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中轴线及南、北延长线规划建设的思考

2024-8-1 19:51|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李建平|来自: 北京学基地

摘要: 摘要:在北京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和落实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两轴”即南北走向的老城传统中轴线及南、北延长线和东西走向的长安街及东、西延长线已经成为北京城市发展、创新的引领,同时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 ...
摘要:在北京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和落实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两轴”即南北走向的老城传统中轴线及南、北延长线和东西走向的长安街及东、西延长线已经成为北京城市发展、创新的引领,同时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统领和优势所在。北京中轴线申遗,以及南延长线大尺度规划发展,已经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由此,本文重点讨论北京中轴线的文化内涵和作为“生态、文化、发展轴”的南延长线的空间节点、生态建设和文化传承。

关键词:北京中轴线; 文化内涵; 南延长线; 空间节点; 生态建设; 文化传承

作者简介:李建平( 1954—) ,男,北京市人,原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研究员,现任北京史研究会会长,北京联合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学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

一、北京老城中轴线与南北延长线

(一) 老城中轴线的价值

北京老城有一条南北走向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楼,全长7.8千米,约15华里。其中,以老城内城南城墙正中的正阳门( 俗称“前门”) 为界,向南至永定门6华里; 向北至钟楼9华里,符合“九”为天、“六”为地的传统文化理念,也就是说一条中轴线的空间设计是天地之和,符合后天八卦“乾在西北,坤在西南”的方位。由此,清乾隆皇帝在《帝都篇》① 说北京老城是“右拥太行左沧海,南襟河济北居庸; 会通带内辽海外,云帆可转东吴粳”,表明北京老城不仅坐北朝南,作为古都在方位上也是北为上,西北接天; 南为下,东南接壤大地人间。这种后天八卦方位的认知对我们了解北京人文地理环境以及老城中轴线是十分重要的。

比较早发现北京老城中轴线特点和价值的是梁思成,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他就撰文写到“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中轴为依据的; 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申、一贯到底的规模。”[1]2017年3月24日,时任北京市市长蔡奇来京工作第一次视察中轴线时就感慨道,北京城市中轴线是北京古城的灵魂与脊梁,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哲学思想,也见证了时代变迁,体现了大国首都的文化自信。[2]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伟也指出“北京中轴线是我国现存最长、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轴线,是北京老城的灵魂与脊梁。”[3]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北京视察工作,《北京日报》在报道中也明确指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和860多年建都史,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历史上的北京城,城市布局严谨、中轴明显、左右对称、层次分明,在世界城市中独树一帜。[4]

上述对中轴线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条中轴线所包含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作为文化遗产首先是其在中国古代都市中的统领作用。在中国古代城市中,都城规划建设更为突出,而作为都城中的城市中轴线更是浓缩了都城城市文化的精华。北京城市中轴线就是现存最完整、中国历史上建造最长,而且目前仍是活态的城市中轴线。作为城市脊梁,梁思成论述很透彻,中轴线与北京老城整体规划布局、包括城墙城门、五坛八庙、城市肌理( 街巷胡同) 都有着密切联系,起到了统领和支配的作用。作为城市灵魂,主要体现在中轴线上建筑所承载的文化主题。从元大都开始,皇宫就被安放在中轴线上,而且雄踞核心要位。明、清两朝,皇城、宫城更是稳居中轴线正中心,表明城市文化主题就是奉天承运,皇权至高无上。到了民国,封建帝制被推翻,时代发生了深刻变革,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逐步深入人心,中轴线上的紫禁城被改造为古物陈列所和故宫博物院,而京奉、京汉两条铁路汇集在正阳门左右,即“京奉铁路东车站”和“京汉铁路西车站”,正阳门成为市民进出北京城的交通枢纽,由此朱启钤得到大总统袁世凯的批准,开始正阳门改造工程,“民权”成为中轴线新的亮点。到了新中国,对天安门广场的改造为这一文化主题做了进一步提升。天安门广场扩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国家博物馆( 时称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 和人民大会堂左右对称修建,“人民当家作主”这一新时代主题再次成为中轴线上活的灵魂。由此,可以说,与时俱进是北京中轴线连绵不断线的活态文化,是鲜明的特点和灵魂。

