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八里桥中孔奇高边孔奇矮特征考——北京八里桥建造之谜探颐(二)

2024-6-25 10:37|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王锐英|来自: 北京桥梁

摘要: 最早的八里桥照片,北京桥梁第一幅摄影,1860年9月。菲利斯·比托(1832-1909),世界摄影史上最著名的战地摄影师,是最早来远东拍摄的西方摄影家之一,比托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拍摄北京的人。特别提示:1860年八里桥照片 ...

最早的八里桥照片,北京桥梁第一幅摄影,1860年9月。菲利斯·比托(1832-1909),世界摄影史上最著名的战地摄影师,是最早来远东拍摄的西方摄影家之一,比托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拍摄北京的人。

特别提示:1860年八里桥照片中高大的桥孔为中孔,两侧边孔几乎被河水淤泥埋没了。再仔细观察边孔拱券,边孔有可能被砌石堵住了。

八里桥照片,约1900年左右。

2.1 八里桥正名永通桥,是明北京帝都成立五周年的纪念
在上篇元通惠河通州段行经路线考一文中,推测判断元通惠河应在普济闸和八里桥上游之间转向东南方向。本文继续分析和破解八里桥为何中孔奇高、边孔奇矮之谜。这个问题与元、明通惠河改道有关系。
据八里桥的历史记载,在元代和明代嘉靖以前,桥上为京东重要的漕运陆路通道,桥下河道仅是北京向潞河(北运河)泄洪的一条河道,不是元通惠河主河道。因为元末以后,通惠河淤塞难通一百余年,江南粮食漕运至张家湾即改为陆运,为此八里桥几经修缮,服务漕运。

到了明英宗即位后的正统六年十一月,这个十五岁的小皇帝开始御朝亲政,正式昭告天下定都北京。同年前后,北京城和皇宫修缮一新,京师护城河等各处桥梁由木桥改为石桥,正统十一年十一月将八里桥木桥改建为三券石拱桥,并赐名永通桥。由此可见,通州八景之“长桥映月”应为大明帝都正式成立五周年的纪念物,为京师的正名增光添彩。
2.2 八里桥下河道曾经为元通惠河积水处 

八里桥下的八里河不宽,既然不是元通惠河主河道,只是北京城向东宣泄洪水和城市排水的河道,但也是关乎漕运的重要设施。据《元史·河渠志》对此记载:“通州城北通惠河积水,至深沟村西水渠,去乐岁、广储等仓甚近。拟自积水处由旧渠北开四百步,至乐岁仓西北,以小料船运载甚便。”

深沟村附近是深沟坝。深沟坝位于坝河(原为阜通河,有阜通七坝)最东端,是非常重要的粮食转运枢纽。深沟村位于通州城北不远处,深沟坝也在此处,是漕粮从潞河导入阜通河(坝河)的第一站。有学者推测“深沟坝与沟子村的命名依据应是坝河与温榆河交汇时冲出的深沟,当在(朝阳区)沙窝以南的河口处。”元代在这里设置了五个庞大仓群。“拟自积水处由旧渠北开四百步,至乐岁仓西北,以小料船运载甚便。”由是兴工开挖河渠,“通惠河自通州城北,至乐岁西北,水陆共长五百步,计役八万六百五十工”。按元代一步为1.972米计,四百或五百步即相当于789至860米。由此推测,深沟村估计在今物资学院和通州北关之间,那么文中“通惠河”即“通惠河积水处”,就是通州旧城北的八里河,今日水泊葫芦头为其遗迹。
由此可以推测,元通惠河的漕船一方面可以逆流而上,向西直达元大都积水潭;也可以在八里桥下顺流转向东,运至乐岁、广储等粮仓存储,以待时机还可以再转运抵大都。
从“通惠河积水处”六字,说明八里桥下面的八里河极有可能是郭守敬开通惠河时,有意设计的调蓄水道(水库),同时也是向东至潞河的泄洪渠道。

郭守敬如何迫水南流?似乎在八里桥修建滚水坝即可。据明清文献《元大都宮苑圖考》第七节《河流》引《石坝须知》载:“里河(即通惠河)滚水坝在各闸者,庆丰一,平津上一,平津下及普济各二,普济至葫芦头三,南浦一,凡十处。”《再续行水金鉴·运河卷》载:“是年,通州葫芦头滚水坝、西门外滚水坝既普济闸滚水坝各一座,又葫芦头减水闸一座,倾圮损坏。”《康熙·通州志·州治》图示,位于今八里桥附近似乎也有滚水坝。

