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奇妙的古北口长城

2024-7-8 14:14|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王长青|来自: 长城志

摘要: 二十年前,我打开世界军事地图,在中国板块里,有一处标注"古北口"三个字。这足以说明古北口地理位置和军事防御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它是崇山峻岭之中的长城隘口,建筑体系最为完整,被誉为"中国长城之最"。19 ...
二十年前,我打开世界军事地图,在中国板块里,有一处标注"古北口"三个字。这足以说明古北口地理位置和军事防御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它是崇山峻岭之中的长城隘口,建筑体系最为完整,被誉为"中国长城之最"。1981年10月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在古北口拍摄了《一段奇妙的长城》,从此,古北口长城走向世界。

北京最早的长城

在古北口东西两侧,特别是前后山之间分布着的长城,由北齐长城和明长城组成,把古北口环抱其中。

北齐长城从西山的小高楼子往东经潮河关城堡走五寨到南山叠翠岭出古北口镇城,又绕蟠龙山到桃春梁最后到司马台后山,全长约在12公里。目前这是北京发现最早的一段长城。现在这段长城还依稀可见。

在北齐天保六年(555),为防止突厥进犯,北齐文宣帝高阳下旨修筑了古北口一线的长城,在潮河川北岸建厗奚县城(今河西村)。因隘口位于幽州之北,所以在唐朝时被称为北口,并在此派兵驻防。《新唐书﹒地理志》有这样一段记载:"檀州燕乐县有东军,北口守捉,北口,长城口也。"五代时,这里又因潮河关外的北山叫卧虎山,被称为虎北口。由于皇帝在此往来,加之大批将卒于此,朝廷有臣认为虎北口不吉利,堂堂天子怎可入虎口?于是就把虎北口改成古北口了。当时,幽州长城之外为西族聚居地,所以潮河关又称为奚关。到了辽宋金时期,就有皮室军、镇守军、汉军驻扎在长城外的河西村。据《古北口河西村志》记载:贞佑二年(1214)十月,成思汗率军攻占古北口河西金军大营,并顺势南下连克数州,进围中都(北京)。在北齐、隋、唐、五代、辽、宋、金、元几个朝代中,北齐长城突显了坚不可摧的防御作用。

再说明长城。由西沟大平台前山八道楼进入古北口界,沿怀古城上西大梁小高楼南接北齐长城,又北绕拉着马豁再往东窗户梁、卧虎山过水关到蟠龙山直到司马台望京楼。古北口长城是由六个点位组成的,依次是八道楼、卧虎山、蟠龙山、五里垛、金山岭、司马台长城,全长21公里。现存古北口等关口16个,司马台等水关6个,古北口、司马台等城堡6个,敌楼143座,烽火台14座。还有烧砖、灰窑、采石场等遗存。

在古北口关,自北向南,包括铁门关正关、潮河水门关(也称潮河川石桥)、营城、关城。在顾炎武《昌平山水记》有这样一段描写:"潮河川之两旁筑垣立台,东台下有铁门关,为出入道,下有小城,曰北营,二门。"铁门关是明长城的正关,扼守盘龙、卧虎两山之口,仅容一人一车通过,由此城向南1公里,就见古北口营城,俗称小城,也有叫潮河川堡。长约170米,宽约150米,明清时期有驻兵。《畿辅通志》中形容这座营城是"雄踞山巅,至为险峻"。

小城往南就是古北口正关。明洪武十一年(1378),徐达在古北口依山势筑起"鸟巢"形镇城,明代诗人唐顺之到古北口后,看城特别,便作诗:"诸城皆在山之坳,此城冠山为鸟巢。"古北口镇城也是北京现存唯一的不方正的城,《密云县志》中记载,古北口城,三角菱形,周长接近五里,城墙高五米,东、南、北三门,呈三足鼎立之势,南门城楼上石匾刻有"古关"二字,北门城楼石匾刻有"北口"二字。关城城墙陡峭处以山石垒成,平缓处以条石为基,青砖包砌,因山就势,砖石共用,有内看无城,外看有城之妙,明弘治八年(1495)古北口西侧一线长城加修墩台,墩台上搭草屋,下挖壕垫。明嘉靖时期,为防止蒙古俺答部落从关口旁的潮河西岸闯入,时任蓟辽总督杨博在潮河岸修建石城,并在长城上驻守,多次击退俺答人进攻,还在夜间深入敌营,烧毁俺答营帐。

长城突显"三绝"