对中轴线文化内涵的探讨正在逐步深入。在故宫养心殿正中悬挂一块“中正仁和”匾,是清朝雍正皇帝从乾清宫搬到养心殿所题写的,核心思想是说作为封建帝王要中庸正直,有仁爱之心,建构和谐的统治秩序。从题匾来看是他对自己行为准则的要求,是座右铭,而实际上讲述的是中华儒家的治国理念———中庸之道。清朝初年将紫禁城三大殿改名为“太和、中和、保和”也浸透着儒学和道家思想,三大殿(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与皇城四门( 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 组成了“内和外安”的整体布局。整条中轴线左祖右社、前朝后寝,一直到御花园、景山、万宁桥、钟鼓楼,可以说是一曲和谐颂乐章。

老城中轴线最大的特点是“中心明显、左右对称”,承载最突出的文化色彩是“中正和谐”。“中心”“中正”与左右对称是中华文明的审美。走进世界各地博物馆,能看到中国陶器、青铜器大部分都是对称的造型,从中国目前发现的考古城址,特别是宫殿、寺庙建筑也多是中心明显、左右对称的。对此,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靳宝曾引用清末民初建筑学家乐嘉藻所作《中国建筑史》对中国城市中轴线的论述“中干之严立于左右之对称”,并且认为这是中轴线一个最基本的内涵。[5]而“和”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中华民族不仅讲究天地之和、阴阳之和,还追求中正之和,也就是不偏不倚致中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和谐圆满。由此在《周易》乾卦卦辞中有“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和太和,乃利贞”[6]。在此基础上,人们又提出我们比较熟知的和合、天人合一、和而不同、构建和谐社会等理念。

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党中央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制定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三个层面 24 字内容,已经得到社会认可和普及。而文化是有渊源的,优秀的文化理念一定有文化传承和创新。仔细观察,在24字国家层面的“和谐”,社会层面的“平等、公正”,公民层面的“友善”都能在“中正和谐”的中轴线发展历程中找到文化渊源。

多元包容也是北京中轴线文化特点。北京从辽代开始成为五京之一的陪都———南京城,也俗称“燕京”。契丹人在北京建“南京”城,然后是金代女真人在北京营建中都城,元代蒙古人在北京修建大都城,明、清汉族和满族修建北京城。这五个民族( 契丹、女贞、蒙古、汉族、满族) 相继在北京建都立业,尽管文化来自不同方位,是多元的,是各有差异和特色的,但是北京作为都城从小到大始终是向上发展着,尤其作为都市中轴线的城市文化与精神,一直是持续不断线的,同时包容了多民族的文化和创新。民国以后,西洋风吹进古都北京,中西合璧式建筑在中轴线上也显现出来,最鲜明的是正阳门箭楼,由德国工程师格尔不仅改造为观景台,还增加了水泥护栏和西洋图案。新中国建立后,天安门广场改造更加体现多元与包容的建筑文化特色。天安门广场改造吸收了古罗马城市广场建造的特点,即广场作为城市中心始于罗马,当时广场的政治文化含义是城市民众集会、议事和休闲的地方。可以说,是古罗马开辟了最早的城市广场,而北京在中轴线上拓展了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在天安门广场左、右是对称的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两组对称的建筑也是罗马式建筑,但仔细观察,在建筑体量和装饰上又融汇了大量中国文化元素和特点,例如黄色琉璃瓦装饰和图案等。尤其两组建筑外立面采用的是罗马柱设计,显得庄严雄伟,但柱子造型为一方一圆,国家博物馆为方形柱,人民大会堂为圆形柱,建筑方与圆是人类对建筑形体的基本认知,但富于变化是北京古代建筑的精华。北京传统建筑表示“天”和“乾”一般用圆形,表示“地”和“坤”一般用方形,北京天坛、地坛内方与圆建筑不仅造型多,而且变化丰富。例如,天坛祈年殿为圆形建筑的优秀代表,故宫太和殿为方形建筑的优秀代表。故宫四门( 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 门洞都是外方内圆。另外,圆在上,方在下,不仅表示天圆地方,还有乾坤交泰的文化含义。例如,北海白塔前面的善因殿重檐顶为上圆下方的建筑造型。

