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缦胡同位于西城区牛街街道辖域东部,整体呈南北走向。“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由这里开始,成为该区最具宣南特色的重要街巷。说到“烂缦胡同”,“缦”字很多人都会错写成“漫”。烂缦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历史上,烂缦胡同也称为“烂面胡同”“乱面胡同”“懒眠胡同”等。清《光绪顺天府志》记载:“烂面胡同又作懒眠。”其实,烂缦胡同形成于明朝,初名“烂面胡同”,属宣南坊。据居住在胡同里的一位谢姓老人称,烂缦胡同曾经是明代丞相府的后花园。它的东边是半截胡同,半截胡同的东边是丞相胡同。传说在贫富急剧分化的朝代,灾民食不果腹,而丞相府后花园中的面都烂掉了,所以这条胡同就被叫作“烂面胡同”。当然,这只是传说。至于有些文章说这条胡同口曾有一个面馆,因为做出的面条很烂糊,所以叫烂面胡同,更是无稽之谈,只是望文生义的结果。 据清朝乾隆年间的《日下旧闻考》记载:“京师二月淘沟,秽气触人,南城烂面胡同尤甚,深广各二丈,开时不通车马,此地在悯忠寺东,唐碑称寺在燕城东南隅,疑为幽州节度使故壕也。”文中烂面胡同指的就是烂缦胡同。为什么“秽气触人”呢?因为这里是唐幽州甚至更早时期幽州城东边城墙外的护城河,历经几百年的变迁,各种杂物积压形成秽气。据《宣南鸿雪图志》记载,烂面就是指沟中烂泥。 还有文章说,将“烂面胡同”改为“烂缦胡同”是民国时期雅化的结果,这也经不起推敲。民国时,北京城很多地名雅化是事实,但这次雅化更名并不包括烂缦胡同,因为早在清朝末年的光绪年间,这里就已经改称烂缦胡同了,并一直沿用至今。这一点,在1993年出版的《北京市宣武区地名志》中是这样介绍的:“光绪末年与宣统间图,皆标为烂缦胡同至今。”笔者也找到了1908年印行的两幅老地图——《最新北京精细全图》和《最新详细帝京舆图》,其中都标注为“烂缦胡同”。由此可见,清朝末年,就有了烂缦胡同之名。 清末为什么要将“烂面胡同”更名为“烂缦胡同”呢?烂缦,不是天真烂漫的意思。烂缦出自先秦的一首诗歌:《卿云歌》,这首诗的前四句是“卿云烂兮,糺(jiū)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就是“卿云灿烂如霞,瑞气缭绕呈祥。日月光华照耀,辉煌而又辉煌”。 “卿云”,实际上是指一种彩云,在古代,卿云是祥瑞的象征。这里的卿,通“庆”,有吉庆的意思。烂,就是灿烂的意思。“糺”就是纠缠的“纠”,有结集、连合的意思。缦缦,是萦回舒卷的样貌的意思。所以“烂缦”这两个字放到一起,实际上是形容吉祥的彩云,光辉灿烂,并且萦回舒卷,是一幅特别美好的彩云图。所以这条胡同用“烂缦”命名,会让人一看就有种美好美丽的感觉。 实际上,《卿云歌》是一首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诗歌,相传它是在舜帝禅让给禹,与群臣共同庆祝时的作品。这首诗首次出现在西汉时期的《尚书大传》中,由伏生所记载。《尚书大传》记载了舜帝在位第十四年的一次重要祭礼。在这次祭礼上,舜帝推荐禹来承担天子的职责,并与贤才百官共同唱起了《卿云歌》。 在中华民国初期,《卿云歌》还被两度改编为国歌。第一次为1912年底,当时的国会众议员汪荣宝把《卿云歌》改编为国歌,由比利时音乐家约翰·哈士东配乐谱。1913年4月8日第一届正式国会开会典礼时临时作为国歌,只是国会开会和外交场合使用,并没有正式公布。后来在袁世凯当政时废止。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次改编国歌的时候,汪荣宝还在《卿云歌》的前四句之后添加两句,合起来就是: 卿云烂兮,糺缦缦兮。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而第二次将《卿云歌》当作国歌,是袁世凯下台后,北洋政府当政时期。1919年2月,北京政府成立了国歌研究会,公开征求词谱。经过讨论仍决定以卿云歌为歌词,且删掉了后加的两句,由音乐家萧友梅配曲作为国歌。1922年3月,大总统徐世昌颁布法令,仍定《卿云歌》为国歌。 1940年,在日本侵略者扶持下成立的汪精卫“(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也将萧友梅谱曲的《卿云歌》作为所谓“国歌”。这使得这首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上古诗词,因为被汉奸用来粉饰太平,而被中国人所厌恶。这也是抗战胜利后,人们很少再提起这首《卿云歌》的原因。烂缦胡同中“烂缦”这个词的真正深厚文化内涵,也逐渐消逝在历史的风云中,很少为人所知。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4 03:39 , Processed in 1.076573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