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街串户 当我认真回忆自己的古玩生涯,所谓古玩之路,前几年是在村子里吆喝,直接和老百姓交往,断断续续的大约用了七八年的时间,我先后去过山西、陕西、山东、河南、辽宁、吉林、甘肃等,这几年在村里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半乞讨式的生活,超乎想象的艰难困苦,但由于逃离了生产队的歧视,同时还能赚钱养家,能够和妈妈和夫人炫耀,整体生活并没有痛苦的感觉,反而整日沉浸在幸福中。 1983年,据我所知,当时只有北京的外贸部门收购古玩,开始只有外贸的西单、东单有收购门市,文物部门的琉璃厂、王府井有两个收购点。其它单位没有收购古玩的权利,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放开,东单、天坛东门等陆续有多家收购,但全部是国家单位,没有个人参与,这一时期很多的香港、台湾、欧美等古玩商人涌入中国,由于当时倒卖古玩的人基本没人真懂行,价格非常便宜,这些外籍人除了自己购买以外,并委托亲戚、朋友帮助购买古玩,在这种环境下,个人交易从无到有,并快速发展,中国极为丰富的历史沉淀,巨大的古物存量,使得从偷偷摸摸到古玩市场,从瞎买瞎卖到逐渐专业化,不间断的快速发展了40年。 大约从1986年由于很多地方都出现了走村串户收购古玩的商人,一些干的时间较长、有点基础知识和眼力的人放弃了串村的方式,改为从当地贩子手里买,逐步演变成一个纯粹的二道贩子此种人群业内称呼为 “搬兑”,笔者便是其中之一。 1993年以后,由于参与人群迅猛增加,古玩市场的逐渐壮大,逐渐自然形成了古玩门面和所谓的地摊市场,如北京除了古老的琉璃厂,较有名的曾先后在长椿街、白桥、报国寺、潘家园,天津的沈阳道、沈阳的八一公园等,这一时期古玩市场快速发展,全国的古玩市场不计其数,此种交易方式拓展了买、卖双方的接触人群,极大的交易范围和数量,增强了对于古玩类别、价格的认知,促进了古玩市场的社会影响力,参与人群快速增加, 几乎同时,在地摊周边出现了比摆地摊更便利的、经营古玩的店铺,此方式非常适合对于古玩的经营,首先是老板有了固定的位置,对于买卖双方的相互沟通交流提供了方便,对庞大的古玩类别的对应提供了方便,双方可以长期稳定的交流。 古玩市场在全中国快速增长,由于这个特殊的行业有时会获得暴利,也导致了香港、台湾、甚至很多外国人的积极参与,中国业内也到国外市场买古玩。并逐渐积极的参加拍卖。去在长期参与过程中,包括各个社会阶层的人,经济、文化、专业知识上的差别,也致使买卖古玩的目的差别,当然,百分之95的人致力于养家糊口,也有的人丰衣足食后做文化收藏。 收藏是个特殊群体,是一件非常劳苦的行当,也是永远填不满的坑,真正搞收藏的人一定贪婪,从钱财和精神上一定会影响生活。根据笔者体验,实际上收藏领域也有两个不同的追求,第一个群体是以营利为目的,做财富上的积累,这一部分人无一例外的全是有钱人, 图片 第二部分人是因为喜欢,纯粹以保存和传承为目的而收藏,因为收藏需要钱去购买心仪的东西,多数人都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当然也有以财富积累和文化传承兼顾的人,但往往不 专业。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3:07 , Processed in 1.127456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