由此可见: 与时俱进、中正和谐、多元包容是北京中轴线的文化内涵。

北京老城中轴线正在积极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目前,北京市文物保护部门委托高校科研机构,初步确定了申遗保护的核心区和缓冲区,涵盖了北京老城65%的面积;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14处遗产点,分别为永定门、先农坛、天坛、正阳门及箭楼、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广场、天安门、社稷坛、太庙、故宫、景山、万宁桥、鼓楼及钟楼。在人们关注的视野中还有天桥遗址和地安门遗址,天安门广场左右对称的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以及一些有文化遗产价值的近现代建筑等。例如正阳门东侧的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正阳门西侧北京坊中的劝业场等。

中轴线申遗工作量很大,申遗的过程又充满了文物保护和城市发展的机遇,在世界各地将文化遗产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过程中,都把申遗过程当作发展机遇,认识到申遗的过程是遗产地发展的驱动力量。由此,申遗过程不宜一蹴而就,尤其北京这次申遗的项目是作为城市脊梁和灵魂的中轴线,申遗过程与城市文化保护和发展创新交织在一起,更要有战略眼光和详细发展规划。从目前来看,中轴线申遗有利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有利于北京市民生活环境改善和品质提高,有利于实现北京和谐宜居之都建设目标。

(二) 北延长线的规划建设

中轴北延长线、南延长线的拓展是北京城市大尺度发展、创新的见证。其中,北延长线发展得益于北京亚运会和奥运会的召开,是北京城市改革开放的成果。

1990 年北京城最现代化的地方在哪? 在亚运村! 第十一届亚运会在这里召开。在迎接亚运会的过程中,为缓解从北京老城到亚运村的交通,开通了从北二环钟鼓楼立交桥到北四环中路北辰桥的通道,这就是北延长线的开始,被俗称为“北中轴路”。北中轴路严格意义上讲是南北走向,从北二环路钟鼓楼立交桥到建安桥,全长3公里,直线与北京老城中轴线相连接,建成于1990年北京亚运会召开前夕。当时,在建安桥北有一著名景点——熊猫环岛。熊猫为亚运会吉祥物。从建安桥到北四环中路的北辰桥为北辰路,全长1.35公里,为双向车道,中间留有大片绿地,在北京奥运会召开之际,这里成为国家奥林匹克公园景区大门和步行道。

