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老宣武这个地名儿,或许有着千年历史渊源!

2024-7-6 09:03|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凌洲|来自: 凌洲业话

摘要: 老宣武区南部有个迎春里小区,离大观园不远,属白纸坊街道办事处辖区。现地址为西城区右安门内西街1号院。实际迎春里也可以算泛称,指南起右安门内西街,北至人民印刷厂(“五四一”厂),右安门内大街以西、大观园 ...
老宣武区南部有个迎春里小区,离大观园不远,属白纸坊街道办事处辖区。现地址为西城区右安门内西街1号院。实际迎春里也可以算泛称,指南起右安门内西街,北至人民印刷厂(“五四一”厂),右安门内大街以西、大观园以东这一片儿。上世纪六十年代这里就叫迎春里,当时还没有楼房小区,倒是有一条土路、仅五十米长;路西侧有几排工棚。所以迎春里这个名字是为这块地方取的,而不是为小区取的。那么取这个名字是历史渊源?还是完全新造呢?咱们来分析一下吧!

解放前,这一带多为菜地、坟地、苇坑,甚至根本就没有地名儿,只是白纸坊地区一片荒凉之地。白纸坊在元朝便已出现,辽金元时期北京作为都城、均实行坊制。“坊”是行政区划,类似现在的街道办。虽然说坊在唐代就开始实行,《旧唐书食货志》中就说:“在邑者为坊,在田野者为村”,但当时北京叫幽州,是藩镇,有记载的是乡、而不是坊。辽太平五年(1025)才在北京(时称南京析津府,是陪都)设“二十六坊”,这是有清晰记载的。当然更出名的还是元大都五十坊,但是迎春里的命名依据又好像比这早,极有可能还是跟辽代有关。

元代虽然于此设白纸坊,不过并非五十坊之一,而是一个机构,负责诏命纸扎的生产,归礼部管辖,至元九年(1272年)设立,说白了就是皇家专用造纸作坊。明朝时,不但造纸作坊依旧设置于此,而且白纸坊也成了区域名称。从明朝地图上看,西便门以西、以南方圆几十里的广大地区皆称白纸坊。嘉靖年间加筑外城后,于外城设八坊:正东坊、正西坊、正南坊、正北坊、崇南坊、宣北坊、宣南坊、白纸坊。

从此真是成了行政区划,清代延续,《京师坊巷志稿》中就说:“南城诸坊,白纸坊最大,今居民尚以造纸为业”。清末宣统年间的地图上依然标注为白纸坊,解放以后在这片儿成立街道办事处,沿称白纸坊、一直到今天。由于该地区云集了大大小小很多造纸作坊,需占据大面积土地,因为不光要挖麻井和麻坑(倒废水用的),还需要有地方晒纸。这就造成了这一带地势空旷、居民散落。清末至民国,由于国力衰弱,加上帝国主义的经济掠夺,民族工商业日渐衰弱,造纸作坊纷纷倒闭。

到解放前夕,只剩下崇效寺一带尚有几家小作坊,然后就是遍地麻井麻坑。有些麻坑荒废已久,地下水和雨水汇积,慢慢又生长芦苇水草,就成了苇坑。剩下的就是菜园、义地(公墓)和粪厂。1949年以后开始大力改造,相继开辟了不少新的街巷,其中就包括迎春里。

当年有多家单位入驻白纸坊一带,所以不光要将厂房、办公房,还要建住宅。大搞建设的过程中,北京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出力”不小,今右安西里就是一建公司建的家属宿舍楼,而迎春里(包括右内西街)是建筑工人居住的工棚,当时叫右安门后身工棚,1965年改称迎春里。后来一建公司在此新建住宅楼,那些低矮老旧的平房工棚逐渐消失,成了现在的迎春里小区。说了半天这个名字到底是怎么来的?

个人认为跟“老北京”的迎春门有关。这里加引号、是因为所谓老北京常指明清北京城,但“内九外七皇城四”中可没有迎春门。所以这个北京城更老,就需追溯到千年前的辽代。当时作为“辽五京”之一,南京城是五座都城中规模最大的。位置就在今北京城区西南部,是在唐代幽州城基础上扩建而来的,后来金国又将辽南京进行扩建,便是金中都。如今的金中都公园不就在白纸坊地区吗?所以说辽南京也在这块儿,城池共设八座城门,东西南北各两座。

其中东侧靠北的叫安东门、靠南的就叫迎春门,位置大体在烂漫胡同与南横西街交汇处。虽然离此有近两公里的距离,但此地总算是迎春门附近;或许当时有关部门为这里取名的时候考虑到了这点。当然这是我猜的,或许人家根本没往这儿想,只是因为新中国到来,取迎接新春天之意。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2:53 , Processed in 1.076780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