拉个长音。为的是稍微思考一下,自己打算出手心,还是手背。随着喊声,大家纷纷伸出自己的右手,指尖对指尖平放在一起,如果出现手掌全部朝上的现象,还要重新再来一次。三个人手背朝上,一个人手心朝下,这个人就被确定为头家儿,也就是第一个出场打尜儿的。选出第二个人之后,其余两个人,就要用猜丁壳的方式来确定出第三、四个出场人。猜丁壳,也叫锤子(石头)剪子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猜拳游戏。其规则是:拳头代表是锤子,食指与中指代表剪子,五指放开代表布。锤子可以克剪子,剪子克布,布可以克锤子。两个人面对面站好,嘴里喊着:“猜头家!”当一人手伸出锤子,另一人出剪子,这就是常说的锤子克剪子。锤子一方获胜,成为第三个出场人,剪子一方为最后一个出场人。 按照规定,第一个出场人为防守一方,站在横线左侧,拿着一根木棍做成的尜儿。柳树、杨树是北方最常见的树种,其生长生长速度比较快,木质较软,最适合做尜儿。用木锯把一根直径三厘米左右的木棍,断成八九厘米长。放在自家门槛上,用菜刀砍两端,很快就砍出来一只两头尖尖,中间粗的标准尜儿。放在手里,仔细端详,就像一个放大了的枣核儿。 右手握着一根木板子,其长度既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太长了,打尜儿时,单手挥舞起来感觉很笨重,不容易打中。太短了,弯腰的角度就会增大,不光比较费力,还容易将尜儿打在手上。以半米长,宽度为五六厘米为最佳。这样大小的木板子,挥舞起来十分好用。实在找不到合适的木板子,随便找一根半米来长,鸡蛋粗细的木棍也可以代替。 右手里的木板子朝尜儿尖儿轻轻一磕,由于尜儿尖儿与地面之间有很大空间,所以,这里的技巧很有讲究,既不能用力过猛,也不能太轻。用力太猛了,尜儿就会腾空起来向前超速旋转,飞出去很远,打尜儿人根本就追不上,俗称山驴驹子。用力小了,尜儿只是微微向前一翘尾巴,翻不过身来。只有用力适当,尜儿才会腾空飞起来半米来高,打尜儿人眼疾手快,右手里的木板子迅速瞄准,奋力一击,随着“啪”一声,尜儿被打出去十几米远。 作为攻方的一个人,站在远处正前方,眼睛紧盯着飞来的尜儿,伸出双手向前快速接在手里。按照规定,接住尜儿就是攻方获胜,防守一方下台。获胜的攻方变成防守一方,上场打尜儿,再由第三个人上场,担当攻方。就这样,大家轮换交替,十分公平合理,谁也没有怨言。如果用手没接住,尜儿落在地上,攻方就要弯腰拾起尜儿,用力朝防守一方脚下的横线投掷,这就是常说的攻尜儿。防守一方,两眼紧紧盯住飞来的尜儿,右手里的木板子挥起来,用力一击,将尜儿打回去,就算防守成功。还要追到尜儿跟前,将尜儿再次打出去很远。攻方追过去将尜儿拾起,再次投掷回来,俗称罚尜儿。当守方防守失败,没有拦住,攻方将尜儿投掷在横线里侧,就是获胜。 第二种图案,在地上划出一个大约半米见方的田字,上方加上一个类似大檐帽的图案。四个小方块里分别标注出阿拉伯数字1,2,3,4,用来表示每次打尜儿的次数。大檐帽框里标注出大板两个字,代表着尜儿要是落在这里,就要用大板儿方式打尜儿。所谓大板儿,是用左手捏着尜儿,轻轻朝上抛起一尺来高,右手的大板子奋力一击,就会把尜儿打出去更远。 起步阶段,防守一方把尜儿朝前,放在田字下方竖线与横线结合部,微微弯下腰,用右手里的木板子轻轻敲击一下尜儿尖。大家都瞪大眼睛盯住看,当尜儿落在阿拉伯字母1的框里,就代表用一只胳膊的方式来打。右手手心握着木板子,五指夹住尜儿,轻轻朝上将尜儿抛起来,奋力将其打出去。这种打法难度比较大,弄不好就会打空。当尜儿落在地上,按照规定,就是失败。守方就要下台,改由攻方上台打尜儿。尜儿落在2的框里,按照规定,就要连续打两次。当尜儿落在线上,就是常说的压线了,就要将木板子加在食指与中指之间来打尜儿。如果攻方将尜儿投掷在图案外侧线上,守方就要来个骑马蹲裆式,右手握木板子,从右腿后侧轻轻敲击尜儿尖,其腾空飞起来时,眼疾手快,回过手来一板子将尜儿打出很远,这种打法叫作骑驴。只有攻方将尜儿准确投掷到图案里,才算成功。 不论是哪一种玩儿法,当攻守双方长时间没有出现替换现象,也就是攻方运气不佳,守方没有出现失误。这时候,攻方由于心情烦躁,容易冲动的孩子脾气就会爆发出来。轻者会将尜儿朝地上一扔,大喊一声“不玩儿了!”转身就走。重者还会说上几句粗话,两个人会扭打在一起。几天之后,孩子脾气过去之后,两个人又像没事一样在一起玩了。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2:16 , Processed in 1.103289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