“北辰”,是指天上日月星辰,凸显众星拱卫北极星的寓意,既表明第十一届亚运会在良辰美景时刻召开; 又表明北京城的大势是天在北,地在南,北辰连接北极星。由此,北京城市建设展现出一个新的思路,就是以老城中轴线为依据、为中心,分别向北、向南伸出延长线,南、北延长线特点是“南苑北辰”。“南苑北辰”符合北京地势特点———北高南低,符合北京古都城市文化特点,坐北朝南。这里“南苑”是指今日大兴、丰台、朝阳地界内的明清南苑,也俗称“南海子”; 北辰是指今日朝阳区以“仰山奥海”为核心的国家奥林匹克公园。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办第29届夏季奥运会获得成功,国家奥林匹克公园的规划建设再次将北京城市现代化建设推向高潮。当时多数规划设计方案都参考了北京大学侯仁之教授的建议,采用“挖湖堆山”的传统造园手法,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奥林匹克文化相融合,将北京老城中轴线与北延长线相连接。获得设计一等奖并被采用的方案是中国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和美国萨萨基公司( Saski Associates,Ine) 的设计方案。这个方案是在人们俗称的“北中轴路”北端设计一条2.3千米的千年步道,将人们的视线向北一直引向一片神秘的湖水和苍翠的山岭,在大片绿地和水系中有现代化的体育场所和公共服务设施。最有特点的是根据北京故宫,也就是当年紫禁城“南朱雀、北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方位设计,在南、北延长线进行文化传承,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端设计为山环水抱的玄武象征,用“挖湖堆山”手法,形成“前有照、后有靠、左右环山绕”的宜居环境。这一方案实施后,北延长线出现大尺度延长,从北四环北辰桥延伸到北五环的天辰桥,使北延长线直线距离达到20余华里。针对亚运会和国家奥林匹克公园的规划建设,侯仁之教授认为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经历了三个里程碑[7]。第一个里程碑是历史上北京城的中心建筑紫禁城。它的建成代表封建统治时期北京城市建设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一大杰作。第二个里程碑是新中国建立之后,在北京城的空间结构上,突出地标志着一个新时代已经来临的天安门广场。它赋予传统的全城中轴线以崭新的意义,显示出在城市建设上“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时代特征,在文化传统上有着承先启后的特殊含义。第三个里程碑如上所述,最初是亚运会的召开和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兴建,才开始显示出北京走向国际性大城市的时代已经到来。在文章中侯仁之先生还明确提出保护传统城市中轴线,并且决定在老城中轴线的南北延长线上,分别进行下列象征性的规划设计,即中轴南延长线要体现城市“南大门”形象;中轴北延长线要保留宽广的绿地,在其两侧和北端的公共建筑群作为城市的高潮和终结,突出体现 21 世纪首都的新风貌。在侯仁之脑海里,不仅形象地描述了三个里程碑的城市发展特点、时代和空间,还想到了中轴南延长线的城市“南大门”,也就是我们今天正在建设中的“新国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是朱雀的象征,以凤凰展翅作造型。由此,我们可以见证,南延长线的发展规划将是北京城市发展建设的第四个里程碑。

二、对南延长线规划建设的思考

南延长线的拓展是北京城市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部署,是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2006—2035 年) 》重大举措。在城市空间布局上,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发展格局是“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其中“两轴”就是南北走向的北京老城传统中轴线及其南、北延长线和东西走向的长安街及其东、西延长线。这两轴是北京城市发展的主体骨架,特别是南北走向的中轴线是北京城市发展的灵魂和精髓。作为城市发展,有三个基本要素,一是发展空间,二是主题建筑,三是价值取向。

(一) 南延长线的大尺度空间规划

中轴南延长线发展是不断拓展的空间。在北延长线提出“北辰南苑”时,南、北延长线距离大致是相等的,而从天安门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直线距离是46千米。有人估算从永定门到“新国门”,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直线距离约40千米,是北京老城中轴线的5倍,是中轴线北延长线(从北二环钟鼓楼桥到仰山)的3倍,这样的大尺度空间规划建设,更需要精心谋划。在谋划开始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有节点,每个节点要有城市文化发展定位; 二是要给后人留下规划建设的空间。

说到节点,北京老城传统中轴线大致分为内城与外城两个部分,也就是6华里的外城和 9华里的内城,使正阳门成为内城与外城、传统文化中天与地分界的重要节点。以正阳门城楼为中心形成的空间距离更为讲究。据在正阳门城楼内的经纬度展陈表明,以城楼中心点开始测量,正阳门到永定门3100米,也就是市委市政府要打通的6里步行通道; 从正阳门城楼中心点到钟楼,长度是4648米,其中距离天安门是908米,距离太和殿是1843米,基本是按九的倍数来划分的。这里明显看到“九为天、六为地”的空间距离设计,彰显着封建帝王九五之尊。

