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衮冕临轩策小臣

2024-7-4 13:27|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周乾|来自: 故宫古建文化漫谈

摘要: 每年的6月份令无数莘莘学子终生难忘。在该月初为年度高考时间,这是全国统一的选拔性考试;而在该月末为放榜时间,过关者将收到心仪大学的录用通知,颇有“金榜题名”之荣誉。在古代,我国科举制度的最高等级考试为 ...
每年的6月份令无数莘莘学子终生难忘。在该月初为年度高考时间,这是全国统一的选拔性考试;而在该月末为放榜时间,过关者将收到心仪大学的录用通知,颇有“金榜题名”之荣誉。在古代,我国科举制度的最高等级考试为殿试,殿试后若干日即揭榜,过关者会受到皇帝重用;其人才选拔方式及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与高考有着相似之处。位于北京市中心的紫禁城是清代的殿试的场所。皇帝亲自出考题,专门大臣在宫中指定地点阅卷,并初定前十名供皇帝“面试”。殿试揭榜之时,皇帝会亲临太和殿,为过关的考生举行盛大的“金榜题名”大典—传胪。

一、殿试考何内容

清代的殿试(图1),通常三年一次,于会试揭晓后若干日举行。殿试具体日期多有变动,至乾隆二十六年(1761)始成定例。“四月二十一日殿试,二十五日传胪”(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卷11);之后,殿试的日期一般定在这天。参加殿试的考生,均为贡士(会试中考者)。关于殿试的地点,清末探花商衍鎏的《清代科举考试述录》载:清初为天安门外;顺治十四年(1657)起,地点为太和殿东西两侧的台阶下面,雨天则移至太和殿东西庑房内;特例之一为雍正元年(1723),殿试时间是十月二十七日,天气寒冷,雍正帝下令将殿试地点移至太和殿内,并赐予贡士食物与炉火;乾隆五十四年(1789)起,殿试地点定为保和殿内。

图1  中国科举博物馆内清代殿试场景模拟图

殿试试卷由皇帝亲自出题,一般是关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内容。各考生则以臣子身份作答。通过考生的建言建策,皇帝来判断考生的政治才华和处事能力。如乾隆六十年(1795)四月十六日的殿试试卷中,乾隆帝从养民安民、明赦刑罚、海防制治、科考取士四个角度进行策问。浙江湖州人王以衔在答卷上引经据典、侃侃而论(见邓洪波、龚抗云编著:《中国状元殿试卷大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对于“养民安民”策问,王以衔例举历代仁政帝王事迹,认为“庶征协应,首重养民”、“免各款积逋又不下数千余万,此固生民以来所未有者也”,即安民之法在于关爱百姓、减免赋税。

对于“明赦刑罚”策问,王以衔对比《禹刑》、《汤刑》、《春秋》等史料中的刑律,认为“圣天子好生为德,事准乎情理”、“民志静而奸不生,民气和而刑可措”,即对刑罚运用时应宽仁执法、反对酷刑。

对于“海防制治”策问,王以衔分析广东、山东、江浙等地的海防特点,认为“顾宁谧者大同之规,而豫防者万全之策”、“惟于内洋山岛设兵驻守,则侦伺易而声援亦便”,即戍守海防应防范为主、严守关卡。

对于“科考取士”策问,王以衔根据历史名家观点,认为“文可验其人,而文必视所举”、“此听言即可观行,衡品不外衡文也”,即选拔人才需德才兼备、重视品德。

王以衔的策文富有见解、论述精辟、情文并茂,获得了乾隆帝的赏识,并荣登当年殿试的榜首。

二、试卷如何批改

清代殿试后的阅卷,由8位读卷大臣执行,地点为在文华殿(图2)。从评卷规则角度而言,乾隆于四年(1739)规定:“策内不许用四六颂联,但取文理明通,敷陈切当。不必泥于成格,限于字数”(《科场条例》卷55)。即考生的对策文字不能用颂圣之语,其文字应通顺条理,内容不必拘泥,篇幅通畅为佳,也不必限于字数。但乾隆帝又规定:考生对策文字不能少于千字。同时,乾隆帝还强调了考生文理与书法的关系:“就文与字较,则对策自重于书法。如果文义醇茂,字画端楷,自属文字兼优,固为及格之选”(《科场条例》卷55);即文笔好,书法好的考生,应该优先被考虑。

图2  文华殿院落大门(文华门)

从等级判定角度而言,考生的最终等级由8位读卷官综合确定。每位读卷官先评阅分配到的试卷,平均每名读卷官分配的试卷约为40份。读卷官在试卷上作出“○”(圈,表示“优”)、“△”(尖,表示“良”)、“、”(点,表示“中等,”)、“|”(直,表示“及格”)、“×”(叉,表示“不及格”)等标识。随后,各读卷官轮流通阅考生试卷,并在试卷中做出评卷标识。这种阅卷方式,称为“转桌”。需要说明的是:每份试卷的背面都标注了读卷官的姓,读卷官在自己的姓处标记试卷等级。显而易见,8位读卷官给出“○”“△”越多,试卷的等级越靠前。每一份试卷经过8位读卷官标识等级后,再排定名次,确定进呈皇帝终审的试卷。

