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潭柘寺的青蛇传说 在潭柘寺及周边村庄,“大青爷替天行道,二青爷为民除灾”是一副脍炙人口的经典对联。对联主人公——大青二青是潭柘寺的两条灵蛇,它们和以之为核心而产生的一系列传说故事在京西地区乃至更广阔的范围内口口相传,至今已有三百七十多年的历史。这个由有灵的动物生发的传说,受到潭柘寺周边水源、生境与人类生活的极大影响,并反向塑造和体现着当地山民的动物知识与自然观。 潭柘寺的富水生境 北京是一座缺水的城市,富水生境因而显得格外珍贵。潭柘寺即是北京西郊极其珍稀的一片富水生境。“潭柘”二字因寺旁有龙潭与柘树千枝而得名,直白地点出了潭柘寺周边生境的两个突出特点:水源丰沛,山林茂密。 在山中诸多泉流之中,又以龙潭最为著名。龙潭衍生的大青二青传说则将其推向了更高处:老龙让宅呼啸而去,留下龙子大青二青,京西百姓口中“大青爷、二青爷”的故事也就由此展开。对地方百姓而言,龙潭不只是一个名字,更代表一个清晰而美丽的传说。 潭柘寺丨图源网络 大青二青传说的产生有赖于依山、富水、林茂的生境所提供的宜居环境。时至今日,潭柘寺周边生境中仍分布着多种颜色、大小各异的蛇。蛇的存在意味着良好的风水、丰沛的水源、茂密的森林与优美的环境,蛇的习性及生活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还因其对水的代表性而与作物丰歉相勾连。因而,对当地山民来说,大青二青并不只是传说中的“精怪”或有些怪异的动物,更是京西生态世界中有岗哨意味、有符号意义、有社群价值的标志性物种。 传说发源的寺庙——潭柘寺,建寺于五朝帝都,到清代更是拥有了皇家寺庙的地位。这使得潭柘寺与其周边山林得到保护,也因佛教圣地与天子授命的双重加持而成为京郊著名的踏青之地。 在风景之外,大青二青传说的流传也得益于周边百姓的体会与口传。历史上,潭柘寺依靠功德金买办和信众捐赠获得了丰厚的庙产,解放前,潭柘寺庙产有“西到涿州,南到良乡、卢沟桥,东到通州,北到怀柔、延庆,方圆几百里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农林业是最主要的产业。灌溉水以半山龙潭为源头,由多股山泉不断汇聚,绕潭柘寺而向下游辐射,供给山脚处的平原村、南辛房村等村落使用。人们的生产生活无时无刻不受到着潭柘寺水源以及潭柘寺文化的影响。这也使得与龙潭关系紧密的大青二青传说在共享一股山泉的村落内代代流传,因皇家寺庙背后政治命运的消长而被塑造,在人与生境的互动中被改变。 变迁中的灵蛇传说 大青二青之于潭柘寺,堪称“沧海桑田”的见证者。自明代至今,潭柘寺周边生境不断变化,大青二青传说的内容也发生了多处改变,产生了多种不同的细节描述。这些变化,是时间变迁里传说建构要素与人们自然观念变动的真实写照。 (一)“潭龙让宅”说 在诸多大青二青传说之中,传递脉络最久、传播范围最广的当数潭柘寺建寺时“潭龙让宅”的版本,由明清至建国后记载从未间断。在其中,潭柘寺、老龙、潭水与蛇被联系起来。 “潭龙让宅”说的最早记载见于明代,可查于《潭柘山岫云寺志》。到现代,传说细节已趋于模糊,“龙归来”“金云焕”的说法消失了,大青二青传说最通行的版本变为:潭柘寺的寺基原本是青龙潭,是一处“海眼”,与东海相通,潭中有一老龙盘踞修炼。唐武则天时,华严禅师主持嘉福寺,天天到青龙潭讲经布道。长此以往,老龙被感化,为了让华严禅师在此开山建寺,“龙让其宅”,呼啸而去,从此水深千尺的青龙潭变成一片平地。老龙走后,留下两条像蛇一样的“龙子”,便是大青、二青。 潭柘寺丨图源网络 纵使细节不同,在众说纷纭的“潭龙让宅”故事中,有三个共同的情节单元不曾改变:第一,潭龙于“海眼”听法,受佛心感化;第二,华严讲经,龙去潭平,双鸱吻涌出;第三,留下龙子大青二青护佑潭柘寺。三个情节单元的保留,各有其现实意义。 龙潭为“海眼”,既表现了古人“龙生海中”的一般性自然知识,又反映了时人朝夕生存于潭柘寺富水生境这一特殊的地域空间,由感知和经验而得出的特殊结论。传说故事的发源与潭柘山九龙戏珠的风水和水源丰沛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也与人们择良处而居的观念相切——在自然,尤其是天灾面前,人的力量太过渺小。人们传颂风水绝佳、有龙曾住,也是希望寺庙与潭水的灵性庇佑在此居住的百姓,能够风调雨顺,安居乐业。 