再说预留空间,中轴南、北延长线的共同特点是规划出大尺度空间,与老城传统中轴线相比较,空间有了,内容缺乏,而内容是需要时间和文化积淀的,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既要起好步,奠定好基础,又要有创新,还要给后人留下发展空间。对拿不准的项目,特别是高大的建筑项目,可以留下方案、设想,留下时间进行沉淀,留给后人建设。例如,在北延长线仰山顶部景观处理时也遇到困惑。仰山与老城景山在南北一条直线上,是前后呼应的人造景观,被称之为“景仰”。清乾隆年间在景山上修建了五座亭式建筑,已经把北京城市“中心明显、左右对称”的文化理念推向极致,仰山如何与老城中轴线上的景山相互呼应,各种楼、阁、塔式建筑设计出来都感觉不理想,放在仰山镇不住,规划大师们讨论的最终意见是“留空”。当时大师们还非常幽默说“留给以后的高手吧”。目前仰山最高处的景观——“天境”只摆放了泰山石,留下了空间。这种“留空”也是一种文化和艺术,留给以后的高手,寄希望青年人的才智和创新,更彰显城市发展中的理智与包容。

南延长线目前比较重要的结点有大红门、南海子、魏善庄、新机场等,需要分段定位和规划设计,特别是展现北京城市创新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城市国际化发展的新建筑。

(二) 南延长线多种生态建设布局

绿色是中轴线的本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是中轴线的传统文化。在北京老城中轴线上不仅有高大的建筑,还有龙须沟、金水河、玉河,更有景山、皇家御花园。园林建设可以说是老城中轴线上建设一大特色。粗略统计,在老城中轴线核心区域———紫禁城内就有皇家园林多处,例如御花园、建福宫花园、慈宁宫花园、宁寿宫花园( 俗称“乾隆花园”) 等; 与老城中轴线左、右呼应的坛庙园林还有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从老城布局来看,在古年间紫禁城居中,西有西苑( 北海与中南海) ,东有东苑,南有太庙和社稷坛,北有景山,可以说老城中轴线是绿色生态的高地。由此,北京是规划精致的花园般城市,是世界罕见的美丽家园。
北延长线更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在北延长线上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规划建设时就采取中国传统的造园方法“挖湖堆山”,具体做法是挖“奥海”和“龙形水系”,用其土方堆“仰山”。整个森林公园人文地理环境是“前有照、后有靠、左右环山绕”。“照”就是有水,有奥海和龙形水系; 靠就是有山,即仰山; 左右环山绕就是在仰山东、西两侧有坡地,同时在山水之间广植花草树木,尤其在仰山顶上,不仅安放了大自然造化的泰山石,还栽种了29棵泰山松,既表明第29届北京夏季奥运会召开,又传承了人们对天地、五岳的敬重,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国家奥林匹克公园大门为民族和谐阙,红色部分采用中国传统的剪纸图案,为百鸟百兽和谐图。在其后是中华农历坛,然后是环绕鸟巢、科技馆的龙形水系,与北京老城“六海”水域遥相呼应,形成“一条南北轴线相连接,东西两侧各有龙形水系舞动”的生动局面。

南延长线定位是“生态文化发展轴”,生态环境建设不仅是南延长线发展的本底,而且应该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南延长线由北向南,起首是与北延长线相互呼应的城市森林公园。北延长线起首的城市森林公园初步命名为“安德城市森林公园”,即是在北二环路安定门与德胜门之中的城市森林公园,占地1.6万平方米; 南延长线起首的城市森林公园为“燕墩公园”,以名胜古迹“燕墩”为高点,占地1.9万平方米。

南延长线由一连串绿地、湿地、园林、城市森林公园组成。例如燕墩城市森林公园、南海子湿地公园、半壁店森林公园、大兴野生动物园、新机场百万亩林海等。由此可见,南延长线作为生态轴已经形成生态铺底,森林公园、绿地、湿地和林海相互串联的景观。当生态空间有了,就需要进一步提升生态景观的文化与特色。例如,“燕墩公园”定位是城市森林公园,公园需要休闲与宁静,如何在喧嚣的交通枢纽地带闹中取静,可以借鉴北海公园的濠濮间。濠濮间是北海公园中的园中园,造园特色是紧邻东岸人流通道,却能设计出闹中取静的环境特点,特别值得城市园林设计借鉴。燕墩公园位置在北京城正南,内有古迹“燕墩”,应充分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可以结合北京城五行和方位文化特点进行设计。

