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外国人笔下的北京中轴线

2024-6-20 18:04|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户力平|来自: 北京纪事

摘要: 中轴线自北向南贯穿北京城市中心,被誉为“北京城的脊梁和灵魂”。几百年来,许多历史文化名人曾在中轴线上留下足迹,其中多位外国使臣、旅行者、学者也曾徜徉于此。尽管古代没有“中轴线”一词,但在他们的著述中对 ...

中轴线自北向南贯穿北京城市中心,被誉为“北京城的脊梁和灵魂”。几百年来,许多历史文化名人曾在中轴线上留下足迹,其中多位外国使臣、旅行者、学者也曾徜徉于此。尽管古代没有“中轴线”一词,但在他们的著述中对中轴线的景致却有所记述与赞誉。

《马可·波罗游记》提到中轴线

及钟鼓楼、景山

13世纪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大都(今北京)度过了九年时光。在他的《马可·波罗行纪》中,就有关于北京城中轴线的记述:“在这四英里的广场内,建有大汗的宫殿。这座皇宫从北城一直延伸到南城,中间只留下一个空院,是贵族们和禁卫军的通道。”其中“从北墙一直到南墙”的“空院”为“贵族们和禁卫军行走的过道”,即元大都时期的中轴线。

作为中轴线上最重要建筑的皇城与宫城,马可·波罗也有细致的描绘。皇城的南面开辟有五门,“中门最大,行人皆由两旁较小之四门出入。此四门并不相接,两门在墙之两角,面南向;余二门在大门之两侧,如是布置,确保大门居南墙之中。”而皇城南面最大的“中门”,即元大都中轴线上的丽正门,明代向南移至今天正阳门(前门)的位置。

马可·波罗还记述了今天中轴线北端的主体建筑钟鼓楼:“城之中央有一极大宫殿,中悬大钟一口,夜间若鸣钟三下,则禁止人行。鸣钟以后,除为育儿之妇女或病人之需要外,无人敢通行道中。”其中的“大宫殿”,即元代的齐政楼,始建于至元九年(1272年),初为中心阁,其位置在今鼓楼稍东,为城中击鼓敲钟报时之所。

马可波罗也提到中轴线上的景山:“北方距皇宫一箭之地,有一山丘,人力所筑,高百步,周围约一里。山顶平,满植树木,树叶不落,四季常青……君主并命人以琉璃矿石满盖此山,其色甚碧,由是不特树绿,其山亦绿,竟成一色。故人称此山曰绿山,此名诚不虚也。山顶有一大殿,甚壮丽,内外皆绿,致使山树宫殿构成一色,美丽堪娱。”金定都北京后,在辽初创的基础上兴建宫殿,土丘被堆成了一座小山。元初修建大都时,在小山上广植草木,遂称“绿山”“青山”,明代称“万岁山”“万寿山”,清代称“景山”。

尽管马可·波罗对中轴线的记述极为简单,但给我们大致勾勒出700多年前中轴线上的布局。

意大利方济各会会士鄂多立克于元泰定年间(1324-1328年),在北京留居三年,他称这座城市是“高贵的城市”。其所著《鄂多立克东游录》对北京中轴线上的景山也有记述:“大宫墙内,堆起一座小山(今景山),其上筑有另一宫殿,系全世界之最美者……”

利玛窦称中轴线

“一直穿过城市的中心”

从明代开始,到中国传教与旅行的外国人逐渐增多,而北京作为国都,是他们的必访之地。

1598年与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前后两次进京,并在北京生活了十余年。其《利玛窦中国札记》中便有关于北京中轴线的记载:“皇宫建筑在南墙之内,像是城市的一个入口,它一直延伸到北墙,长度贯穿整个城市,并且一直穿过城市的中心。城市的其余部分则分布在皇宫的两侧……其建筑的雅致和优美由于它细长的线条而显得突出。”400年前,利玛窦便把北京中轴线的走向记述得格外清晰。