三、“面试”环节重要吗

为便于皇帝既能终审贡士的考卷,又能见到贡士本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起,殿试放榜前增加“面试”环节,面试官即为皇帝。是年,乾隆帝颁布谕旨:“至进呈之日,即将十名带领引见,既阅其文字,复察其人品,恭候钦定甲第,仍于次日传胪”(嘉庆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二》卷290)。也就是说,在放榜的前一日,由读卷官将初定的前十名贡士引荐给皇帝,由皇帝亲自“面试”。通过短暂的面见,皇帝会仔细考察他们的气质和言行,然后再审慎挑出状元、榜眼、探花等才俊,以确保所选之士不仅学识过硬,而且在公众前有良好形象。随后,皇帝交下缮写绿头签(图3),传前十名引见。该仪式又称为“小传胪”。

图3  红头签(王公用)与绿头签(大臣用)

据民国章乃炜、王蔼人的《清宫述闻》记载: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各朝皇帝,一般选择乾清宫作为小传胪地点。读卷大臣将拟定的前十名试卷呈览,由皇帝审阅。随后,礼部堂官出乾清门下西台阶,低声传话各贡士,并带依次带他们于皇帝御前引见。

需要说明的是,在殿试中初定进入前10的贡士,须参加“面试”,否则名次会被降到三甲末。如乾隆三十四年(1769),考生潘奕隽殿试后,有传言说他被乾隆帝钦定为状元人选。然而,然因礼部堂司官失职,通知不到位,在小传胪当天,潘奕隽并没有去乾清宫,而是和另一名被传钦定为探花的季学锦一起,在西山游玩。结果潘奕隽被改列为所有贡士中第97名,而季学锦则被改列为第98名。事后潘奕隽笑着说:“状元三年一个,失何足惜?游山之兴一发断不可遏也”(清·齐学裘:《见闻随笔》卷26)。此话一时成为坊间美谈,连朝野都很赞赏他的豁达。后来潘奕隽任职内阁时,大学士刘统勋笑着向众人介绍他,称他为“此天子呼来不上船者”(清·余金:《熙朝新语》卷15)。

四、“金榜题名”有多隆重

我国古代公布殿试结果的典礼,称为“传胪”又名“胪传”,俗称“金榜题名大典”。传胪仪式较早的见于宋代。明代彭大翼的《山堂肆考》载:“(宋时)进士在集英殿唱第日,皇帝临轩,宰臣进一甲三名卷子……卫士凡六七人,皆齐声传其名而呼之,谓之胪传”。由上可知,在传胪仪式上,皇帝召见中榜进士,大臣按甲第唱进士名字,卫士们则高声山呼传其名,响声如雷。明清时期传胪大典在太和殿前举行,亦有类似仪式。清康熙六年(1667)状元缪彤,曾撰有《胪传纪事》,其中详细记载了清代传胪大典的过程。

当年殿试时间为三月二十日,传胪仪式则于三月二十二日举行。传胪日清晨,缪彤等新科进士身着朝服,头戴专用的三枝九叶帽顶,冒着小雨,从午门进宫,跪在太和殿广场御路两侧,且靠近丹陛石位置(图4)。此处,“丹陛石”即太和殿前台基正中的龙纹石雕;“御路”则为太和殿广场正中的石质路面,且由汉白玉铺成。在太和殿前、太和殿广场设有华丽的仪仗陈设。王以下、公以上的官员立于太和殿前丹陛之上,文武百官均立于太和殿广场上,所有人员身着朝服。写有新科进士名单的金榜,被置于太和殿宝座东边的黄案上。在盛大的礼乐声中,皇帝身着礼服,进入太和殿,坐在宝座位置。

图4  太和殿、殿前丹陛石及广场御路

传胪大典上,大学士从太和殿内捧出金榜,置于丹陛石正中预设的黄案上。传胪官手捧金榜,高唱题名的名单,包括第一甲第一名、第一甲第二名、第一甲第三名、第二甲若干名、第三甲若干名等。其中,一甲三人姓名,被高唱三次;其余人员姓名,被高唱一次。每唱一次,都有长久的鼓乐伴奏。据缪彤在书中回忆,当传胪官唱三次“第一甲第一名缪彤”时,他还不敢相信自己就是状元。直至传胪官唱第一甲第二名时,缪彤才出列谢皇恩。当年殿试,状元为缪彤、榜眼为张玉裁、探花为董讷。名单被宣布完毕后,新科进士、文武百官均行三跪九叩头礼。礼成后,皇帝回宫休息。礼部官员则手捧皇榜,率一甲三名走御道,从午门正中门洞出宫;其余人员从午门的旁门洞出宫。需要说明的是,午门正中门洞,平时仅限皇帝出入,殿试一甲三名者有此殊荣,为他们人生中的莫大荣幸。

伴随着鼓乐声,金榜被张贴在天安门以东的长安左门内,张贴三天(图5)。当天中午,顺天府府尹李天裕、府丞高尔位,请缪彤等人去顺天府,享宴庆功。

图5  《观榜图卷》局部(清·梁亯绘)

综上不难发现,清代紫禁城里从殿试到传胪的各个细节,为紫禁城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为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文化丰富性的见证。

(《北京日报》2024年6月6日第11版载,有修改)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16 , Processed in 1.100497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