在南延长线上最有特色的是南海子湿地公园,内有麋鹿苑,原来是皇家苑囿,特别是麋鹿饱经沧桑,几乎接近绝迹,新中国又有回归与新生。要把麋鹿的故事讲好,要把“南囿秋风”生态文化特色做足,要把湿地建设成为具有引领示范和最有北京特色的湿地公园。
南延长线上的半壁店森林公园与北延长线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是遥相呼应的,北为天、为靠山; 南为地、为按山,应成为各有特色的自然园林,突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中国园林特点,更突出人与自然之和谐。

南延长线生态建设还有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三环、四环、五环、六环与延长线交汇。特别是南五环路横穿南海子湿地公园,如何处理好现代化道路、立交桥与生态绿色园林的关系,特别是南延长线与环路相交需要精心设计。值得借鉴的天坛内通向祈谷坛的神路与宰牲通道相交的处理,设计者采取的办法第一是神路要通,不堵不断,这是中轴南、北延长线要保持的特点。天坛内的这条神路一直通向祈年殿,采取的办法就是让宰牲通道从神路下面经过,成为北京第一座立交桥,既是立交桥,又是文化景观。更值得借鉴的是北京第一座生态廊道桥———天辰桥。天辰桥位于北延长线与北五环道路相交处,连接着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园与北园。这座桥体是水泥立交桥,与五环快速路相交,但是桥面上有绿色树木、花草和通道,不仅便于人和保护动物穿行,还充分运用无土栽培、滴灌技术,使桥上长满了绿色乔木和花草,成为连接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园与北园的生态廊道,使北延长线不断线,是生态与科技融合的一种创新。由此提示我们,南延长线生态轴建设要突出“通”的意识,关注“生态+科技”“生态 +文化”“生态 +旅游”等多种创新思维。

南延长线生态发展还要紧密结合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规划建设,因为南延长线大部分地域是永定河浅水溢出带。什么是“潜水溢出带”,这是地理学的术语,简单说就是南延长线大部分区域是永定河地下水溢出的地方,在古年间这一区域河流密布、泉水众多,有多处湿地、湖泊。尤其在丰台、大兴永定河流域,沙土地多,可以种花生、瓜果、蔬菜。目前,永定河治理正在增加水源、全线贯通,今年已经引黄河之水补给,在全线通水后,南延长线的地下水位会有所上升,对南延长线河湖水系治理、瓜果飘香带( 丰台的花乡、大兴的庞各庄西瓜、梨园贡梨、桑葚生长区等) 绿色植物生长、美丽家园建设都会起到促进作用,要抓住这样的发展机遇。

(三) 南延长线文化传承与特点

作为大国首都,北京城市发展建设一个特点就是左右对称,突出中心,合力发展。南延长线发展已经形成“一轴、两廊、两带、多点”的态势。一轴,就是北京城市中轴线,特别是从永定门———大红门———南苑( 南海子) ———魏善庄———新机场的南延长线; 两廊,即中轴南延长线左侧(东南方位) 的京津发展走廊和右侧(西南方位) 京雄发展走廊; 两带,中轴南延长线左侧以亦庄为核心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的科技成果转化带和右侧西山永定河文化发展带; 多点,有大红门、黄村、魏善庄、亦庄、丽泽金融商务区等。其中,在南延长线左、右的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丽泽金融商务区又被称为南部发展的“金角银边”,这种左右对称、相互呼应、助力中心的发展态势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认为这是城市中轴文化的一种传承; 而新国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及周边的凌空经济区更有引领示范作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是一种创新。

