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中轴线的文化空间格局及其重构

2024-8-7 10:39|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张宝秀 张妙弟 李欣雅|来自: 北京学基地

摘要: 【摘 要】北京中轴线是一条从南到北直穿北京旧城、全长7.8 千米、分布有多处大小节点的线性文化遗产。明清时期,体现皇权至上核心价值的北京中轴线,包括南、中、北三段,空间结构上可以分为16个单元,形成了四类主 ...
【摘 要】北京中轴线是一条从南到北直穿北京旧城、全长7.8 千米、分布有多处大小节点的线性文化遗产。明清时期,体现皇权至上核心价值的北京中轴线,包括南、中、北三段,空间结构上可以分为16个单元,形成了四类主要文化空间:皇权政治空间、安全防御空间、祭祀礼仪空间和商业民俗空间。现今北京中轴线的空间格局可以分为15个单元,包括四类主要文化空间:政治文化广场、博物馆文化宫、城市人民公园、商业休闲空间,充分体现了由为封建帝王服务向为人民服务的彻底转变。北京中轴线的空间结构、标志节点、使用功能和文化内涵不断发生变化,是其文化空间不断重构的过程。

【关键词】中轴线;文化空间;重构;文化遗产;中国建筑

北京中轴线,即北京旧城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北,它是北京城的脊梁,决定了北京城市的整体空间格局。正如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所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申,一贯到底的规模。……有这样气魄的建筑总布局,以这样规模来处理空间,世界上就没有第二个!”

一、明清北京中轴线的空间结构

北京中轴线,起自于封建时代最集中象征皇权的金銮宝殿———紫禁城内三大殿,首先形成紫禁城内长约1公里的中轴线,然后向北延伸到钟鼓楼,向南延伸至永定门,形成贯通北京全城的中轴线,全长7.8千米。从发生学和空间结构角度考量,明清北京城中轴线可以划分为三个段落,即作为发生地所在的中段,以及由此向北、向南延伸形成的北段和南段。北京中轴线就像是一曲气势磅礴、波澜起伏的乐章,有序曲,有高潮,还有尾声。南段是乐章的“序曲”,由永定门、天桥、天坛、先农坛、正阳门大街为主构成; 中段是乐章的“高潮”,包括正阳门、棋盘街、宫廷广场、天安门与端门、太庙、社稷坛、紫禁城、景山、地安门,毫无疑义,紫禁城是其中的最高潮; 北段是乐章的“尾声”,以地安门外大街及钟鼓楼为主要内容。

北京中轴线是一条从南到北分布有多处大小节点的线性文化遗产。在明清时期,其空间结构可以划分为 16 个单元,如图 1 所示,这些空间单元有不同的南北长度、东西宽度和上下高度,连续不断却又相对独立,形成独具建筑韵律和空间形态特色的北京中轴线。

(一) 中轴线南段

1.永定门单元: 即位于明清北京旧城外城南垣正中的永定门,是北京城中轴线最南端的标志性建筑,取名寓意“永远安定”。包括城楼、箭楼、瓮城,是外城七门中最大的一座城门,城楼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楼连台通高 26 米。

2.天桥单元: 天桥位于正阳门与永定门之间,是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之一,原是明清两朝皇帝去天坛祭天必经的一座御道上的桥梁,故称为“天桥”。

图1  明清北京中轴线的空间构成(张妙弟编,张培力绘)
3.天坛单元: 地处明清北京外城东南部,与中轴线西侧的先农坛相对应,环以内外两重坛墙,是一处规制严谨、规模宏大、格局完美的古代祭天建筑群。

4.先农坛单元: 位于永定门内大街西侧,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先农及亲耕的地方,由内外两重坛墙环绕,与天坛东西对峙,是北京中轴线南端具有重要地位的礼制建筑。

5.正阳门大街单元: 是北京中轴线南段的重要连接线部分,北起正阳门南侧五牌楼,南至天桥所在地,是明清皇帝出内城赴天坛、先农坛祭祀的必经御路。正阳门大街自明清时期开始便是典型的北京民俗市井商业区域,老字号店铺云集于此,业态丰富。

