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胡同里的吆喝

2024-7-15 14:24|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马晓冬 戴小劲 |来自: 胡同儿里的溜达

摘要: “香菜辣青椒哎,高葱嫩姜芹菜嘞扁豆嘞,茄子黄瓜架冬瓜买大海茄,买萝卜胡萝卜卞萝卜嫩了芽儿的香椿蒜儿好韭菜……”这段活泼俏皮干脆利落的说唱,是传统相声《卖估衣》里的一段台词,也是当年老北京胡同里挑着担子 ...
“香菜辣青椒哎,高葱嫩姜芹菜嘞扁豆嘞,茄子黄瓜架冬瓜买大海茄,买萝卜胡萝卜卞萝卜嫩了芽儿的香椿蒜儿好韭菜……”这段活泼俏皮干脆利落的说唱,是传统相声《卖估衣》里的一段台词,也是当年老北京胡同里挑着担子卖菜小贩原汁原味的吆喝。

早年间北京城的乡亲们,无论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以及拾得修理个旧物件都离不开各式各样沿街叫卖的游商小贩。而那些有滋有味,婉转悠扬的叫卖声,也一年四季不分春夏秋冬还是白天黑夜地回荡在北京城的胡同里。

胡同里的吆喝种类繁多,五行八作应有尽有,所谓"九腔十八调,棕绳撬扁担"。出生于1908年的著名剧作家翁偶虹先生在他《北京旧闻》一书中,收录到老北京的各类吆喝就有三百多种。

小编手绘

随着清早儿的:“热的嘞,大油炸鬼(果),芝麻酱的烧饼!”,“豆腐脑儿……热哎”,胡同里开启了一天此起彼伏,你来我往的吆喝。

“卖大小 哎……小金鱼儿 呦“

“包儿嘞 包儿得了热地嘞”

“零卖布头儿哦”

“扒糕哎……筋道”

“酸甜的豆汁儿来……麻豆腐”

“锔锅锔碗儿,换钢钟锅底儿”

“焊……洋铁壶噢”

“换取灯儿,换绿瓦盆儿哎”

夜深人静之后,胡同里还能听到忽远忽近的

“半空儿(半瘪的炒花生)……多给”

”馄饨……开锅”

小编手绘

伴着响器(报君知)的吆喝。

有些买卖边吆喝还边使唤伴奏的器物,北京人把这器物称作“响器”或“报君知”。收旧衣物的打小鼓;卖针头线脑用的是惊闺也叫唤金闺;

         惊闺

卖香油的打油梆子;

         油梆子

卖布头儿的,卖儿童玩具的摇小拨浪鼓;卖炭的摇的是大拨郎鼓;

;卖瓦盆的小贩用木锤敲盆边;卖豌豆黄的用铜锣;卖日用什物的敲葫芦瓢;焊铁壶的敲打壶底;卖酸梅汤、雪花酪,果子干用的叫“冰盏儿”(两个铜碗拿在手中互相叩打发出声响);

冰盏

磨剪子磨刀的舞动的是连在一起的五块铁片儿(惊闺的一种)


此外,还有不能吆喝的买卖。

五行八作中有的买卖吆喝出来或是与民俗民风相悖,或是谐音不耐听,或是与隐私相关不宜吆喝,所谓“八不语”。具体说的是卖掸子的、修脚的、修鞋的、劁猪的、买煤的,行医的、剃头的和粘扇子的。比如剃头的,“刀快水热,一秃鲁一个”的满胡同地喊,听着瘆的慌。剃头匠人通常是拿一把型同大音叉的响器,名叫“唤头”,声音低沉打远儿。

看病的郎中也不能满世界的喊病人,听着不吉利,用的家伙什叫“虎撑“,一种类似铜制的铃铛。

虎撑

修鞋的通常也不吆喝,若是一嗓子:“家里有破鞋的修理”,估计直接扫帚疙瘩,擀面杖加大长指甲伺候,一年半载的不敢再到这儿来;煤与““霉”谐音,“买煤喽,要煤的有没有?”听着不入耳;卖掸子胡同里吆喝一声“好大的胆子”,老太太直接坐地上讹你……如此这般,大家约定成俗,心知肚明。规规矩矩,和气生财。北京人,有礼儿,有面儿。

