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旧志知多少

2024-7-7 14:10|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蔡紫昍|来自: 进斋读书

摘要: 引地方志,又称方志或志书,是专门记录某一地区历史地理、人物风土等各方面情况的书籍。在《中国古籍总目·史部》中,“方志类”古籍共8584种(包含丛编),占全部66502种现存史部古籍的12.9%。这些方志专记本地地产 ...

地方志,又称方志或志书,是专门记录某一地区历史地理、人物风土等各方面情况的书籍。在《中国古籍总目·史部》中,“方志类”古籍共8584种(包含丛编),占全部66502种现存史部古籍的12.9%。这些方志专记本地地产民情,遍涉疆域、沿革、山川、地质、地貌、土壤、气候、建置、城镇、乡里、物产、资源、财赋、户口、军事、民情、风俗、人物、艺文、名胜、古迹、异闻、琐事等方方面面,包罗万象,在“稽古”和“鉴今”两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根据覆盖的地域范围,方志大致可分为一统志(覆盖全国)、通志(覆盖一省)、府志(覆盖一府)、州县志(覆盖一州或一县)等几个层次,还有些志书专记某一关隘、某一庙宇或某一村镇等,一般统称为“专志”。本文主要考察北京古代州县志的情况。


01
哪些州县有方志?

作为直辖市,今天的北京共有十六个市辖区,分别是: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海淀区、顺义区、通州区、大兴区、房山区、门头沟区、昌平区、平谷区、密云区、怀柔区和延庆区(下图为“北京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北京市域标准地图)。

这十六区中,顺义、通州、房山、昌平、平谷、密云、怀柔、延庆八区,在明清两代是独立成县或成州的,因此有他们独立的县志或州志。而今天的东城、朝阳、大兴三区大体上属于原先大兴县的辖区,西城、海淀、丰台、石景山、门头沟则属于宛平县的辖区,这些地方在古代并非县级单位,因此没有独立的县志,要想查考这些地区的历史,只能到《大兴县志》或《宛平县志》中去找寻。

明清两代的地方行政区划,实行省—府—县三级制,有些地方还设有州,或由省直辖,称为直隶州,或由府管辖,称为属州。

今天北京的大多数地区在明清两代的大多数时间里,都属直隶顺天府管辖。所谓“大多数时间”,主要是排除明初洪武、建文时期,那时北京地区所在的省级行政单位叫北平行省,下辖八府,首府即北平府,也就是永乐以后的顺天府(下图为《北京历史地图集·人文社会卷》所绘明万历二十一年即公元1593年《顺天府》区域图)。

所谓“大多数地区”,主要是针对延庆而言的。延庆的归属在元明清三代经过了几番变迁。

元代以前,延庆本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县,叫缙山县。但元世祖忽必烈的一个曾孙诞生在这里,这个曾孙二十多年后当上了皇帝,也就是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下图)。而他出生的这个地方也变成了“龙兴之地”,因此在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原本属于上都路奉圣州的缙山县被升级为“龙庆州”,并改属大都路,正式划归北京地区。

明朝永乐年间,把“龙庆州”的“龙”换成了同音的“隆”字,这个隆庆州直隶于京师,是一个与顺天府平级的省直辖州,还统领一个叫做永宁的县。一百多年后,到了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明穆宗登基的时候,取的年号恰恰也是“隆庆”这两个字(1567—1572),昌平以北的隆庆州因此再次改名,于是便有了今天“延庆”这个地名。延庆州在清代降级为府属州,但没有划归顺天府,而是划给了隔壁西北的宣化府。永宁县也被裁撤并入延庆州,今天仍是镇级行政单位。进入民国后,延庆废州改县,隶属于察哈尔省,直到1958年才重新划归北京。因此清代关于顺天府的志书,无论是《日下旧闻考》还是《(光绪)顺天府志》,都不包括延庆州。

此外,明清顺天府辖区的北部边界大体以长城为限,因此今天怀柔北部、密云西北部的山区,也都不属于顺天府,但这些区域并未形成独立的县级单位,不涉及州县志的问题(下图为《北京历史地图集·人文社会卷》所绘清光绪二十四年即公元1908年《顺天府》区域图)。

除了前面提到的十个州县,明清时期还曾有三个县级行政单位,后来陆续被裁撤了,分别是良乡县、漷县和永宁县。永宁县刚才说了,明初设立,清初裁撤并入延庆州。漷县置县的历史要比永宁县悠久得多,在辽太平年间即有漷阴县,明代称为漷县,也是到清初顺治年间裁撤的,并入了通州。

要论历史悠久,那还得说是良乡。良乡县这个名称,早在秦始皇时代就有了,那时北京地区还被称作广阳郡,此后的两千年中,良乡县这个行政区划几乎一直存在,直到1958年,房山县、良乡县合并,今天的良乡成为了房山区下辖的一个镇。

所以北京古代的历史上,一共有十三个州县有过自己的地方志。

02
哪个地方志书多?

在明清两代,这十三个州县里,哪个地方的方志最多?