1648年,葡萄牙籍传教士安文思到达北京,此后在北京度过了29年。他在《中国新史》中对北京城市中轴线也有非常详细的记载:“皇城内有二十座宫殿,它们从北到南呈一直线”;“在皇城外层和南城墙之间,乃主要城门所在之地,有一个属于皇宫的大场地,按如下方式设计:当你进入城门,就遇到一条宽而整齐的街道,它本身与城墙一般长,在你穿过它之后,即进入一个四周有大理石栏杆的方形广场”;“(大清门)有三扇大门及三个很长、很大的拱形圆顶,其上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厅。这些门除皇帝本人出城外从不开放。在这第一座殿的那边,是一个宽大的庭院,两边饰有由两百个柱支撑的廊,从门口观看显得宏大和悦目。这个庭院宽有两箭之距,其长超过两倍火枪射程,北接著名的长安街,横跨两厅门。这两厅门得名于它们所在的街道,头一座门叫作长安街东(左)门,另一座门叫作长安街西(右)门。”他将皇城外(今天安门)至南城墙(今前门)一段的中轴线记述得清清楚楚,包括长安街、棋盘街、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大明(清)门等。

1654年,荷兰使者约翰·尼霍夫出使中国。从他绘制的《北京皇城平面图》中可看到一条清楚凸显的主轴线。在这条南北向轴线上,布置有诸多宫殿。除了这条南北向的纵轴线外,还有一条东西的横轴,呈现出十字交叉的平面布局。其“纵轴线”为今天的中轴线,而“横轴”为今天的长安街。他在《荷使初访中国记》中记述到:“这个皇宫为正方形,方圆十二里,但需步行三刻钟,位于北京城的第二道城墙之内……这个皇宫的东、西、南、北方向各有一个大门,所有建筑物沿十字形中轴道路分布,很整齐地被分成几个部分。”

尼霍夫所绘《北京皇城平面图》

虽然尼霍夫的记述与今天中轴线的面貌有一定差距,但已经把清代初期中轴线的格局说得很清楚了,包括方格布局,位于中心位置的宫城、皇城等。

立德夫人登临钟鼓楼

尽赏京城景致

英国人阿奇波德·立德夫人,1887年随夫来华,在中国生活了二十年,并在北京居住多年。《我的北京花园》是她撰写的以北京游历为主要题材的回忆录,其中多次提到中轴线。

该书的第十四章“钟楼鼓楼”记录了她登临中轴线北端标志性建筑钟鼓楼,饱览京城景致:“在所有的中国城市中,鼓楼都被安置在中央,但北京城如今的城墙东西之间较元大都时代短很多,于是鼓楼所在的老位置反而靠近紫禁城的北墙,墙内那一片闪光的宫殿才是城的中心点。我登上鼓楼长而陡的楼梯,转过一两个黑暗的拐角,出楼到了绕楼的回廊上。在鼓楼的第一层就能看到四周的美景。往西南是一条柳树大道,通向恭王府。从西北方向环抱北京的群山也能清楚地看到,还有八里庄塔、天宁寺塔及舍利塔。”

“朝南我遥望那一组簇拥在紫禁城北门的禁苑宫殿,那一条笔直地通向它们的宽阔的大道(中轴线)……”“我转向北方,俯视那简朴而又美丽的钟楼、城墙外的黄寺,越过城墙,那儿矗立着地坛。在城墙之内,我看了绿树丛中的雍和宫、国子监和孔庙。”

作者以细腻的笔调,将自己置身鼓楼之上,所看到京城景致做了描述。近处的中轴线、紫禁城、鼓楼,略远一些的黄寺、地坛、雍和宫、国子监和孔庙,更远处的西山及八里庄塔、天宁寺塔等,历历在目。

随后她又登上钟楼:“为了可爱的缘故,我们登上钟楼。它由砖石构建,九十英尺高,因而比鼓楼矮十英尺。然而它因为被永乐皇帝重修过,就像他为北京城墙加贴一层砖面一样,带着古朴的风格,所以比鼓楼更有特色……楼呈八角形,至今还在被用来报时的大钟重两万磅。”