南延长线上的文化景观要进行梳理。从北向南,出了永定门,有南顶、燕墩、大红门、南海子(内有多处行宫、古寺院、碑刻、遗迹等) ,还有魏善庄、礼贤镇等古村落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分类梳理,然后提出保护、利用和文化传承思路。例如,出永定门看到第一个历史文化景观是“燕墩”。燕墩是记述北京为幽燕之地的徽记,更有乾隆年间御制的《皇都篇》和《帝都篇》,字迹为乾隆手迹。燕墩是一座砖台,下广上狭,平面为正方形,台上为御制碑刻。老北京有五行、五镇、五方位之说,燕墩在北京老城正南,在五行中属火,故谐音有“烟墩”之称,可挖掘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

南延长线还是北京面向现代化和拥抱未来的发展轴。新的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建设更是重点,为人们所关注和热议。为此,有专家建议:
一是朱雀台。南朱雀是北京作为都城的特点之一,也是中华文化传统。中国古代宫城按照天之四方规划建设。由此,北京故宫讲究“南朱雀、北玄武,左青龙、右白虎”。故宫南门名“午门”,乃朱雀象征,为朱雀门,北门原为“玄武门”,因与清朝皇帝名讳改为“神武门”。新国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为凤凰造型,有朱雀象征,理应在机场后面(北面) 修一座朱雀台。朱雀台为北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象征,建筑造型和使用面积可根据需要大胆设计。有人建议朱雀台应成为中国城市中轴线、特别是北京城市中轴线文化展示和体验馆。
二是现代艺术馆。南延长线应该体现北京城市的开放和包容,应该加大与世界现代艺术的沟通,现代艺术馆应该是世界现代艺术交流、学术研讨、文化体验的公共活动空间,这样的文化建筑应该放在中轴南延长线上,建筑样式要大气、庄重、包容。

三是数字北京馆。数字化建设日新月异,尤其首都北京作为科技研发、创新的城市,在数字化展示方面( 5G、VR 技术、数字媒体等) 应有一个集中的场所,以便在数字研发、学术交流、科技创新、成果展示、百姓互动方面搭建一个沟通世界的领先平台。

四是北京会客厅。南延长线南端是新国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这不仅是首都北京的航空港,也是中国最大的空中交通枢纽,走出新机场北行进入北京城区,应近距离有多个不同用途的会客厅。可以充分利用南延长线绿色生态空间和环境,营造国家外事、民族交往、宗教交流、省市驻京、百姓休闲的北京会客厅。

五是泛博物馆中心( 博物馆文化山) 。在南延长线上,丰台、大兴、朝阳三个区,包括天津、河北临近区县,有众多形式各异、体制不同的博物馆。应该在泛博物馆集中的魏善庄打造博物馆展示活动中心,北京一年一度的博物馆活动日也可以在这里举办持续数日的活动。博物馆中心还可以打造立足北京、面向全国、连接世界的博物馆文化基地。

上述新建筑在设计上应该是大气的,堂堂正正的,有中国文化气派的新建筑。新建筑可以是中西文化结合的,展现北京城市开放和包容的特点,但不能是歪七扭八的怪异建筑和盲目追求高度的新建筑。新建筑要真正体现北京城市发展与创新,新建筑要注意吸收中国和北京文化元素,要多给年轻人机会,充分发挥北京设计之都的优势,组织“南延长线新建筑中青年设计大赛”,把发展创新机遇留给中轴南延长线,把未来留给青年人。

[参考文献]
[1]梁思成: 《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新观察》1951年4月版。
[2]王皓: 《蔡奇在东城区西城区调研时强调以中轴线保护申遗推动文化中心建设》,《北京日报》2017年3月24日。
[3]高枝: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调研视察中轴线文物保护情况》,《北京日报》2019年5月21日。
[4]北京日报社: 《要在保护古都风貌上有新认知》,《北京日报》2014年3月10日。
[5]靳宝: 《北京中轴线文化的生命之根——中国古代城市布局的文化品格》,《北京方志》2018年第1期,内部资料。
[6]任犀然主编: 《彩图全解周易》,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版,第31页。
[7]侯仁之: 《试论北京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三个里程碑》,侯仁之: 《北京城的生命印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年版,第 259—261 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38 , Processed in 1.101737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