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前海西街,这里地处什刹海历史文化片儿区,同时也是市内著名的开放式风景区。什刹海是前海、后海、西海的合称,前海西街就因位于什刹前海以西而得名。它不是平直的,呈“┐”形,西起柳荫街、定阜街、龙头井街交汇处,向东至前海北沿西口折向南,直通地安门西大街。这条街跟国家级5A景区、“外号儿”小故宫的恭王府渊源颇深。很多人一提恭王府,都爱说在柳荫街,其实正式的门牌号是前海西街17号,王府大门(售票处)就在此街西端路北。 这座王府(及花园)号称北京城中第一佳山水,不光是因为占地广阔、建筑考究、装修奢华、花园打造得精美,也与其是传说中的风水宝地有关。因为什刹海本身就被视为京师龙脉(水龙),此府更有“月牙河绕宅如龙蟠,西山远望如虎踞”之说。月牙河就是现在的柳荫街,原是后海的小河汊,因状似月牙而得名;其实当年府邸南侧也是河,即今前海西街东西走向段,为玉河故道。南北走向段的东侧早先是个小湖,为前海的一部分;恭王府可以说是三面环水,故有蟠龙水之称。 当初,小湖湖边的道路叫前海西河沿,上世纪五十年代填平玉河及小湖,铺设沥青路面;1965年两段合并,改为现称。前海西街18号也是一所大宅,跟数万平方米的恭王府比不了,但占地也达到了七千多平,现在叫郭沫若故居;就在恭王府售票处斜对过儿,实际上二者本身就是一事。我们都知道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说法,因为它见证了清朝的兴衰。名为恭王府,但可不是恭亲王奕訢建的,奕訢是道光的儿子、咸丰的兄弟,那都属于晚清了,而这座府邸早在乾隆年间就建成了。 当时红得发紫的权臣和珅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斥巨资打造了一所名副其实的大宅门儿:和第。和珅被治罪抄家后,嘉庆将一半府邸赐给胞弟永璘、作为庆王府;另一半由十公主与驸马丰绅殷德(和珅之子)居住,直到驸马跟公主去世才全归永璘。咸丰元年(1851),内务府将庆王府从永璘后代手中收回,次年被咸丰赐给恭亲王奕䜣,从此才称恭亲王府。 当初的规模不止今恭王府博物馆及花园,周边还有“附属建筑”,如小翔凤胡同五号,叫鉴园,是奕訢建的别邸。前海西街18号时称恭王府前院儿,不过比鉴园早,是和珅建的宅第外小花园儿,据说恭王府时期作为马号。民国时此宅卖给达仁堂乐家做宅园。这里说的达仁堂与乐家跟同仁堂是一事,因为同仁堂就是乐家创建的(康熙年间)。 光绪三十三年(1907),当家近三十年的老太太许氏归天,同仁堂由四大房共管,并规定各房子孙可以打着乐家老辅旗号另做买卖。于是大房开了乐仁堂、宏仁堂,二房开了永仁堂、怀仁堂、沛仁堂,三房开了继仁堂、宏济堂、乐舜记,四房只设一个堂号:达仁堂,由四房乐季繁长子乐达仁创建,他在乐氏第十二代子孙中排行第七。他们家的这些事情可以参照一下电视剧《大宅门》。 解放后,1950年至1959年作为蒙古人民共和国驻华使馆,1960年至1963年宋庆龄同志寓居于此。1962年周总理亲自筹划、将后海北沿的醇亲王府花园进行改造,作为宋庆龄住所。1963年4月宋先生迁至新居,同年11月郭沫若由西四大院胡同5号搬到这里,直到1978年去世。1982年,此宅被定名为郭沫若故居,邓颖超、成仿吾、李一氓分别题写匾额。1983年2月正式隶属中国社会科学院,次年4月郭沫若家属搬出,6月12日对外开放,并由中科院、社科院和全国雕塑规划小组共同铸造了郭沫若全身铜像,1994年更名为郭沫若纪念馆。 该馆为四合院格局,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三间一启式王府大门坐西朝东,东侧有一字影壁,门内有翠珍堂。主体建筑位于北半部,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前院为办公区,后院为生活区。一殿一卷式垂花门分开前后院,一进院有正房五间,是郭沫若生前的会客室、工作室、书房和卧室;东西附耳房各一间,两侧有东西厢房各三间,各建筑之间有游廊相连。二进院有房十一间,是郭沫若夫人于立群的书画室和卧室。四合院西侧还有一排房,是郭沫若存放手稿和藏书的书库,东跨院内还有北房两间。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2:31 , Processed in 1.084160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