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政治中心南移,人口减多增少,家有空房而生活又日窘,只好出租弥补开销。你有房出租,我也有房出租,纷纷贴出招帖。“吉房招租”这样的红纸帖儿贴满了北平(即今北京)城大街小巷。 在当年,由于出租户多,承租人少,家家急于租出去,招帖每家多至十几张,自然形成满街满巷电线杆上、墙壁上到处都是。我们今天街上偶尔也可以见到有关房屋招帖的事儿,但那是征求换房买房的,两者性质截然不同。 1928年,北洋政府垮台,国民党政府建都南京,北洋政府的军阀残余、官僚政客纷纷南下另投新主。大官僚带动一群小官吏随之南移。他们有的全家搬走,有的留一部分家人住守。全部空下来的房子,租给人家住着,既可免日久荒圮,又可收入租金,真是一举两得。部分家人留住的房屋,把空下来的房子出租也是一种经济上的打算。他们在招帖不在急求而在索价较高,行文口气比较平稳。那招帖大概是:“吉房招租:空房十余间,独门独院,青砖灰瓦,灯水俱全。欲租者请到某某街(或胡同)某号。无家眷不租,门房领看。”这种房屋租价平均每间在二元半,北房可高至三元。承租这类房屋的,一为外省下台军阀官僚,一为乡村地主或城市富商,他们以北平为吃喝玩乐场所,卜居作寓公。这类房主并不等钱用,什么时候租出去都不在乎,讲价钱的余地不大。 政治中心南移以后,本来已是纯消费城市的北平就更加冷落了。首先是有钱的军政人员走了一大半,其次是富贵豪商也随政治波动而逐利南迁,以致百业凋零,市面萧条。那时物价低廉,银根紧缺,中等人家已感手头支绌,小康之户,更是感到现金来之不易。有一种专门靠房租吃饭的,北京人称之为“吃瓦片的”,他们祖上做官,刮来民财甚丰,鉴于“一辈做官,后代打砖”的警语,盖了几所房子,以备子孙没落后的一点生活来源。他们的房屋空闲一天就少一天收入,做出招租招帖,极尽广告宣传之能事。 他们先介绍北房多少间,东西厢房情况如何,特别强调灰砖青瓦,建筑坚固,上有天花,下有地板,灯水俱全,购物方便等等而外,还加上什么临近几路电车站,交通方便,还有电话可以借用。这类招帖一看可知其情急。租金可以商量来商量去,质量不错的房子,平均每间二元左右即可。 北平城里的空房多,也并非无人承租。除了上述一些富豪来作寓公而外,仍然不乏求职的失业者。北平还有地方政府以及派驻的军政机关,失业者看作啖饭目标,纷纷前来北平谋差事,租下房子,一住半年几个月也不定,一年两载也不定。别看北平萧条冷落,依然住着不少待业者。居民中也有几种择居者。有的因没落由大房迁小房,有的想改变环境迁居条件较好的房子,有的因邻居不和,有的穷极迷信风水,这些人能不到处找房子吗?总之,尽管北平不景气,有人把房子出租,也还有人到处找房子,别看满街满胡同招租帖子,有出租的当然有承租的,事物总能维持平衡。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2:32 , Processed in 1.083686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