(二)中轴线中段

1.正阳门单元: 正阳门是北京内城南垣的正门,名称源于都城的南大门,是北京中轴线上的一组坐标性建筑,是北京城门中最高大的一座,城楼面阔七间,进深三间,通高45.57 米。明清时期,每年惊蛰和冬至,皇帝都是经正阳门和正阳门大街分别前去先农坛祭祀神农和去天坛祭天。

2.棋盘街单元: 棋盘街是明清时期北京内城正阳门与大明门( 清大清门) 之间一个百步见方的广场,被称为“天街”,形成于明北京城建成的永乐十八年(1420年) ,南连正阳门,北接大明门( 清大清门) ,东、西分别通往东江米巷西口和西江米巷东口。棋盘街是南部连接内城东西交通和京师居民、官员出入内城的主要通道。

3.宫廷广场单元: 是明永乐时期建成的“T”字形宫廷广场,南起大明门( 清大清门) ,北至承天门( 清天安门) ,不包括承天门( 清天安门) 在内,广场四周有宫墙围合,形成清晰的边界,南北纵轴上为宽阔的御道,东西两旁有相互对应的朝房“千步廊”,北部东西延伸两端建有“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本单元是明清皇城向南凸出的部分,其南端的大明门( 清大清门) 是皇城南向的第一门,以国号命名,有“国门”的象征意义。

4.天安门、端门单元: 北以午门前筒子河南岸为界与紫禁城单元相邻,南以天安门( 明承天门) 为界与宫廷广场单元相邻,东、西分别以太庙西墙、社稷坛东墙为界与太庙单元、社稷坛单元相邻。天安门( 明承天门) 是明清皇城南面的正门,通高33.7米。天安门前有外金水河流过,是对天上银河的模仿。端门是明清宫城南门午门和皇城南门天安门之间的一道大门,其形制与天安门相同,通高34.7米,名称来源于传说中天宫南向的大门。

5.太庙单元: 太庙是明清两代皇室的祖庙,位于明清皇城之内,在宫城紫禁城的左前方、天安门东侧,坐北朝南,是遵从《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之制布设的。平面结构为南北略长的长方形,总面积约 14 万平方米,共有三重垣墙。

6.社稷坛单元: 社稷坛始为明清两朝皇帝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举行祭祀太社、太稷仪式,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场所,位于明清皇城之内,天安门西侧,与太庙东西对应,二者同是体现北京中轴线“两翼对称”特色不可或缺的建筑群。社稷坛整体布局略呈长方形,占地面积16万多平方米,有内外两重垣墙。

7.紫禁城单元: 紫禁城为明清两朝的皇宫,是宫城、皇城、内城、外城“四城相套”的明清北京的核心。定名“紫禁城”,是体现“象天设都”,取“紫微正中”之意,以天上的紫微星比喻帝王皇宫。紫禁城既是北京中轴线的发端之地,也是其重心所在,是明清时期皇权至高至尊至重至威的集中表现。紫禁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占地面积 72 万多平方米,周围环以约3.5千米长、10米高的城墙,墙外环以 52 米宽、6米深的护城河。紫禁城四面各设城门,南为午门,北为玄武门( 清神武门) ,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四门各有城楼高耸威严,平面呈“凹”字形、通高37.95米的正门午门尤为壮观。紫禁城内部总体空间格局是前朝后宫,以三大殿太和殿( 明曾称奉天殿、皇极殿) 、中和殿(明曾称华盖殿、中极殿) 、保和殿( 明曾称谨身殿、建极殿) 为中心的前朝位于紫禁城南半部,以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的内廷位于紫禁城北半部。太和殿又叫金銮殿,通高35.05 米,面积2377平方米,是紫禁城中最大的殿宇,也是中国现存规制最高的古代宫殿建筑。

8.景山单元: 景山地处明清北京内城的中心位置,主峰海拔94.28 米,是北京城的最高点,南拥金碧辉煌的紫禁城,北望巍峨耸立的钟鼓楼,是元、明、清三代的皇家御苑( 元称青山,明称万岁山) ,原为帝后娱乐游赏为主的场所,明清两朝转变为皇室祭祀供奉祖先、帝后停灵为主的场所。景山的平面布局呈规则矩形,南北长东西短,四周环绕着双重宫墙,南部为山,山脊东西向延伸,北部为寿皇殿等殿堂建筑群。寿皇殿原在北京中轴线以东景山东北部,清乾隆十四年( 1749) 移建于中轴线上,并提高了规制。