  乾隆《通州志》和光绪《通州志》卷之三《漕运志》均记载:“滚水坝,……崇祯十年,户部郎中马祯峩于天桥西开堤,瓮口覆以长桥,即蓄泄陂也。”天桥为通州天桥湾,在通州旧城西城墙西北(上图中间的桥梁),在其西侧开堤即通惠河南侧堤岸处开口引水,开口处为瓮口,上架设长桥。为此引水,横截通惠河筑滚水坝是有可能的,但时间在明末,应为了向通州护城河引水设计。

八里桥前身木桥似乎没有挡水功能,但仔细分析也根本不需要在八里桥修建滚水坝,而只要在八里河尾端进入潞河处修建溢洪坝即可,其功能为:如有积水实为蓄水,则可以回流通惠河主河道以济漕运;如水过大充溢,可东流泄洪入潞河。如此设计堪称郭守敬的一个大手笔,水利史应特别记录。谨此而言,八里桥之下至通州城北的“通惠河积水”故道应为元代大运河之通惠河水利设施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金闸河的开发利用。而且可以说明后来的吴仲疏浚通惠河时,一定充分利用和拓展了这条早就存在的河道,这是金、元、明三代水利工程师对八里河的连续三次开发利用,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请读者注意,在《元史·河渠志》中述说郭守敬建“坝闸一十处,共二十座”的顺序:“其坝闸之名曰:广源闸;西城闸;海子闸;文明闸;魏村闸;籍东闸;郊亭闸;通州闸;杨尹闸;朝宗闸。”杨尹闸即普济闸,在八里桥上游,按顺序应位于郊亭闸(即平津闸)和通州闸(即通流闸)中间,可是为什么却将其置于通州闸之后呢?而且最后的朝宗闸,本来位于德胜门水关上游,介于西城闸和海子闸之间,却也排在了最后。这种情况有可能是作者不熟悉具体顺序而错记,但可能性很小。最大可能就在于这两座闸与其它八座闸有很大不同。本文推测,朝宗闸和普济闸的与众不同就在于它们均处于河流的分流点上游,如朝宗闸之下,河水一分为二,一向东走坝河(今北城护城河),一向南进积水潭;如普济闸之下,河水亦一分为二,一向东过八里桥,一向东南走张家湾。所以这两座桥闸的结构也可能比较特殊,目前虽然难以考证,但从河流分合之处必有调治防护工程推测,普济闸至八里桥下必然存在特别水利设施。
 
《通粮厅志-白河源流图》(局部,西为上)中通州葫芦头

《行水金鑒》(局部,北、东为上)中的通州葫芦头

[清]沈喻《通惠河漕运图卷》(局部)之通州葫芦头
上述绘图中的葫芦头,对于通惠河来说,完全等同一个蓄水水库。

2.3 八里桥结构形制的变化

2.3.1 八里桥初期根本不需要高拱。
八里桥下自郭守敬开通惠河起就不是漕运主通道,而且前述《元史·河渠志》所记“以小料船运载甚便”,说明八里桥下的桥洞就没有通行大型漕船的需求,也就是桥洞没有必要修造的很高大。直至正统十一年(1446年)改建八里桥为石桥时候,八里桥一直为重要的陆运通道,桥拱太高完全不利于交通运输,所以高拱石桥是没有必要的!但考虑调节水位高低、控制流向和流量的需求,反而设置水闸是很可能的。

一个间接旁证,就是1446年改建八里桥时,在其旁边修建的河神庙应是北京最早的河神庙之一,时间上还早于永定河河神庙。这座河神庙没有修在通惠河主河道旁边,而是修在了蓄泄洪水的通惠河积水处,即八里桥旁边,足以说明两点:八里桥很重要,通惠河积水处的蓄泄功能更重要,是通惠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八里桥河神庙应是通惠河总体水利遗产的价值证明。