首屈一指的当属通州,从明代初期的洪武、永乐,到中期的弘治、嘉靖,再到清代鼎盛时期的康、雍、乾三朝,直至清末光绪年间,不断有通州知州组织修志,前后成书的约有九部之多。此外,漷县在清代并入通州,而仅有明一代,漷县即纂修过四部志书,洪武、永乐、成化、万历各一部,可惜均已亡佚(下图为清光绪年间所绘《通州全图》)。

房山县也不遑多让,明洪武、永乐、万历,清康熙、乾隆、咸丰、同治诸朝,以“房山志”或“房山县志”为名的古书多达八部。不过其中也包含一些体例不甚完备的半成品,例如:所谓《(乾隆)房山县志》,又名《大房纪胜》,实际上只是时任知县张世法吹嘘政绩的诗文集;又如《(咸丰)房山志料》,是时任知县高骧云对房山西部山区史料的汇辑和考证,虽然学术价值很高,但并不是一部成熟的地方志。所以这八部房山县志跟通州的九部县志比,似乎“水分”大一点。

好在房山也有个“好兄弟”良乡,在县志数量上可称“神助攻”,从明洪武、永乐、隆庆、万历,到清康熙、光绪,前后也编纂过八部县志,而且这八部都是“货真价实”、正经八板的县志,并没有文集、笔记凑数的成分。

除了通州和漷县、房山和良乡这两对“好兄弟”,还有一个县志大户,就是平谷,明代从洪武、永乐,到隆庆、万历,清代从康熙、雍正、乾隆到光绪,五百多年间,也陆续修纂了九部县志。

接下来就是密云、昌平、延庆(隆庆)和顺义,如果把“志稿”“志钞”“外志”这些非正式的志书也算在内的话,那么密云和昌平也各有七部方志,延庆有六部,顺义有五部(下图为《(光绪)延庆州志》书名叶)。

县志数量比较少的是怀柔。怀柔县是明初洪武年间才设立的,因此洪武初年各省府州县大修《图经志书》,北平府所辖各州县都有志书,唯独怀柔县没有。到了永乐年间,怀柔才有了第一部县志。此后万历、康熙年间各有一部《怀柔县志》,共计三部。

最应该受到批评的是宛平、大兴这两个附郭县。“附郭县”,是古代的一个行政术语,又称“倚郭县”,或“(治)郭下县”,专指那些没有独立县城,而将县治附设于省城或府城、州城的县。附郭县一般在同府各县中地位较高,常被称为“首县”。明清时期,绝大多数府城都有至少一个附郭县,同时有两个附郭县的也不少见(下图为双附郭县示意图)。

作为顺天府的两个附郭县,宛平和大兴正规的县志各有区区三部,其中各两部还仅见于《文渊阁书目》的记载,应该是明初洪武、永乐两朝全国范围内大修地方志的时候,跟着府志一块纂修的,深藏内府,也未刊刻流通。此后直到康熙年间,两县才各修了部县志,这也是今天唯一完整存世的《宛平县志》和《大兴县志》。也就是说,明朝自永乐之后二百馀年间,清朝自康熙之后二百馀年间,这两个顺天府的“首县”,竟然一直没有再修过县志!要知道,明永乐年间才设立、清顺治年间就被裁撤的永宁县,在短短二百多年的时间里,还有过两部县志呢!《(万历)永宁县志》至今犹存,是为数不多的明代北京志书之一。相比之下,覆盖北京城区及近郊的宛平、大兴这两个附郭县,反而成了县志最难产的地方。

顺天府这两个附郭县之中,宛平在修志方面比大兴略胜一筹,因为万历年间,宛平县出了一位知县名叫沈榜,编了部书名叫《宛署杂记》。虽然没有用县志来命名,而且全书二十卷是按“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太平无以报,愿上万言书”二十字编号,可谓个性十足,但此书无论内容还是结构都与方志十分接近,记载的史料更是充分利用了官府的优势,包含了大量珍贵的统计数据和政策公文。这部《宛署杂记》,有效弥补了有明一代大兴、宛平县史料的空白。


03
哪个朝代爱修志?

北京地区明清方志的修纂,主要集中在五个时期:明代的洪武年间、永乐年间、隆庆到万历年间,清代初期的康熙年间和末期的光绪年间。这五个时期不仅都有府志面世,州县志也大量涌现。此外,明代成化、弘治、嘉靖等朝,清代顺治、雍正、乾隆、道光、咸丰、同治等朝,北京地区也不断有州县志问世,只是数量相对分散。遗憾的是,每个朝代的方志都有亡佚的现象,年代越久远,越难以留存下来(下图为张纪亮、林平《明代方志考》“北京市”部分书影)。

明代初期洪武、永乐年间的志书,如今多已不存,只能通过明正统六年(1441年)编成的《文渊阁书目》略窥究竟。《文渊阁书目》由当时职掌朝政的大学士杨士奇主持编纂,是明代前期北京内府藏书的登记书目,按类分为二十个字号,其中最后两个字号分别标为“旧志”和“新志”,著录了大量内府所藏各地方志。一般认为“旧志”指洪武年间所修志书,“新志”则指永乐后所修。