9.地安门单元: 南起景山后街,北至地安门。地安门(明北安门) 位于皇城北垣正中,是皇城北门,与皇城南门天安门南北对应,寓意天地平安,风调雨顺。地安门面阔七间,进深三间,通高11.8米。明清时期,在地安门内东宫墙以东和西宫墙以西区域设有许多为皇家服务的衙署。

(三) 中轴线北段

1.地安门外大街单元: 南起地安门,北至鼓楼,是与“前朝”相呼应的“后市”重要组成部分。这里自元代起即为著名的商业街,明清时期依然店铺林立,各类商品琳琅满目,是全城最繁荣的商业中心之一。位于地安门外大街上的万宁桥,跨在什刹海入玉河口处,始建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 ,是元代大都城内通惠河上游的重要通水孔道。

2.钟鼓楼单元: 钟楼、鼓楼是北京中轴线北端结尾处的两大标志性建筑,是明、清两代都城的报时中心,更是封建帝王控制都城秩序、一统江山、皇权永固的象征。钟、鼓两楼南北纵置,相距百米,鼓楼在南,通高46.7米,东西长约56米,南北宽约33米,钟楼在北,通高 47.9米,基座为边长35.68米的正方形。

以上 16 个空间单元,构成北京中轴线的本体。由于中轴线上主要建筑功能的不同,存在规制、体量、形态的差异,所以 16 个空间单元有主要建筑群单元,也有过渡单元。北京中轴线,在整体空间结构上具有南北接续、意蕴连贯的完整性和中轴突出、两翼对称的严谨性特点,平面空间具有宽窄相宜、收放有度的韵律感,立体空间具有高低起伏、轻重有序的节奏感。

此外,中轴线两侧还有多处不可或缺的附属空间部分。如,紫禁城北有明清两代的皇家道观大高玄殿,东有东苑( 包括皇家档案馆皇史宬和普度寺) ,西有西苑( 包括北海、团城和中南海) ,它们虽不在紫禁城和中轴线本体之内,但在功能上是紫禁城的延伸与补充,是中轴线的外围附属部分。又如,万宁桥以西水面宽阔、风景秀丽的什刹海,亦是中轴线的外围附属部分,元代曾紧傍这片湖泊( 元积水潭) 的东岸确定了大都城规划设计的南北中轴线,并为明清北京城所沿用。

二、明清北京中轴线的文化空间类型

北京中轴线,是明清北京城的空间之轴、政治之轴和文化之轴。明清时期,中轴线上的各个空间单元及其建筑,虽然具体功能各有不同,但其核心价值均是在体现皇权至上思想,无一不在显示皇家至高无上的尊严与权威,无一不是君权神授的宣示。中轴线上各建筑群的建成顺序、功能布局,主要反映着皇家文化的内涵,局部辅以民俗商业文化,形成了四类主要文化空间: 皇权政治空间、安全防御空间、祭祀礼仪空间和民俗商业空间。

(一)皇权政治空间

北京中轴线上的皇权政治空间,包括中段的棋盘街单元、宫廷广场单元、天安门与端门单元、紫禁城单元、景山单元和北段的钟鼓楼单元。明清时期,棋盘街单元、宫廷广场单元、天安门与端门单元、紫禁城单元四个单元充分体现了“前朝”规制。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全都坐北朝南,充分体现封建王朝“面南而王”的传统观念。棋盘街和宫廷广场作为御道所经、中央衙署所在地而存在;天安门是明清皇帝举行“金凤颁诏”仪式之地; 端门用于收储皇宫仪仗用品;紫禁城则是皇家理政和居住生活之地,紫禁城三大殿是举行国家大典的场所,是统治者发号施令、决策统治的地方,成为国家政治的象征; 作为皇家御苑、停灵祭祀的景山,是拱卫紫禁城的“靠山”,被称为“万岁山”;钟鼓楼通过击鼓鸣钟控制城市秩序,以时出治,声与政通。中轴线每个单元之间的政治功能都紧密联系,满足了明清帝王的统治需要,共同构成明清时期北京中轴线的皇权政治空间。