她还记述了自己登临钟鼓楼后的心情:“从钟鼓楼下来,到了北京的街道上,思绪却因倒回几个世纪而依然紧张……”

洛蒂将中轴线景观记述得格外详细

法国小说家皮埃尔·洛蒂曾于1900年到过北京,并在《在北京最后的日子》中记录了1900-1901年间的北京。

其中对北京中轴线也有详细的描述:“北京的南门位于神圣城池的轴线上,这条通往令人敬畏的皇宫的路全长六千米,两边有店铺和石兽雕刻。从南门入城,最先经过的是天坛和先农坛,约半里路的距离就是一道更高的门,有黑色的城楼,然后又是笔直的路,一直延伸到红墙的第三道门,这里就是皇城……”

“进了皇城,还是一段笔直的路,才能到达皇帝的宝座大殿。这条路上有很多大理石雕刻成的怪兽,还有高大的狮子,路两侧有汉白玉石柱。约三十米进深的通道上有三道门,一道比一道窄,前面的护城河上飞架着三座汉白玉桥……”“进入皇城的内部,这条约一里的路就看不到店铺和普通老百姓了。这是最后的三重门……我们穿过门洞,眼前是一片大理石广场,一个大理石平台上有一座琉璃瓦顶的大殿。我们经过一个大斜坡来到大殿,殿门敞开着,屋里闪闪发亮,穹顶藻井上雕刻着一条条形态各异的龙,高台上是金漆龙椅。”

他将自己从中轴线南端的永定门进入北京城,然后沿中轴线一路向北,最后到达紫禁城内的所看到的景观,记述得甚是仔细,其中有天坛、先农坛、前门大街、正阳门前护城河上的三座桥、正阳门城楼、大清门、千步廊、天安门前的石狮子、华表、天安门城楼、太和殿等。

约翰·拉贝曾从前门寻游至景山

约翰·拉贝是德国西门子公司代理人,1908年到1925年在北京工作。他所著《我眼中的北京》记录了北京这座文化名城留给他的最深刻的印象,其中也有关于中轴线的记述。

1912年,拉贝在紫禁城“所有大门全部被打开时,走过一次这条路(中轴线)”,他记述到:“从前门,也就是从南门接近紫禁城,就会穿过一个巨大的庭院(即正阳门瓮城)……”“这个院子的北边就是天安门,被两座浮雕、大理石的支柱(华表)和两座极大的石狮子装饰着,南边的金水桥衔接着皇城……”“午门本是紫禁城的南门,在午门与天安门之间还有一个关闭的城门(端门)。屹立在面前的紫禁城是一座固若金汤的堡垒,四个角都有角楼,可以从四方进入……”“从南向北走,穿过太和门,就来到太和殿……”“太和殿后面是第二个宫殿中和殿……之后是第三大殿保和殿。保和殿后是乾清门,这是不允许外人进入的。”他将自己沿着中轴线自南向北而行的所见景观记述得格外清晰。

拉贝还登临有“京华览胜第一处”的景山,观览北京城。他记述到:“紫禁城的最北面是一座正方形的围墙,正方形的中心就是煤山。但只要出示使馆区的特别许可证就可以登山。但我却没有这个许可证,只好抱着碰碰运气的态度出示了我的名片,希望门卫能放我进入。看守很友好地接待了我,我给了他一些小费,他甚至给我沏了茶,并允许我久久地流连于这座昔日明朝的皇家园林的美景当中……这里有千年参天古树,人工修建的道路,山上每个凸起的地方都建有亭台(即周赏亭、观妙亭、万春亭、辑芳亭、富览亭),是当年康熙帝(实为清乾隆十六年,即1751年)修建的。在最高点伫立的四角亭子是用皇家特用的黄色砖瓦建造的,里面藏有大量镀金的佛像。”

可以想象得出,一位不远万里来到北京的外国人,当置身于景山之巅,眺望金碧辉煌的紫禁城、高耸的北海白塔时,那份惊异之情,可谓难以言表。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9-8 07:52 , Processed in 1.121092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