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市口影院:珠市口影院位于前门外珠市口西大街路南,它的前身是1922年开业的开明戏院。开明戏院是北京第二家钢筋水泥结构仿西式建筑、电影戏曲兼营的演出场所(第一家是1921年在东安门开业的真光剧场)。1923年的北京观影指南,从中可以看到建成不久的真光和开明两座影剧院。这两座建筑,都是由留学意大利那不勒斯学成归来的建筑学家沈理源(1890~1951)设计。开明戏院建筑占地约900平米,这是一座西式巴洛克风格的二层洋楼,圆形门柱,椭圆形的门脸,外立面上还有繁复的雕饰。地面是水磨石的,幕布是黑丝绒的,舞台是半圆形的,大门里边是前厅,观众厅为前低后高的坡地。观众席为单座折叠椅,二楼设包厢,共可容纳观众八百余人。因用地狭小,戏院规模不大空间紧凑,但建筑形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当年梅兰芳主办的剧团承华社,经常在开明和真光两家剧场轮换演出。后来真光改为真光电影院,不再演戏,于是承华社主要在开明戏院演出。承华社是一流水平的京戏班,集诸多名角于一班,开明戏院的演出逐渐为人关注。加之地处繁华,建筑造型新颖,因此业务兴旺。除梅兰芳外,京剧名家杨小楼、余叔岩也经常轮番在此献艺。 1925年,戏剧史上“荀慧生”这个三个字第一次出现在开明戏院的海报和戏单上(之前荀慧生演出一直用艺名“白牡丹”)。三十年代后期,评剧皇后“老白玉霜”在这里长期驻演。曾几何时,在开明戏院演出是那些底层演员奋斗的目标,因为他(她)们的演出市场仅限于珠市口南天桥一带的小戏园。如果想为更多的观众接受,在更高水平的舞台演出,必须往北发展,珠市口大街一线是要跨过的门槛,而开明戏院是他(她)们鱼跃龙门的一站。开明戏院在1945年后,改称市立电影院,仍为影戏兼营。49年后改称民“煮”剧场,由北京市京剧团、评剧团、河北梆子剧团先后使用。1966年后划归宣武区,改称珠市口电影院。珠市口电影院是北京唯一一家从建成开始就一直保持建筑原貌的影剧院。今天,还能从类似黄宗洛于1993年主演的电影《找乐》,这样的影视作品中,看到曾经的珠市口影院。(卖煎饼的堵门口被黄宗洛轰走了)。 中国饭店:中国饭店(旧址)位于珠市口西大街北侧,珠市口电影院马路对面。建于1925年,也是沈理源设计的作品。沈理源是近代中国建筑史上的著名建筑师,除了开明和真光这样的剧院建筑,他还参与了清华、北大(沙滩原校址)一些教学场馆的建筑设计工作,并设计了一系列商业、银行建筑,以及很多单所民用或商用的洋楼和公寓楼,中国饭店就是其中之一。中国饭店建筑平面为不对称的T字形,整体建筑占地约1000平方米,三层砖混结构。饭店入口(临街面)采用西洋古典风格,设计讲究,庄重气派,是建筑的精华所在。饭店所有者不详,歇业较早。日伪时期,这座建筑经历一段屈辱的历史(据说当过小鬼子的随军“技”院)。上世纪40年代后期这栋建筑改为铁路员工宿舍,后来又用做工厂车间。90年代后客房全部拆除,只留下临街入口部分。在珠市口影院及周边建筑拆除后,这栋残存的西式建筑在拆与不拆的等待中孤独地矗立了数年。 清华池:清华池(旧址):清华池浴池,这浴池始建於清光绪三十一年(1906),距今已有118年的历史了,是京城洗浴行业中唯一一家百年老店。民国时期,北京内外城遍布澡堂,大小胡同里,澡堂绝对不下百家。澡堂也分个三六九等,民国时期,在北京城数得上名号的澡堂子有十几家,其中最高档的要数东城的清华园和南城的清华池。清华池浴池最初名小仓浪澡塘,本是南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澡堂,但因老板独具慧眼地改良了修脚技术,大大方便了那些来南城消遣放松的达官贵人,澡堂也凭这“一招鲜”名满京城。清末民国初,小仓浪澡堂两度易手。先是由回民改建为“清真清华池”,后又被军阀马福祥看中,将其收购并整修扩建为两层楼房。于是,清华池焕然一新,气派、讲究,一时间,成为京城名流驻跸之所,京剧名家马连良就是这里的常客。 除此之外当年没拓宽之前的两广路上还有著名的菜市口百货商场,当然跟上述三家比起来它得算小字辈儿,1956年成立的菜市口百货商场起初并不是专卖黄金而是食品、百货、服装应有尽有,还有一家单独的菜市口文化用品商店主营文具、文体用品。广安门这条路随着两广路的扩建变宽了,可太多的往事只能变成残存在记忆和影像中的碎片。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1:56 , Processed in 1.095756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