古北口长城在修建时就强化设计精巧、建造牢固理念,有独到之处。除了障墙,还有文字砖和麒麟影壁,这些都被人称之为长城"三绝"。

先说第一绝,障墙绝对突出。可攻可守的障墙,它在位置险要地段较高的敌楼两侧的墙道上,加筑几道或十几道横砌的墙体,称之为障墙。它垂直于垛墙,居高临下,面向墙道低处,而每道障墙都有三到四层射击口,既可保护士兵,又可阻击登上边墙之敌,避免出现破墙即溃的情况,特别是司马台上的障墙设计尤为精妙,在最高处的箭孔上射击,可穿过所有障墙箭孔飞向来敌,令人叫绝。

第二绝,文字砖最多。长达二十多公里的长城上,都有文字砖,最显著的是司马台和金山岭。在金山岭沙岭子上的小孤楼到大孤楼顶,有一段边墙十分独特,它两侧长525.2米的墙体,大约70%都是用文字砖砌筑的,砖面上的文字至今清晰可辨:万历五年宁夏营造、万历五年山东左营造、万历六年振武营造、万历七年德州营造。在司马台长城上有万历五年河大营造、万历六年古北口路营造。在蟠龙山将军楼西门和楼窗上都可见有万历七年墙子路营造。这些在敌台和边墙上发现的戳印文字均是在砖坯入窑之前就打在坯料上的,不同营有不同的年号,烧制的砖也不一样。万历六年镇虏营烧的砖长37厘米、宽18厘米、厚9厘米;万历六年振武营烧的砖是长37.5厘米、宽19厘米、厚10厘米。而万历六年石塘路营烧的砖是长37.5至38.6厘米、宽18至18.3厘米、厚9厘米。还有延绥营、宁夏营、山东左营等都不相同。从这些文字砖,我们可以判断出,修建的年代,军队的名称,宁夏营和德州营是从全国各地轮换来古北口的军队名称,而镇武营就是由冀辽总督戚继光直接统帅的亲兵,山东左营是戚继光的弟弟戚继美率领的军队。文字砖留痕便于督造检验明确责任,同时也开创了中国史上最早的责任制。对中国长城修建史上具有一定的文化研究价值。

第三绝,麒麟影壁绝无仅有。这座影壁位于司马台水库往西第十三座敌楼处,在小孤顶楼的楼橹上,是万里长城中的唯一一座以麒麟为图案的砖雕影壁,影壁长1.84米、高1.1米,四边有砖框,影壁由五横三竖15块大小相同的方砖组成,拼成一只动感十足的麒麟,麒麟头东尾西,变体锦鳞细密,头部回扭着,张口吐舌,双眼望向身后,右前足屈曲前伸,左前足回屈,双后足腾空预跃,尾巴上翘。麒麟周边刻着朵朵卷云,搭配小鹿、小鸟、灵芝等图案。麒麟影壁把南方艺术与北方长城建筑之美做到极致了。在长城上修筑麒麟影壁,是用来表达戍守长城官兵期盼和平、安定、吉祥、幸福的美好愿望。古北口长城设计精妙,修砌之坚固,是迄今为止原貌保存最完整的一段长城,中国已故著名文物专家罗哲文说:"中国长城是世界之最,司马台长城堪称长城之最。"1987年,古北口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原始长城,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和金字塔等并列世界七大奇迹。

建筑史上的奇迹

古北口明长城在建造史上打破了多项纪录,以精,险,奇,秀,美称为五大奇迹。

先说司马台长城。这段长城作为古北口长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东起望京楼,西直沙岭口,全长5.4公里。它的敌楼和边墙设计得最为精妙,充分显示了古人的智慧。司马台长城最早称为后川口长城,因20世纪80年代抢修后作为景区开发,以司马台村落为名,统称为司马台长城。这段长城一共有35个敌楼。所有的基座,全部用大石条砌成,高与边墙相同。中部为单层,双层和三层的空心敌楼,顶部可以白天燃烟,晚间点火的烽火台,与北部梁头上的烽火台相呼应。敌楼的建窗数量各不相同,有单眼楼、双眼楼、三眼楼、四眼楼、九眼楼、十二眼楼等。从内部结构来看,有砖石、有砖木,又有单室、双室等多种空间,同时还有田字,井字型等空间布局。从现在的敌楼里面看,曾有火炕、灶台等,顶部的造型也多样化,有平顶、窟窿顶、八角顶、船棚顶、莲花顶等,各式各样。有的石门、砖窗还雕刻有精美的图案,敌楼规模大小和形态组合,与驻军的指挥官官衔等级、住房人数以及地势程度有关。