在文本中,“华严讲经而龙让其宅”赞颂了华严禅师佛法之精妙,也为传说增添了神秘色彩。前文有述,大青二青共同出身的“龙潭”已成寺基,现今山后仍存一“龙潭”供人们用水。在传说文本里,山后“龙潭”是“海眼”的另一组成部分,借之为其增添灵性;现实中,当地山民则为大青二青各寻了一处栖身之地,进一步提升了赖以生存的“龙潭”之灵:“大青爷二青爷是两条青龙,潭柘寺就有两座龙潭,上龙潭就在宝珠峰后面,下龙潭在帝王树下面。” 潭柘寺大雄宝殿顶部鸱吻 至于大青二青对潭柘寺的护佑,则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潭柘寺正殿殿角的鸱吻就是大青二青的化身,可以保佑潭柘寺和香客所求平安顺遂;另一种则相信大青二青作为灵蛇有所感应,无需实体也能赐福人间。这也进一步表明,大青二青传说事实上嵌入了当地山民的日常生活,与周围切实存在的事物和传说颂扬的精神一道,构成了一种独属于地方社会的、理想的生态与社会秩序解释。 (二)“护送达观”与“龙侍卢师”说 化身为龙子的大青二青,则体现了传说与现实的交互。在明清文献的记载中,大青二青不仅是具有神性的龙子和具有佛心的感化之物,更是两条与山林环境密切结合的灵蛇:“小青……与人驯狎,时蟠宿僧榻,祷之能致雨。”早在明代,向大青二青求雨的片段就屡见于地方方志与文人游记。人们相信,龙的加持是潭柘寺灵验的本源,蛇的存在是潭柘寺灵验的体现,人们通过蛇沟通自然,祈求风调雨顺。生活与信仰、动物与生态、人与自然在大青二青传说中被统合起来。 此外,大青二青还有着自己的成长故事——“护送达观朝峨眉”以及“龙侍卢师降下甘霖”。 据“龙侍卢师降下甘霖”所传,“潭龙让宅”后,大青二青留居潭柘寺。隋仁寿年间,卢师和尚从江南乘舟北上。他任舟飘荡,结果小舟到秘魔崖的山脚下停住了,卢师和尚便在秘魔崖下修行,山也因而名为卢师山。不久,有大青、二青两个童子前来投师,师徒三人面壁而禅三年。某年,久旱不雨,朝廷征召祈雨人,二徒自报限期唤雨,遂乘云气而去,顷刻暴雨如注,人们方知二徒是龙。二龙回山后便委身于龙潭之中。为了纪念他们,每年春秋两季,朝廷都要遣官来潭前祭祀青龙神,并在崖下塑了二童子侍师像。虽然又有一说法,认为“大青、二青是呼风唤雨,独霸西山的两条妖龙,它们致使非旱即涝,黎民涂炭,卢师和尚则从江南来此,与妖龙斗法将其降服”,但大青二青与降水、与龙的联系和神性依然没有改变。 “护送达观朝峨眉”的版本则来自《送龙子归潭柘文》,其作者达观和尚曾是明代的潭柘寺住持。文中讲,达观和尚要前去峨嵋山拜访普贤大士,但担心此去水路众多,夷险莫测,于是请求潭柘寺的老龙保护。老龙为“佛子”,善心悲悯,于是派大青二青两个“龙子”前去保护达观,历经三年平安归来。后世所传“护送达观”说几无出入,共同强调大青二青为龙子,有善性,化而为蛇,身形能易,不仅护送达观朝拜峨眉山,逢凶化吉,还能兴云致雨,润泽农产。这则传说,让大青二青不仅侍奉高僧,也走入民间,成为可以庇佑百姓的生灵。 至此,老龙之来去、潭柘寺之建成、大青二青之出身与成长都有了着落。可是,大青二青的“归处”又在何处呢?对此,当地山民补充了“乾隆皇帝驾临,灵蛇讨封不成反被煮粥”的全新情节单元。 (三)“供众舍粥”说 在潭柘寺周边,几乎每一位老人都认可,大青二青中有一蛇的归处是“被煮粥”:“潭柘寺原来有两条大蛇,一个叫大青爷,一个叫二青爷。皇上来潭柘寺,大青爷为了上皇帝跟前显圣一下,好让皇上给他起个封号,就在大殿的两边厢房上头,从东到西地跑。吊在空中,终于当着皇上面了,结果皇上一看见说:‘这么一个大蛇。’皇上没想到这是潭柘寺的大青,只说是一条大菜蛇。大青爷一听,坏了,把它说成是菜蛇了,就回潭柘寺来了。它挺郁闷的,说‘这还活了个什么劲儿’,所以就顺着流杯亭那小水沟流到大铜锅里面去了。大铜锅是煮粥的,和尚熬了满满一大锅粥,结果早晨喝粥的时候说‘今天这粥可跟每天的粥不一样,放了什么这么香’?一大锅粥都给抢着喝了。最后锅底沉下来,露出一大块白骨头,和尚才知道是把大青爷给煮了吃了。”后来,“蛇粥”误传为“舍粥”,最终演变成了每年腊八节潭柘寺施粥的传统,在饥荒时节给地方百姓以极大帮助。 