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中轴线申遗的文化意义

2024-8-5 17:14|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朱振山|来自: 北京纪事

摘要: 文化需求与历史必然所谓北京中轴线,是指自元大都、明清以来,北京城市建设东西对称布局的对称轴。在这条轴线上,明清以来南起永定门,经内城的正阳门、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进而穿越太和殿、中和殿 ...

文化需求与历史必然

所谓北京中轴线,是指自元大都、明清以来,北京城市建设东西对称布局的对称轴。在这条轴线上,明清以来南起永定门,经内城的正阳门、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进而穿越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神武门直抵钟鼓楼,直线距离7.8公里的地标性建筑物。

这些建筑物无论从结构名称上、建筑风格上,尽皆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思想丰富多彩,而体现在北京中轴线建筑上的文化思想,则可以归纳成刚健有为、平和中道、崇德利用与天人合一。这些,从建筑名称上就有诸多体现。

永定门,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城楼为两层,面阔五间(24米),进深二间(10.5米),名称寓意为“永远安定”——这是平和中道的最终目的。正阳门,原称“丽正门”,至今已历经580多个春秋冬夏,“正”有“公正、正明公道”之意,“阳”有“明亮、和暖”之气,这是刚健有为的吉祥寓意。其称谓来自《周易·离卦》:“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取“圣主当阳,日至中天,万国瞻仰”之意。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初名为“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活脱脱一派天人合一的巍然气象。再看太和殿、中和殿与保和殿,明朝皇宫刚刚落成时,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并不叫这个名字,而叫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不料,第二年就被一把大火给烧了,烧了以后就重建,到万历年间又被大火烧毁,几经焚毁之后,到了顺治二年又重修,重修以后才改称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太和殿的“太和”二字就是太平,中和之意,寓意坚守中道,凡事不偏不倚。《中庸》有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诚然,文化思想,不能只是体现在中轴线建筑之上。优秀文化只有沉淀为集体人格之后,才有可能凝聚成一个民族的魂魄。

这些,都是北京中轴线建筑申请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从而使中华文化在更大范围内落地生根、发扬光大的历史需求。

时代呼唤与文化解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给予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传统文化发表重要讲话,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地位、价值以及如何继承发扬进行了深刻论述,并提出对中华优秀文化“四个讲清楚”的具体要求。

“四个讲清楚”即是,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的不尽相同,因此,其发展道路一定要符合自己的文化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里面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而这些,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滋养;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突出优势,而这些优势才是我们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热土,代表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的要求。

这不仅是北京中轴线建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理论基础,也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时代要求。2022年8月7日,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话会”上,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有关部门领导介绍,已经确定推荐“北京中轴线”,作为我国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这就为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打开了一条历史通道。

文明与文化

把北京中轴线建筑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是由于中轴线建筑中蕴藏着丰厚的中华文化元素,也是人类文明不断前行的历史必然。众所周知,北京中轴线申遗具有许多现实层面的利好,诸如有利于提升中轴线建筑文化内涵的国际知名度,引起国际关注从而助推旅游业发展;增强对中轴线建筑的保护意识、获得政府支持力度;拓宽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等。

如果我们把眼光仅仅囿于现实层面,还远不能对中轴线申遗意义有一个全面把握。人类文化,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动态系统。如果我们用全人类视角去观照,有一类文化研究者将文化理解为既定事实或各种社会形态的总和,换一句话说,这类文化研究者把文化理解为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有一类文化研究者却把文化理解为生命或生活的样态,即活的东西——在这一类文化研究者看来,文化的形态化、制度化、模式化都在意味着文化的死亡。也就是说,一种文化,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一旦被固定在一个雕塑中、融入在一个建筑中,而不去与日新月异的人类生活水乳交融,不在人类认知的不断前行中去丰富自身,焕发活力,那么,这样的文化细胞就不会生长,不会与时俱进。

图片
由此,有人认为:文化是活着的文明,文明是死了的文化。

如果要使任何一种文化保持生命活力,包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就必须让这个文化与人类文明同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北京中轴线建筑的申遗之举,也正是激活中华优秀文化活力的壮举。

无论是哪一种文化,只有充分发挥生命个体的全部潜能,才会提升一个民族群体的文明程度。这些,都是北京中轴线申遗之后,固态文化转换成动态文明的丰硕成果。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0-18 13:20 , Processed in 1.109465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