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第一次听说东交民巷,大概是从历史书上——义和团围攻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区。这个位于八大胡同和紫禁城之间的胡同街,来头可不小,它见证了中国百年外交史。 【东江米巷和东交民巷】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又败了,被英、法、美、俄等列强逼着签订《天津条约》。条约中就有规定,各国可派公使常驻北京。 于是外国使馆们纷纷聚集在一个叫东江米巷的地方,这是一条商民杂居的胡同街。从元朝以来就是南粮北运的交通要地,因而得名东江米巷。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北京觐见乾隆皇帝,就住在东江米巷。再往之前,东江米巷也曾有中国的藩属国,如安南、缅甸、朝鲜等国的会馆。可以说,东江米巷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有搞外交的基因。 由于《天津条约》后,外国使馆在这里越来越多,东江米巷似乎不符合办外交的气质,遂改名为东交民巷了。 【早期的东交民巷】 1900年义和团起事,打着“扶清灭洋”的口号。东交民巷使馆区成了义和团拳民的首要攻击目标。义和团和清军围攻东交民巷使馆区,前后共56天,愣是没攻进去。这战斗力也确实堪忧。 八国联军进北京后,使馆的围攻得以解除。而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匆匆跑到了西安。慈禧太后与义和团割席,后来的洋人们的监督下,清政府抓了一批拳民,杀了一批拳民。 清朝政府与11国签订了《辛丑条约》,其中有一条规定,扩大东交民巷使馆区范围,东到崇文门大街、南到东城根、西至东交民巷西口、北到东长安街。并且规定,在使馆区内中国人不得再居住其中,于是使馆区的居民都被迫搬迁了。中国人也不得入内,只有付钱才可以进入。 东交民巷在中国还叫东交民巷,但外国人都统一将其改名为Legation Street(使馆大街)。 再根据《辛丑条约》的规定,东交民巷使馆区“完全属于各公使馆警察权限之下”,也就是说大清的军警无权进入。洋人在此大兴土木,使馆区周围建起6米高的界墙,上设炮台、碉堡,下挖壕沟,有些外国使馆还设立了军营,这俨然成为了一个“国中之国”。 不仅是“国中之国”,东交民巷使馆区甚至是一个凌驾于清政府之上的“太上皇”。几乎所有的清朝政务,使馆区的那些洋大使们都可以过问一下,他们很说话很有分量,清政府不敢不给“面子”。 南北议和、袁世凯当大总统,袁世凯又称帝了、张勋复辟了、段祺瑞上台了……每一次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或多或少与东交民巷产生过联系。 【民国第一情报场】 在那时,东交民巷是北京城的一个“孤岛”,它极具现代气息,道路干净,也是北京最早通电的片区。因此东交民巷对外国侨民和中国上层阶级具有极大吸引力,围绕在东交民巷周围的富人区也就这么建起来了。 东交民巷的“变故”发生在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政治中心从北京变成了南京,外国使馆也相应作出调整,纷纷迁往南京。东交民巷没了往日的“热闹”,逐渐沉寂下来。 但东交民巷的地位依然未变,依然高高在上,中国人依然很难轻易进去。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1949年。 北京和平解放后,外国人即领教了新政权的强硬。几名美国领事馆人员殴打了一名中国人,被新政府抓起来判处了3至6个月监禁。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外国人打个中国人根本不算事,何况打人者还是领事馆工作人员,更惹不起了。 美国总领事出面交涉了很久无果。又找来英、法、意等几个国家的领事碰头讨论对策,也没有下文——美国都没办法,那几个国家还能怎样? 1950年1月6日,东交民巷使馆区内突然贴出了很多布告。布告上只说了四点: 一、某些外国,过去利用不平等条约中所谓“驻兵权”,在北京市内占据地面,建筑兵营。现在此项地产权,因不平等条约之取消,自应收回。 二、所建之兵营及其他建筑,因地产权收回所发生之房产问题,我政府另定办法解决之。 三、目前此项兵营及其他建筑,因军事上之需要,先予征用。 四、此项征用,自布告之日起,七日后实施。 落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 从这以后,意味着东交民巷使馆区的特权都取消了,“国中之国”的地位没了,成为一个正常的使馆区。 那些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在此设立使馆。苏联不变,还在原来的使馆内。东德取得德国使馆,缅甸得到了以前比利时使馆,匈牙利继承了以前奥匈帝国使馆…… 以前外国人在东交民巷使馆区内修建的军营,或被充公了,或被拆除了,比如德国的兵营被拆除后,在原址上修了一座饭店。 东交民巷成为“国中之国”整整50年后,从这时才又回到了中国人手中。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2:29 , Processed in 1.097677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