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长河高梁桥:老北京曾经的游赏胜地

2024-6-23 09:54|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金云臻|来自: 燕舍谭

摘要: 我从小居住北京,家距西郊不远。一有空儿,就和同学结伴到城外游玩。住在北京,游钓之事,是有便利条件的。特别是西郊,出城门不远,就远见山、近靠水,林木丛茂,名园栉比。信步徜徉,到处都有托足小憩之地。比较起 ...

      我从小居住北京,家距西郊不远。一有空儿,就和同学结伴到城外游玩。住在北京,游钓之事,是有便利条件的。特别是西郊,出城门不远,就远见山、近靠水,林木丛茂,名园栉比。信步徜徉,到处都有托足小憩之地。比较起来,我平时最喜欢去的地方,要算长河高梁桥。路近,而且有一种闹中取静的情趣。前年我回京,可是行色匆匆,没到高梁桥这一带走走。也不知现在变化到什么程度了。当年的高梁桥,位在西直门外关厢。出城向北转,不过半里左右,就到长河高梁桥畔。它从元代就有这个桥名了。倚桥东望,巍巍城墙。城壕与长河相通之处,有一道水闸口,通入城内调节水源。朝西望,则见烟水茫茫,杨柳拂岸,河面既宽且远,一眼望不到头。西直门外的白石桥也是一座有名的桥,明代就有(见明张瀚:《松窗梦语》)。现在白石桥紫竹院也是有名的游赏之地。

  长河这一带地方,直到清末,都算是个游赏胜地,入民国后,逐渐荒废,到二十年代,已经是个不为人注意的冷落地区了。

  提到长河,不妨简单地谈谈它的历史沿革。当元初在大都定都(今北京市),郭守敬(元代的著名科学家)曾上言水利十一事,其中就包括开通这条长河。先前,为了沟通南北漕运,对原来的大运河,已分段进行了开通疏浚。由通县经沧州入卫河到山东临清这一段,定名为“大通河”。从山东临清经东平,引汶水以达济宁这一段,定名为“会通河”。下面就接上南来的老运河了。最后在大都城内外开通了长河,入城到积水潭注入海子,东绕宫墙南行出城到二闸,定名为“通惠河”。从二闸到通州和大通河贯通。

  从此南方粮船,从江南可以直驶大都城内。据说当时这条水道,极为繁盛,积水潭一带,帆樯林立,商号栉比,曾经繁华一时。

  到了明代,这条水道发生变化。明朝永乐年间,定都北京,毁元故宫,把原有大都城区割掉了北面的三分之一,缩小内城,扩充外城。废除了元代的主要漕运水道——通惠河,又填没了元代供水主道——金水河。瓮山泊虽保存下来,但水域也受了影响。

  瓮山泊,原名七里泊,本是玉泉山水源汇成。开凿通惠河,引了白浮堰的水,七里泊便成为蓄水库。湖面扩充,改名瓮山泊。成为当时的风景区。元朝皇帝还在那里修建了行宫。居民们俗称瓮山泊为“西湖”。到了明朝,对北京的水利设施,不如元朝重视。

  瓮山湖日久淤浅,浅滩地方,有的变成稻田。湖面大见缩小,直到清乾隆时才定出了扩建瓮山泊的计划。

  瓮山泊的扩建,加筑了东堤,提高了地面水位,湖面扩充。原来龙王庙一带本来靠东堤,现在则圈在湖中心,成为一个小岛。湖面比明代扩大了近两倍。改名“昆明湖”。这是仿汉武帝开昆明池的故事定的名。到清末慈禧太后则动用海军经费,再加扩建。仿西湖苏堤,加筑了西堤。把全湖分为里湖、外湖、南湖三个部分,也仿西湖建了“六桥”。所谓六桥,定名为: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再加通南湖的绣漪桥(即俗称罗锅桥),自北而南,合为六桥。昆明湖颐和园成了清朝帝后游幸之所后,长河也变成为一条重要水道,清朝末年,繁盛一时。据说当年高梁桥西两岸,扁植垂柳,风致绝佳,酒楼茶肆俱全,游人往来不绝。桥南还修了一座考究的船坞,为停泊“太后御用”小汽船之所。当时,此地已成为近郊踏青游赏的胜地。但到二十年代中期以后,这一带地方就冷落下来了。

