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仁大学主楼 辅仁大学坐落在定阜街路北的(恭王府旁边),校址原为涛贝勒府,现为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辅仁大学主楼将中国的传统楼阁与西方的教会建筑形式巧妙地结合,造型端庄古朴,加之其独特的中西合璧的建筑手法,形成了传统复兴建筑,在当时与协和医院校园建筑群、燕京大学一起被誉为民国时期的北平三大建筑。 ▲贝勒府 传统复兴式建筑是指20世纪20年代左右,运用西方建筑科技技术同时结合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一种中西合璧的设计理念。建筑样式上,造型多受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影响,宫殿寺庙等建筑元素的使用,使其亦被称作“大屋顶建筑”。 传统复兴式建筑风格在辅仁大学主楼体现的淋漓尽致。建筑设计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直伴随着社会的思想运动而变化。在这个逐渐发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束缚人们思想的条框逐渐被打破,开放的风气正一点点地形成。这个时期内来京的外籍建筑师们,利用当时新兴的建筑材料,结合新工艺、新技术,并受到中国传统风格建筑兴起的影响,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符号加入到建筑设计中,形成了中外古今多种风格融合互补的独特的建筑风格。中式建筑风韵成为建筑的核心,即“中体”,西式的建筑框架则代表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即“西用”。 ▲中西合璧 尽管教会大学的设计是为了实施传教之目的,但是作为教会及建筑师,在体现天主教“大公精神”之精华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之尊重与呵护,悉心研究中国传统美学内涵,并不机械地模仿外观,而是以独特的中式建筑形象来反映真正的中国精神和与文化复苏的时代需求,也是体现了其建筑艺术修养和以及对中国社会文化内涵的充分解读。 传统复兴建筑的大屋顶是是该类建筑的标志之一,著名的教会大学建筑师墨菲认为,最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建筑构件之一便是琉璃瓦装饰的曲面屋顶。墨菲在燕京大学校园规划内,将中国传统建筑屋顶与砖混结构墙体结合,创作了例如贝公楼的庑殿顶和燕京大学女生宿舍楼的硬山顶等设计。 同时期的辅仁大学主楼也具有传统复兴建筑的屋顶特征,南边门楼屋顶形式为三座重檐歇山顶,外出抱厦,覆盖绿色琉璃瓦。四周则为重檐歇山顶角楼,围楼为二层悬山顶,屋檐飞翘,弧线优美。 ▲贝勒府花园 中国教会大学多采用空间序列的建筑群作为典型的布局形式。参考中国的传统建筑按照明显的轴线布局,院落方正,传统复兴式建筑的院落构成和建筑单体亦多采用了中间为轴左右对称的建筑手法。在设计辅仁大学主楼的过程中设计师格里森从北京的皇宫造型中得到启发,他提到:“城墙、城门和城楼这些造型显示出中国皇宫那种与众不同的某些特征。” 格里森最终将辅仁大学主楼建筑设计成一座四面围合的建筑,内部空间布局则模仿西方修道院的型制。以两层楼围合成封闭的院落一 建筑的主入口在南侧,门楼三层,院落被围楼和中间的楼房划分为两个方形天井。建筑的四角各矗起一座三层的角楼,整座建筑呈现中轴对称的布局。有学者推测,格里森设计中的建筑中轴线是以北海为模板来确定的。 为了弥补中式大屋顶和墙身衔接的不协调的情况,传统复兴式建筑设计往往采用中式处理墙身细部。在建筑工艺上,采用如飞檐,斗拱、须弥座、门窗套等某些传统建筑元素,或如霸王拳、彩绘、漏窗等细部纹饰。辅仁大学主楼中传统的结构部件更多是作为装饰元素出现。格里森在运用过程中保留传统建筑中的圆形柱式与斗拱元素,使它们从传统建筑中功能性与装饰性相结合的性质逐渐转变为纯装饰性构件。简化斗拱的抽象造型,以几何形象采用连续排列的手法饰于檐下,或以“昂”和“梁头”等造型表明柱子所在从而确定其开问位置。建筑装饰有如汉白玉须弥座、抱鼓石、封檐板等,正门楼雀替石柱雕有传统的如意祥云和梅竹形象,雕花精美,角楼石栏亦采用传统形象。在辅仁大学主楼的设计中,无论室内还是室外,都运用了各种式样的门窗镂空纹样。门楼墩柱上蹲伏一对中国传统的石狮子形象,围在主楼建筑外面的栏杆同样蹲伏着40余对传统石狮造型,与建筑布局相得益彰,体现其庄重的气势。 如今走到辅仁大学前就仿佛穿越到民国,能看到学子们努力学习、开拓思想、投身革命、奋发图强的身影。 ▲纪念碑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6 04:17 , Processed in 1.080875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