2.3.2 八里桥可能曾经出现过重大改造,提升中孔高度以通漕运。
前述八里桥没有通行漕船的需求,所以正统十一年改建石桥的样子与现今的八里桥可能不一样。那么,八里桥石桥曾经被改造过吗?按上述逻辑可以推测,按下述记载亦有证据。
据《明实录·宪宗纯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三记载:
“成化十二年(1476年)五月壬戌,漕运总兵官平江伯陈锐等奏:迩者(自去年以来)修造通惠河闸成,欲将西山泉源河道,并通州等处水关闸座,与永通桥圈俱量为疏浚、修改,以便漕运。上从其议,下所司知之。”接着卷之一百五十四又有记录:“成化十二年六月丁亥,浚通惠河成,自都城东大通桥至张家湾浑河口六十里,兴卒七千人,费城砖二十万、石灰一百五十万斤,闸板桩木四万余,麻铁桐油炭各数万计。浚泉三、增闸四,凡十月而毕,漕舟稍通,都人聚观。”
这就是成化十一年启动通惠河第一次大修工程。特别注意:“与永通桥圈俱量爲疏浚、修改,以便漕运。”很显然,这句话表明八里桥(永通桥)在30年前的正统十一年(1446)已经改为石桥了,此时又有修改,而且八里桥也不是漕运通道,因为文中很明确地说了“浚通惠河成,自都城东大通桥至张家湾浑河口六十里”,没有八里桥什么事。既然通槽不经过八里桥,为什么要修改八里桥呢?而且是对“桥圈”的修改,“桥圈”不就是李时勉《永通桥记》中提到的“水道三圈”即桥孔拱券吗?是否为了通航漕运和帆船吗?本文认为这一种可能性很大,追寻起来无非就是利用通州城北的“通惠河积水处”转漕通航。无形中也为嘉靖七年(1528)吴仲第二次疏浚通惠河做了探索,这也是后来通州北关的葫芦头和石坝倒载转漕的先声。这不是吴仲的功劳,应是漕运总兵官杨茂、平江伯陈锐的功绩。虽然后来失败了,只是败在未能坚持定期疏浚河道上。

结合通漕需要,八里桥附近还发现有泊岸码头。1981年7月间,下游驳岸及局部燕翅墙被水毁,修复期间,考古发现河北岸中有石板铺墁的平台,原来是古代码头,长约50公尺。据单士元先生说,史料记载,明、清两代永通桥都曾设有水运检查站和码头,如今发现古代的泊岸和码头,证明史书记载属实。

今日八里桥上存留的两侧节间式石栏杆,每侧有望柱33根,栏板32块,不符合寻常望柱为偶数、栏杆为奇数规制,望柱头的破损变动也很大,一方面是多年战乱变化所致,尤其“八里桥之战”的影响,第一张照片中就可以看到栏杆严重损失的情况;二方面不排除发生过巨大改造,极有可能在1475-1476年,特意将中孔和桥面都提高了,以通行漕船。
3 八里桥形制存在结构弱点。

八里桥的形制是改造而来,如此可以解释其成因,亦可以讨论其弱点。
八里桥中孔奇高,当然便利通航和泄洪,但增加了陆运困难,这是两权衡量的结果。令人奇怪的是边孔奇矮,即不利于泄水,也不利于通航。可以推想,如果好不容易修了一座能够通航的桥,却在桥孔上压缩了通航空间和过水断面,只允许中孔通行,形成行船过桥的狭窄“堵点”,这是说不过去的。特别是高大的迎水面端墙还容易形成过大的泄水阻力,对桥梁反而造成巨大的威胁。例如八里桥曾经遭受过危害:

1983年8月上旬,通惠河上游流域普降大雨,8月4日,八里桥水位达到26.20公尺,中孔上游的水面距拱顶约80公分,当日下午,八里桥下游的通州北关闸开闸放水,使八里桥下游的水位迅速下降,形成八里桥上下游的水位差达到110公分,造成桥孔内形成巨大压力流。8月5日凌晨1点30分,北桥台基础桩间过水,桥台的东半部分下沉,东面侧墙开裂松动下沉。
1984年1月29日凌晨6时,北孔拱碹东半部和碹脸塌落,侧墙倒塌,桥栏杆悬架于空中。
1986年6月27日,南边孔桥台的东部基础被水毁,东面的拱碹与侧墙坍塌,东侧桥栏杆及地伏石悬架于空中。水毁的原因与北桥台水毁的原因基本相同。

为避免洪水威胁,人民政府于1986年开始,专门在八里桥古石桥南北两端各新建了三孔桥梁,同时为八里桥(永通桥)文物修复保护工程的启动创造了条件。

八里桥古桥及南北两侧钢筋混凝土三孔梁桥(摄影:王锐英)

八里桥上游永通新桥(摄影:王锐英)

  八里桥看似造型独特,也颇具欣赏价值,但是相对比赵州桥,在排水泄洪方面,其科技水平似乎差之较远。之所以形成如此局面,本文分析推测八里桥是改造而来。首先在于八里桥初期设计不存在大洪水的威胁,因为主河道提前南行了。其次,两边孔矮小,本文推测原初设计的中孔亦不会太大,与通惠河上游大通桥、下游通运桥极其近似,都是高度较为均衡的三孔石桥,迎水面的端墙起初自然就不是很高大。所以,可以推测1476年的改造只是提高了中孔高度,当时主要是为通航,而且是可以通行帆船,其次为泄洪,使得八里桥对于应付自嘉靖七年(1528年)桥下转变成为通惠河主河道后的洪水威胁,就存在先天不足。

王锐英2024年6月24日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9-8 08:59 , Processed in 1.087613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