  我读初中时候,和同学暑假中常去游玩。那时的长河、高梁桥已非常萧条冷落。只是因为地处出城北行要道,过桥的车马行人仍多。可是下桥沿长河堤岸向西一转,离开了大道,当年游赏胜地,只剩下零零落落的断壁颓垣,一派荒凉之象了。

  桥西北岸,本来是一座颇为轩敞的酒楼,楼五楹,面对长堤,一排排纸格长窗,可以推窗面水。楼上遍设方桌酒座,是个岸帻当风,披襟逭暑的好地方,甚至还可以宴集。楼下设散座卖茶,也可小酌。但后来繁华消歇,酒楼也收市停业了。久而久之,连这个酒楼的店名也没人记得了。楼废,又没人再来此经营,慢慢楼址半圯,梯败窗残,不堪再登。只有些小贩,利用楼下空屋设摊卖茶,平时虽很少行人经过,但夏天乘凉、钓鱼的人多一些,还有些生意。秋冬一到就冷落了。一年复一年,后来虽夏天也没人再卖茶酒了。楼已残破不堪,只能偶尔供野老闲汉来此歇歇脚而对着这座酒楼的南岸,是已废圯的船坞遗址。记得《天咫偶闻》曾讲到,今则建有“倚虹堂船坞”。但不知是否就是那废船坞遗址。坞虽不存,可是在水面与堤岸之间,还纵横卧着大小不等的石块数十方。想来可能是船坞的废石。与河水接触的地方,虽不通畅,幸未枯竭淤浅,仍是活水,没有变成臭泥塘。

  当时的高梁桥,只剩下这一南一北,一坞一楼的荒凉颓废景象,令人裹足不前了。可是对我们这些喜爱野趣的穷学生,仍是个自由天地。既省钱,又可以得到消暑纳凉之乐。这里杨柳拂岸,碧洲如茵,水域宽舒,远远望着西山的一抹晴岚,尽入浓翠之中,使人欣赏无尽。比去公园实惠有趣多了。

  我每次到长河,总是带着渔具的。当时楼虽圯,而茶摊尚在。花两个“铜子儿”赁一领芦席,带到南岸钓鱼,可坐可卧,一边钓鱼,一边还可看书。耳边听着远处蝉声,近边蛙唱,觉得一天烦暑,涤荡无遗。直到夕阳挂山,才缓步而归。有时碰巧还可拎回两尾小小的河鲂。做一碗鱼汤下饭,劳动所得,别有一番滋味了。

  我家当时住阜城门内,到西直门要走到西四乘有轨电车。天热,路不近。所以每次去总是出阜城门,沿着护城河堤步行到高梁桥。虽有五里路左右,但轻风拂面,并不太热,比在马路上挤电车吸尘土强多了。

  当时的护城河水流尚畅,冬有冰船,夏有渡船。出城步下河堤,在转角上有一家酒店,矮矮的两间平房,卖酒外,还有简单的饭食,店名“虾米居”。店虽不起眼儿,竟是远近驰名的酒店。它佐酒菜中,一味牛肉干,冬天一味野兔脯,炒菜中一昧炒虾仁,都是脍炙人口的。因附近郊区多野兔,兔肉新鲜,牛肉干也烧得特别入味。而虾都是附近河塘里产的,多而便宜,清炒特别鲜嫩,所以即以虾米居为名。

  抗战发生,我离家南行,再没去过长河。可是有一张当年在长河拍的照片,至今保留在身边,照片背面写有当时填过的一首词。不妨录在下面:

  调寄《踏莎行》

  片石桥横,千株柳媚,女墙搅尽西山翠。玉泉泉自向东流,天然一脉相思水。

  濯足遗风,垂纶滋味。一竿独与斜阳对。只今追忆枉情深,情深拚有今宵醉。

(该文写于上世纪80年代)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2:25 , Processed in 1.100428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