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观内打金钱眼(盛锡珊图) 提到北京的春节活动,我便想到白云观。也更忘不了逛白云观的“跑驴”。 听说春节期间的白云观庙会已恢复了。而且目前庙貌也必定比几十年前辉煌光彩得多,庙会的各项娱乐杂耍活动也必定健康得多,肃清了那些迷信活动。因此这里我不想多回忆当年庙会的热闹情况,只想回顾一下这座寺观的有关历史和出名的原因,藉以谈谈我对它由起初的毫无所知,到逐渐弄清它的历史的一段经过。 儿时没逛过白云观。但只听说过那里有个邱祖殿,供着一位邱真人,而且传说他就是作《西游记》的。《西游记》我爱看,但过去出版的旧小说,从来也不详细介绍作者,不管我怎样喜欢孙悟空,从不考虑到底谁是作书的人。成年以后才知道《西游记》作者是明季的吴承恩。但为什么扯到邱真人头上,也没弄清楚。直到后来有机会看到了中华书局出版聚珍仿宋版的《长春真人西游记》,才弄清了两者的界限。而其误传的原因,竟出自清朝萧山学者毛大可之口(见清人钱大昕为这本《西游记》写的跋语)。原因也是来自传闻,因为这本书世少传本,钱大昕和段玉裁从《道藏》中抄出,才为世所知。可见“道听途说”,虽名学者也不免。 五十年代又看到了苏联历史学家扬契维茨基著的小说《成吉思汗》,里面涉及到成吉思汗在西征“花剌子模”的征途中,召见邱处机会面的故事。虽是一本小说,但考据详实,不但录自中亚大量历史文献,也引用了许多中国史籍,如《元史》、《辍耕录》等。因此我对这本书很感兴趣。反过来我就再次阅读中华本的《西游记》,长了许多对白云观来源的认识。现在提到白云观,我想简单谈谈邱处机这个历史人物,和他与白云观的密切关系。 《长春真人西游记》就是邱处机记录应成吉思汗的诏请,远涉万里来到印度阿富汗交界处某地与成吉思汗会面的情况的游记。 书并不是他自己写的,是他从行弟子李志常根据旅行记录写的,分上下两卷。上卷记长行之始,途中所历,渡阿姆河及在行幄初次与成吉思汗的会见,并暂居馆舍约订过期再见的经过;下卷则详细记录与成吉思汗第二次会见,受到成吉思汗的优厚待遇和劝他戒杀保民的详情,以及遣送邱处机回国,定居燕京,途中的艰苦经历,山川险阻,各地风俗习惯,人民疾苦,还有途中所作的诗词多篇,直到他死后建造白云观的纪念堂为止。约二万余言。其中虽有许多道家之理,但很有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邱处机是山东人,曾拜当时在山东传教的陕西全真派道士王重阳为师。王死后,由他护送灵柩回陕西,他本人也就隐居磻溪修道。若干年后,他名扬海内,成了道教的知名人物。时当金、宋对峙之年,金世宗于大定二十八年(公元1188年)召他到中都主持了“万春节”的典礼。后来又回到山东,住在莱州昊天观潜修。 蒙古兴起以后南侵金国,已取得金燕京、河北、山东的部分地方。金南迁汴梁,和南宋在两淮一带对峙。虽然是烽火连天的年代,但不管是金,还是南宋都很重视这位留在东莱的全真道派道士邱处机,曾先后派人到山东请他。一次是金宣宗贞祐四年(公元1216年),一次是宋宁宗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可是他两次都没有应召。这说明他可能判断出当时南宋和金国的局势都不巩固,出于远祸的考虑,拒绝了。可是,仅仅过一年,他终于答应了远在西征途中的成吉思汗的聘请,于垂暮之年,跋涉万里,受尽旅途艰苦,会见了这位蒙古大汗。 