涉及到北京地区,洪武有《北平府图志》,永乐后有《顺天府志》。具体到各州县,宛平、大兴、昌平、密云、良乡、漷县、顺义、通州、房山、平谷均有洪武旧志,怀柔县为明初新置,隆庆州曾于洪武年间裁撤,故这两个地方均无“旧志”。“新志”则包含了上述全部十三个州县(包括隆庆州下辖的永宁县)。一般认为这两批志书均是各地编好后直接进呈中央朝廷,并贮藏在内府的,并未刊刻,民间罕知其貌。后来随着文渊阁遭火,这些方志也全部佚失。不过在《永乐大典》的“顺天府”词条下,引录了不少“图经志书”的内容,很多学者认为应该就是指洪武“图志”。《永乐大典》中“顺天府”这个词条占据了二十卷,可惜今天只能见到卷七到卷十四这八卷的抄本,包含了宛平、大兴、良乡、昌平、顺义五县的内容(当时昌平尚未升州),为我们了解洪武图志留下一扇宝贵的窗口(下图为清末学者缪荃孙从《永乐大典》中抄出的“顺天府志”书影)。

明朝的第二次修志高潮出现在嘉靖、隆庆、万历这段时间。现存最早的两部北京州县志《(嘉靖)通州志略》和《(嘉靖)隆庆志》,均成书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这两部志书分别依托弘治和成化年间各自的州志纂修,这也是《文渊阁书目》之后较早出现的州县志。隆庆年间出现了四部州县志,分别是昌平州志、顺义县志、良乡县志和平谷县志,如今只有昌平州志尚存。万历朝四十八年间,不仅新修了《顺天府志》,而且良乡和平谷又重修了县志,漷县、房山、密云、怀柔、永宁也都纂修了县志,宛平县则由知县沈榜撰写了半官方的“准县志“的《宛署杂记》,共计修志八部。从嘉靖到万历的这十四部州县志,涵盖了北京十三州县中的十二个,只有大兴县志阙如。从这些志书中的序文可以看出,纂修者们完全不知道明初洪武、永乐年间还编纂过本州或本县的志书。他们从零起步,设计章节、搜集材料,此后的志书或多或少承其衣钵,这份首创之功值得称道(下图为《(万历)顺天府志》书影)。

进入清代后,康熙朝又迎来一波修志热潮。除了稿本未刊的《顺天府志》外,大兴、宛平、顺义、通州、房山、良乡、昌平、平谷、密云、怀柔均有县志或州志,其中通州、顺义、房山、良乡和密云还都曾两度修志,使康熙朝的州县志总数达到十五部,成为北京历史上修纂志书最多的时代。当时不在顺天府辖区的延庆州于顺治十年(1653)刚修过州志,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康熙朝未再修志。漷县、永宁县均于顺治十六年(1659)被裁撤,所以之后也不再有县志。顺治朝的《延庆州志》加上康熙朝的十五部州县志,基本覆盖了今天北京全境,而且每个州县都起码有一部志书留存下来,为今人研究明清时期各州县的历史地理、社会文化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康熙朝的这批方志,也是北京古代各州县最后一次轰轰烈烈全面纂修志书,此后的州县志呈现畸轻畸重的特点,有些地方不断、反复续修志书,有些地方则终清一代都没有重修县志。例如大兴、宛平、顺义、房山、怀柔五县,后来始终未再修志。如果算上一些不太规范的“准县志”,此后总共十九部州县志,包括雍正朝三部、乾隆朝四部,道光、咸丰、同治朝各一部,光绪朝九部,都集中在通州、昌平、延庆、房山、良乡、平谷、密云这七个州县。即以光绪朝论,昌平、良乡、平谷竟各有两部县志,有的是前后接踵续修,有的则是官方志书之外,又有私人著述如《昌平外志》加以考辨(下图为麻兆庆《昌平外志》书影)。

尽管光绪朝州县志数量参差,且良莠不齐,不过由张之洞、缪荃孙这两位大学者先后担任总纂的《(光绪)顺天府志》还是非常出色的,有效弥补了这一时期州县志不全的缺憾。特别是其中的《艺文志》专门列出《纪录顺天事之书》,把古往今来的北京地方文献梳理了一遍,包括存世和亡佚的各类方志,为后人了解北京旧志的历史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下图为《(光绪)顺天府志·纪录顺天事之书》书影)。

(全文完)


【参考文献】
图片
🔹 [清]张之洞、缪荃孙等纂:《(光绪)顺天府志》,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标点版。

🔹 冯秉文主编:《北京方志概述》,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图书馆学会内部资料,1985年1月版。

🔹 谭烈飞主编:《北京方志提要》,中国书店,2015年8月版。

北京
3
一起读北京
4
古籍
1
明朝
2
清朝
1
北京 · 目录
上一篇
【文】小册子的曲折流传——张爵与《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之三)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人划线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9-8 07:36 , Processed in 1.110257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