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辽金时代起,北京就有大面积的荷花,什刹海、北海当时都是满池荷花,分外妖娆。元明清后,因什刹海的三海地带水源充足,更有历代大力提倡养植荷花,除水面留有船道外,几乎全部被荷花覆盖。荷花素有“和和美美”的寓意,所以历代朝廷都提倡种植荷花,以供养帝后观赏。按照传统,自宋代起至民国时期,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曾流行举办“观莲节”,一些文人墨客常登临什刹海附近的楼亭酒肆聚会,赏荷、饮酒、品茗、作诗、纳凉。清人顾禄曾在《清嘉录·荷花荡》中称:“是日,又为荷花生日,旧俗,划船萧鼓,竞于蓟门外荷花荡,观荷纳凉。”那时的什刹海,成为百姓们消夏避暑、观赏自然野趣、游玩购物的胜地。 什刹海荷花市场在清末已具雏形。但兴起则是清朝覆灭以后的事儿了。因为清末的《天咫偶闻》写道:“都人游踪,多集于什刹海,以其去市最近,故裙屐争趋。长夏夕阳,火伞初敛。柳阴水曲,团扇风前。几席纵横,茶瓜狼藉。玻璃十顷,卷卷溶溶。菡菡一枝,飘香冉冉。” 与元代的漕运码头不同,这里不再是商船往来之地,却延续了当日之繁华,商铺饭馆集中、茶馆酒肆林立。其秀丽的自然风光被誉为“北方水乡”,《帝京景物略》中更是以“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来赞美什刹海的神韵。自清代以来,什刹海一带逐渐成为市民游览纳凉的胜地。每到夏季,来此消夏避暑观荷游玩的人众多。清代李静山《北京竹枝词》有诗云:“柳塘莲蒲路迢迢,小憩浑然溽暑消。十里藕花香不断,晚风吹过步粮桥。” 荷花市场的名字源于清末,清朝的中叶,什刹海前海的水面,远比现在宽广,湖中,西北东南走向有一条长堤。传说是和珅在什刹海前海上筑了一条河堤。河堤上遍种垂柳,绿阴覆盖,据说仿的是苏堤,成了京城一景,游人穿梭不息。 起初的市场只是商业集中地,为前来游览的人提供休憩饮茶之所,《春明采风志》就说:“什刹海,地安门迤西,荷花最盛,六月间士女云集,皆在前海之北岸。同治间忽设茶棚,添各种玩意。”由此可见同光年间“前海之北岸”最热闹,可是后来流动摊儿变固定摊儿、茶棚变饭馆,陆续建了不少房屋,就是如今的银锭桥边、烤肉季饭庄一带,而荷花市场则移到前海中间的大堤上了。 到上世纪二十年代,这里不但集中了很多售卖河鲜、冰碗儿等食品的摊点儿和茶棚,还在池外护河上架起木板,板上搭棚演出。由此变成了商品市场加游艺场,也是老北京人赏景观艺、消夏避暑的圣地。在这里演出的这些艺人有:胖何、小双子、小瑞子、人中核(都是艺名儿)等人的十不闲儿,白凤鸣、连幼如的京韵大鼓,葛恒泉的联珠快书,焦德海、刘德智的相声,金子良、葛永和的双簧,白玉山的莲花落等。游人只须花两毛钱买一份水牌子就可进去看表演,艺人们的收入则包含在了茶水、小吃等“内部消费”里。 荷花市场可以说是雅俗共赏,老少咸宜之地,因此吸引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前来,从官宦之家、文人雅士,到平民百姓、布衣男女,都流连忘返,甚至比厂甸儿、白塔寺庙会都热闹。当年还有艺人专门编唱北京小曲儿来形容此景“六月三伏好热天,什刹海前好赏莲,男男女女人不断,听完大鼓书,再听十不闲儿。逛河沿儿,果子摊儿,西瓜香瓜杠口儿甜,冰镇的酸梅汤打冰盏儿,买了把莲蓬回转家园。” 每到荷花盛开的前后,在长堤两侧席棚一个挨一个,众多商贩和杂耍曲艺艺人聚集于此,叫卖和喝彩的声浪,飘满了什刹海。很多高搭的席棚下,设有座位,出售饭食茶点和各种小吃,有馅饼、褡裢火烧、苏造肉、灌肠、莲子粥、荷叶粥等熟食以及菱角、白藕、莲子、鸡头米、豌豆黄、驴打滚、酸梅汤、雪花酪等清凉食品。品种繁多的食品和文娱演出,使得游人流连忘返,久久不愿离去。 历史上荷花市场最热闹的一天是每年阴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这天广化寺的僧侣最忙,从早到晚都要做“盂兰盆会”佛教仪式。“盂兰盆会”讲的是目连救母的佛教故事,后来演化为为死者超度亡灵的仪式,现在则完全成为一种娱乐性的民俗活动———放河灯。早年间,每逢此日,什刹海岸边要高搭席棚,大办佛事。岸边准备好一纸糊的大楼船,白天是讲经、诵经、放生诸项活动,夜晚,僧人奏起佛教音乐,在朗朗的诵经声中把庞大的纸船推入水中,之后点火燃烧,仪式进入高潮,随之信徒们也把一盏盏河灯放入水中,逐波而去。“盂兰盆会”引来无数游人观看,佛事活动把商业活动也推向了高潮,荷花市场上人头攒动。那时,荷花市场是个季节性的市场,每年过完端午才开市,到了七月十五中元节、办完盂兰盆会、放河灯等活动以后,由于天气转凉,生意就逐渐萧条了,基本上坚持到八月初就该闭市了。 荷花市场在那会儿着实的红火了一阵子,1933年出版的《旧都文物略》还写道:“前海周约三里,荷花极盛。西北两面多为第宅。中有长堤,自北而东,沿堤植柳,高入云际。自夏而秋,堤上遍设茶嗣,间陈百戏以供娱乐。”自民国以来,每到夏季,什刹海的集市更加热闹。上世纪三十年代,北京城内形成两个最热闹的游乐场所,一处是天桥,另一处就是什刹海的“荷花市场”。 只是好景不长,日寇占领北平后,荷花市场逐渐萧条。20世纪40年代末,荷花市场终于关闭。荷花也逐成残迹。 改革开放以后,荷花市场又逐步恢复。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什刹海重新种植荷花,不几年已是荷满湖面,荷香艳丽,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汇集于此。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什刹海地区重新设立了“荷花市场”,并请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书写了“荷花市场”的匾额,题刻在前海的牌坊上。世纪之交,荷花市场再次进行了改造。古旧的小门脸被一座座雕梁画栋的仿古建筑代替,小摊贩被大餐馆、洋酒吧取代,平民化的荷花市场变成了高档消费娱乐场所,雍容华贵、珠光宝气……现如今,什刹海旁边的各类特色酒吧及各种老北京传统小吃,迎接着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荷花美景和各种美食,使得什刹海地区成为北京乃至全国有名的风景胜地。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2:25 , Processed in 1.085989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