成吉思汗派专使刘仲禄远来敦请时,他考虑到自己已七十高龄,怕经受不住远途之苦,一再推辞。最后成吉思汗送来用汉文写的催请诏书,内有这样几句话: ……重念云轩既发于蓬莱,鹤驭可游于天竺。达摩东迈,元印法以传心,老子西行,或化胡而成道···他没法再推脱,只好选定弟子二十九人随行(其中一人途中死亡),于1220年初,开始了为期三年的长途跋涉。 他先到燕京,经过卢沟桥进入金的旧都——中都。中都位于北京市的西南,南门正对丰台。他从西面三门的南侧城门的泽门入城。中都的西面最北侧的是彰仪门。正巧它的位置与后来的北京外城的广安门、广渠门处在一条线上。所以直到现代(城门未拆前),老北京住户仍称广安门为“彰仪门”。 邱处机在中都住了一个时期,直到1221年春,才正式远行。 先至呼伦湖,穿行蒙古经阿尔泰山转入新疆。经过吐鲁番、乌鲁木齐,然后西近到达位于今天苏联境内的“撒马尔干”。它本是被消灭的花剌子模国陪都,是个重镇。当时蒙古西征又向南进军,驻在印度和阿富汗交界地方。到那里,邱处机才见到了成吉思汗。 会见的动机各自不同。成吉思汗主要目的是想求得“长生之术”,所以以神仙目之。而邱处机身为道士,处在战争年代,这次旅行沿途又亲眼见到蒙古人杀戮之惨和到处白骨遍地,民不聊生的惨状,心想借此机会劝成吉思汗戒杀和行保民之道。初次会见之后,又约定在半年之后第二次会见长谈。邱处机诚恳的态度,和平的意愿,基本上得到成吉思汗的信赖,虽长生的空想,被邱的养生正理给破灭了。但许多合理建议都被成吉思汗接受了,而且尊邱为神仙,并在宗教上、赋税上给他许多特权。邱处机成了当时佛道两教的总首领。 在成吉思汗行营,他滞留了大半年的时间,就首途归国了。他1220年到燕京,拖到1221年辛已正式起程西行,1222年四月到达成吉思汗行营。住了大半年,于次年二月东归。到1224年甲申春天才回到燕京住下来。算起来这一行程用了整整三年,除去他留住行营的十个月,实际行路时间只有二年两个月。如算单程,只走了一年多。据说途中还有许多耽搁,严冬盛夏,还要驻一个短期。以当时的交通之不便,旅途之遥远,道路之崎岖,从蒙古越新疆到中亚细亚的印、阿交界之处,只用一年多一点,可谓快速了。不过沿途蒙古人对他的照料是很周到的。回到燕京,奉敕居住大天长观,就是后来的白云观。他死于1227年,年八十七岁,和成吉思汗死在同一年。葬在白云观内,就是后来建造的邱祖殿的地下。此后白云观就成为道教的“圣地”,逐渐形成后来名满京都的白云观庙会。 当年白云观庙会每年正月初一起到正月十八日结束,开庙十八天。但正式结束是十九日,而且这一天最热闹。从十八日夜起就进入最后一天的高潮了。相传正月十九是邱处机生日,这天称为“燕九节”(也称“筵九”)。传说这夜有神仙下降,幻出各种假象,渡化世人。不管教内教外都拥来“会神仙”。所以很拥挤。白云观的建筑年代很早,远在唐开元年间为纪念老子而初造,原名大天长观。北宋末年毁于火。金世宗大定年间重修,改称“十方大天长观”,接纳云游的十方道士。元代改称“长春宫”,为纪念邱处机改名。邱死于此也葬于此。所以后来由他弟子们倡议建造了“邱祖殿”纪念堂。到了明代,崇信道教,即以邱祖殿为中心,大加扩建,改名白云观。再经过清代的重修,成就了今天的规模。 白云观是一个宏大的建筑群。主要殿堂,均在中轴一线。以邱祖殿为中心,如三清殿、玉皇殿、七真殿(又叫老君堂)都在这一条主线上。最前面是灵官殿,前有五进。全观还有东西两路。这两路所供奉的不属于道教的正神,多是民间传说中的杂神,但也是最使人们信奉的。供奉这些杂神殿堂有八仙殿、吕祖殿、元君殿等。