潭柘寺舍粥 一条灵蛇成粥已是定局,另一条灵蛇的去处则众说纷纭:有说被一个方丈领去家里,不久后就自行离开了;有说献身成雨,造福百姓了;更常见的说法是灵蛇跑到了潭柘寺在城里的下院翊教寺,后来消失了……无论哪种传说,其中不变的特点是:大青二青具有与人亲善的物性与成云致雨的能力,不仅是自然界的灵蛇与传说中的龙子,更参与进上至皇家下及百姓的政治与社会生活,传说也因此成为了一种表达人与自然关系,体现人们对蛇和更广泛的动物知识的特殊纽带。 传说中的自然观与生态启示 在大青二青深度参与生产,影响地方自然与人文秩序的京西社会,传说早已不是停留在口传与故纸堆中被弃置的话语,而是切实走入了人们的生活,不断重塑人们的集体记忆,成为了一种流传的、生动的动物与生态知识。 在潭柘寺山民眼中,大青二青传说还有更多特殊之处:对灵蛇大青二青的恭敬祭拜,可以保佑生活顺利;这种灵性延展到其他山蛇身上,使得“对普通的蛇保持尊重”成为不可忽视的地方传统。潭柘寺方丈将传统总结为“护生的慈悲”,民间传说则称之为“佛心感应兽心灵”:一方面,蛇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习得更多能力,具有更强的灵性;另一方面,人对蛇的善意可以被蛇感知,从而在去机心的善性中被感化,得道而成仙。同时,蛇的灵性使其可与人互动:当地百姓如果害怕蛇,只要在遇到蛇时说一声“我害怕,你快走”或“你吓着孩子了”,蛇就会听懂,“一转眼就自己不见了”;当人做了坏事,也可能被蛇感知到并传递给自然,让人类被自然“惩罚”。由此可见,在潭柘寺周边,人与蛇的关系并未局限于寺庙影响而产生的宗教意涵或皇权色彩之中,而是因为山民与蛇的联系而世俗化。在山民眼中,无论是灵是肉,蛇都是存在与山林之中的联结者和沟通者,参与社会秩序的内部建构,在人类与自然间搭建双向沟通的桥梁。 后来,随着生态与气候变化,潭柘寺的山泉水几近干涸,灵蛇渐渐不再出没。与此同时,皇权不再作为社会的最高权威,“受命于天子”的大青二青失去了以往的地位。加之近代以来,人们不再深度依赖和相信动物的能力与生境,而是受人类中心主义影响,主张对自然“祛魅”,用自身力量控制乃至改变自然。这些变化在一些文献中明显得见。梅兰芳曾写下潭柘寺游记,在住持向他展示二青爷“现身讲法”的照片时暗讽:“拿它来蒙骗一般善男信女,当然是很有功效的。”到了现代,随着门头沟煤矿资源的开发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灵逐渐消亡,大青二青传说失去了其所植根的土壤,神圣性和生态作用大大消减,只能作为一段故事传说而存在了。 近年来,随着门头沟“生态涵养发展区”的职能定位对生态屏障和水源保养的强调,地下水水位开始慢慢上升。加之地方政府以生态补水等多种治理手段齐下,力求以“龙潭”为首的泉水复涌,潭柘寺周边的生境有望恢复。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愈发深入人心,人们比以往更加意识到,人类并不是凌驾于自然的主宰,而是与生灵共存于自然之中的生存者和互动者。动物与人类同在统一的社会秩序之内,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在潭柘寺,在更广阔的永定河流域乃至整个自然世界都是如此。 从大青二青传说为代表的动物叙事中不难发现,古人将人、动物与生态纳为一体,共同生成了特殊的故事与地方性知识,从而将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联系起来,从京西的山林看到广阔的天下和宇宙。而在当今,在人类中心主义愈发受到挑战的时代,我们更应当怀抱一种“归田园”的心境与生境。或许有一天,神京右臂的富水生境可以重新成为人类乃至地球命运共同体的缩影,其中亘古而弥新的人与生灵与水、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秩序与共生观念会得到新的运用,古老的传说也能产生新的启示。经由大青二青传说,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以潭柘寺为代表的京西地区不仅是有人类建筑与文化的皇家寺庙与田园,更是一个万物有灵的生态—文化综合体。 END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2:04 , Processed in 1.095873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