司马台长城以“险”著称。天桥和天梯两段为险中之险。密云水库以东十五到十六敌楼之间的边墙称为天梯,建筑于海拔900多米的窟窿山之巅。天梯的单边墙两侧是悬崖峭壁,坡陡墙窄,最窄处,只有一块城砖宽,墙呈梯状扶摇直上,连接敌楼。天桥位于天梯的顶端,长不过百米。天桥上有老虎嘴,通过时必须身体紧贴墙壁,双手扣紧石缝,方能挪步前行。高处为望京楼,海拔980多米,是古北口群山当中最高峰。传说早年间,站在望京楼上,可以看到北京的万家灯火,是古北口最高的嘹望点。

后川口连接东西长城的是水关,水源来自河北承德。水关下面是20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时修建的密云水库。水库东岸为冷泉,冰凉刺骨。泉水来自雾灵山,水库西岸是暖泉,地面水温常年为38度,是连接昌平小汤山的一条水线,水库被老百姓称为鸳鸯湖。水库流下的河叫汤河,拐了几十道弯后流入潮河。司马台长城在水库河面上的倒影更加增添了雄伟和秀丽。
在司马台以西是沙岭堡。与桃春关和五里垛紧密相连。1984年开发时因山上有大金山和小金山楼,故统称为金山岭长城。这段长城最早是由新华社摄影师成大林发现的,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日报》曾以整版版面刊发《北京发现第二八达岭》。后来,河北率先开发了这段长城。长城高大坚固,均以条石为基,碎石和黄土夹心,外用青砖包砌,底宽6米,高约5至8米,顶宽5米左右,没有瞭望孔和射击孔,宽大的墙体上,设有炮台,墙体与垛墙交汇处,每隔两三米设有排水沟,墙体外侧及敌楼箭窗下设有礌石孔,用于投放石炮打击攻城的敌人。戚继光晚年所著《绩效新书﹒石炮解》中,记载了这种创新战法,当来敌攻至长城边墙下时,守军点燃石炮引线,从礌石孔推下,贼人所见不过一石,原以为我抛击不中,不再提防,药燃石碎,有相近而不伤者,有数十丈而被伤者,敌人莫测所向。因此,石炮被称为长城第一利剑。

长城在山上左盘右转绕过五里垛(今五里坨)到潮河东岸,因像一条巨龙腾空而跃,后被人称为蟠龙山长城。长城以二十四眼楼、好望楼、将军楼而著称。特别是将军楼自有明朝有战事以来,作为指挥机关,发生过好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1933年长城抗战时,中日两军为争夺将军楼,中方白玉璘、王润波两位团长牺牲在将军楼上。

在潮河西岸,卧虎山下的有两座奇特的楼子,一高一矮,一大一小,当地人称为姊妹楼,大的楼子北侧的筒券宽度接近4米、高5米、长10余米,如小宫殿,尽显了中国古代砖拱结构之美,而双楼如同姐妹团结一心护卫潮河川,这奇特的景观建筑在万里长城中也实属不多见。

潮河上曾经有石桥一座,桥建于万历七年(1579)是由潮河川提调陈第主政修建的,由古北口铁门关连接姊妹楼的潮河川石桥,后被称为古北口水门关。石桥修好后,戚继光非常满意并写诗夸赞《古北桥志喜》诗曰:
鞭石谁怜万里遥,
忽看蛟室涌岧嶤。
半空楼阁天骄遁,
万里虹霓海若潮。
草合关前无牧马,
月明溪畔有鸣桡。
富平曾识君王力,
塞北今传第一桥。
从诗中得知,朝廷早年就有意在河上筑桥。因潮河水势凶猛未能筑成桥加强防守,致使鞑靼骑兵得以涉水入犯。为改变这一状况,戚继光差人特从福建募来工匠,筑成平桥7孔,长28丈,两端接于边墙。桥上,立台堡守卫,桥于万历七年(1579)二月落成。在清乾隆三年(1738)夏季,连日大雨,潮河洪水,洪水凶猛,水关石桥受严重破坏,大部分垮塌。第二年乾隆命工部进行抢修。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潮河再次发洪水,古北口一带一片汪洋,水关石桥再次被冲毁。

在卧虎山长城中还建有扁楼、猫眼楼、小高楼、圆楼等各式敌楼56座。
清康熙皇帝在二十二年夏(1683)到古北口阅兵时,有官员建议加修古北口长城,而他说道:"断山踰北口,石壁开峻远。形胜固难凭,在德不在险。"这充分表达了康熙"以德治国"的思想。

虽然清朝以后不再大范围地修长城了,但奇妙的长城景观记载了古人的智慧和道德风尚,显示了防御与人文融合、边贸与经济融合、游牧与农耕融合,达到了天下一统的理念。长城是一条团结的纽带,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财畗。通过北京长城文化带和国家长城文化公园建设,长城文化遗产必将焕发更辉煌的光芒。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2:05 , Processed in 1.090783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