元君就是碧霞元君,这是民间最崇奉的“娘娘”殿。娘娘有许多,什么送子娘娘,催生娘娘,眼光娘娘等等。这些地方是游人和香客最集中的地方。还有一个元辰殿,是按干支纪年分配出六十星宿。人们可以按自己生年找到该年的某一星宿。到了正月初八祭星之日,更是拥挤不堪。其他部分,则是观内道士生活燕居之所。庙会时是不开放的。 白云观面积广阔,除殿堂外,有亭台假山回廊等花木之胜。其后花园尤其有名,称得起是建筑宏伟,松柏成行,碑牌林立。可是最引人注意的是伫立在院中一匹铜骡和刻在门上的一只石猴。 相传用手摸摸可以祛病延年。所以,这一骡一猴被游人摸得光可鉴人,滑不留手。 另外还有引人之处,叫“打金钱眼”。实际上是道士一个骗钱之术。一个穿上整齐道装的道士坐在甬路中石桥下的甬洞地上,盘膝打坐,甬洞上悬一直径足有一公尺的木制铜钱。当中的方形钱眼,看来也大于人头。人们立在桥上用手中的铜元(当时流通的铜币,比现在分币略大),向钱眼遥扔过去。如果正通过钱眼,则必击中打坐的道士,则证明他本年命运多福,皆大欢喜。可是百人中也很少人正巧击中,不过纷纷落在桥下,或打在木钱的边上。 遥望去,桥下积累的铜元寸许厚。这一天的道士收入是可观的。但在那年月,人的迷信和愚蠢也是可悲的。 逛白云观,每天都是这样拥挤不堪。初八、十五、十九这三天尤甚。说穿了和其他庙会并没有什么两样,不过吃喝、杂戏而已。倒是和逛白云观极有关系的一件事——跑驴,是别处少见的,值得做一番回味。 北京过去交通工具较少,特别是郊区和近邻各县。唯一代步方法,只有骑驴。以前,一出城,以赶驴为业的“赶脚的”都围上来讲买卖。到了春节,近郊各庙会,如大钟寺、白云观、东岳庙,更是“赶脚的”集中的旺季。可是驴比马难骑,它的性格倔强不驯,又很调皮,除服从“赶脚的”指挥外,对于骑者,它是不受支配的。遇到生骑手,它会使促狭,捉弄人。如故意走狭路,不走大路;故意走河边堤旁,使人感到岌岌可危;有时故意蹒跚不前,或突然停步。如加以鞭策,它索性前腿一跪,会把骑驴人冷不防翻下驴来。北方农村来往,基本是骑驴,而农村妇女,多喜骑驴。在旧社会,不管多么循规蹈矩的农村妇女,骑起驴来,都是很泼辣的。当时多数妇女缠足,她们能双腿盘起踞坐在驴背长行,稳如坐车。不但带着行李,抱着孩子,而且在驴子背上抽空做针线活计。真不愧是骑毛驴的高手。 可是白云观的驴,是另一种功夫。它们都是训练有素的。赶脚的人,为了多做几趟生意,在这短短的一二里路(按自西便门算起),已把驴训练得熟门熟路,自去自来。只要讲好价钱,先付好驴钱,你上了驴,赶脚的一声号令,这匹驴撒开四腿便跑,速度之快,可以赶上马。赶脚的呢,慢悠悠随后跟来,缓步而进。等驴到了庙门口停下,人下了驴,赶脚的也到了,接驴而去,又去兜揽四处生意去了。骑驴的人,如果在半路想慢一点,看看沿途风景,任何吆喝、鞭策,都办不到的。它只听赶脚的一人命令。 这一条大道,当年是土路,尘土厚积盈尺。一跑起来,尘埃蔽天,迷漫不辨人面。驴也就在这尘雾中,绝尘而驶。因此,不善骑驴的人,路上翻下驴背,比比皆是。所以,逛白云观骑驴,称为“跑驴”。 今天,当然不会再有此光景。而且,西便门的大道也修饰得整齐宽阔。记下这一段旧时经历,给今天幸福的人们添一个笑料吧! (该文写于上个世纪80年代)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24 00:51 , Processed in 1.104284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