胡同里的吆喝风格各异。张恨水在他的《市声拾趣》里曾这样写到:“我也走过不少的南北码头,所听到的小贩吆唤声,没有任何一地能赛过北平的……”

老北京胡同里的叫卖声声虽然不是字正腔圆的“西皮二黄”,流行小曲儿,但吆喝起来那也是有板有眼,有腔有调,应时应令儿,耐听入耳。尽管一年365天从不间断,但让人听了也不觉厌烦。

例如卖糖葫芦的属婉转悠扬型:“蜜来哎……冰糖葫芦儿哎 ……”中间倒口气,两个“哎”字要把肺活量用完,听着才舒服。

记得住在东棉花胡同时有一个修理雨伞的,嗓音比“大衣哥”还亮,听口音像唐山一代的,一嗓子“修理……雨伞”全胡同都能听见。其中“修”用的是的二声,“理”用四声,“伞”字拉足了长音儿,至今记忆犹新。

干脆利落款如:

“吃来呗,弄块儿尝,这冰人儿的西瓜脆沙瓤儿。”

“萝卜赛梨,辣了换。”

“硬面儿……饽饽”,前面“硬面儿”语速较缓、后面“饽饽”来的急促,有点像歌唱时的“切分音。

集“唱念做”于一身款如:

除了相声里说过的买十三香,卖药糖的,卖针线日用品的小贩也是边摇拨浪鼓边字正腔圆带着节奏感现场演唱:“一号这个钢针板儿上剁,武松打虎景阳坡呀,十三这个太保李存孝,赵子龙大战长坂坡呀,曹孟德带领人马八十三万降董卓呀,张翼德一声喊,喝退大河……”

胡同里的吆喝带着四季轮回的色彩和生活仪式感

胡同里的吆和声陪伴着北京人一起走过春夏秋冬,感受着人间烟火。
“祭神地来哎 ……大活鲤鱼哎。。。。。”是大年三十后的第一声吆喝。早年间每逢正月初二这天,北京的家家户户都要用活鲤鱼祭财神,

“桂花哟,元宵”,过了“破五儿”,卖元宵的吆喝声告诉胡同里的人家儿,该准备“正月节”了。

“鲜花椒……嫩了芽儿的香椿嘞……”响起的时候,该是春暖花开了。

“小枣的,江米的,蜜糖儿的龙舟粽哎…”,“好蒲子嘞,好艾子哎”。端午节要到了,早年间北京人过端午时要把菖蒲和艾草挂在窗下----辟邪。

“又解渴,又带凉,又加玫瑰又加糖”,八月骄阳,伴着“冰盏儿”声的酸梅汤,是盛夏京城的消暑利器。

“活秧儿的……老玉米嘞呦……”,“大山乐(里)红嘞……还两挂!”,秋风瑟瑟中,西山的枫叶开始红了。

“烤白薯……热乎的”,下雪天儿的胡同里边走啃着一块烤白薯,一点儿也不会觉得冬天的寒冷。

“买芝麻秸来哎……”老北京的春节,讲究三岁:守岁、压岁和踩岁。把芝麻秸铺在院里,孩子们踩在上面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叫“踩岁”。

小编手绘

“街门对儿,屋门对儿,买横批送福字儿”,‘’卖大本儿黄历,月份牌儿喽……”,”年画儿,供花儿,有红头绳儿的卖……”,又一个大年三十儿要到了……

小编手绘

胡同里的吆喝不仅是种叫卖的声音,更是一种市井风情,一种老北京的京味儿文化。如果说”天棚鱼缸石榴树,肥狗白猫胖丫头”是四合院的标配的话,那么这形形色色,忽远忽近的叫卖声,伴着蝈蝈声,蛐蛐叫,黄巧儿鸣以及飘忽不定的鸽哨声,让胡同变得鲜活生动,让北京城沉浸在悠扬婉转的烟火气中。


“九腔十八调,棕绳翘扁担”的吆喝声已经远去。往事如烟,远去的,又何止是胡同里的吆喝声呢……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9-8 07:49 , Processed in 1.082773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