(二)安全防御空间

北京中轴线上的安全防御空间,主要由永定门单元、正阳门单元和地安门单元构成。正阳门随北京内城的营建而建成,永定门因增筑北京外城而建,旨在提升都城军事防御功能,保护北京内外城的安全,达到护卫宫城、皇城和北京城的目的,安全防御是其主体功能。而地安门内则是皇家禁地,作为明清紫禁城的“后门”、护卫皇家的最后一道门,其防御功能亦极为重要,地安门外设有红铺官兵驻守巡防。

(三)祭祀礼仪空间

北京中轴线上的祭祀礼仪空间,主要包括天坛、先农坛、太庙和社稷坛等。天坛与先农坛是明清两代国家祭祀场所,皇帝通过国家祭祀活动,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树立至高无上的帝王权威,维护国家秩序,敦行伦理教化。太庙单元和社稷坛单元遵从“左祖右社”之制而设,明清两代皇帝在太庙祭祀祖先,在社稷坛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

(四)民俗商业空间

北京中轴线上的民俗商业空间,主要包括天桥单元、正阳门大街单元与地安门外大街单元。正阳门大街、天桥是明清时期皇帝出内城赴天坛、先农坛祭祀的御道。明朝定都北京后,汇聚传统老字号、会馆、集市形成正阳门大街民俗商业区,清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形成汇集民间艺术的天桥市场,形成了中轴线上代表着北京市井特色的民俗文化空间和传统商业空间。而地安门外大街作为呼应都城“前朝”的“后市”,其市场商业气息自元代起便十分浓厚,明清时期依然是北京城北部重要的商业民俗空间。

三、现今北京中轴线的空间格局

历经民国,发展至今,特别是以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为界线,北京中轴线发生了诸多变化,其空间形态局部有所变化,但变化相对较小,多数空间单元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得以保存,总体空间格局得以维持,但是中轴线及其各空间单元的文化内涵和使用功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今北京中轴线的空间格局可以分为 15 个单元,如图2所示。有些空间单元边界依然明确,但有些单元现今的边界已经不够清晰,如正阳门大街、地安门外大街等,这类单元的宽度定在包含临街一排房以及与大街对接的胡同口。

1.永定门单元: 现为复建后的永定门城楼。为方便交通与整治护城河河道,原永定门瓮城和城楼、箭楼相继于1950年和1957年被拆除。2004年,永定门城楼在原址复建,复建的永定门城楼城台东西长31.4米,南北宽16.96米,高8米,城楼通高26.04米,两侧各修复城墙16米。

2.天桥单元: 现为紧邻天坛单元与先农坛单元、位于两个单元之间的天桥大街区域。天桥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经历多次改建,最终在1934年拓宽正阳门和永定门之间的马路时被拆除,从此天桥进入了“有名无桥”的时代。2013年,随着中轴线南段西侧天桥演艺区建设工程的推进,在原天桥位置南 40 多米处,中轴线的绿化带正中,复建了一座历史文化景观桥,新景观桥长 14.4 米,最宽处8米,桥东西两侧竖立着两座仿制石碑,碑文分别为《正阳桥疏渠记》和乾隆御制《帝都篇》《皇都篇》。

3.天坛单元: 现为天坛公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美的古代祭天建筑群。随着封建帝制被推翻,天坛失去了国家祭祀礼仪空间的地位,1918年被辟为公园,其性质和功能已经发生巨大转变。

4.先农坛单元: 现为先农坛公园,中国古建筑博物馆所在地,与天坛单元东西对峙。如今西城区已将先农坛公园复建提上日程。

5.正阳门大街单元: 正阳门大街,俗称前门大街,北起五牌楼,南至原天桥所在地。正阳门大街至今仍是北京民俗市井商业区域,在 2008年修缮整治工作完成后,五牌楼、有轨电车重现于前门大街。

6.正阳门单元: 正阳门,俗称前门,现存城楼和箭楼。1915 年,为改善正阳门前交通拥堵状况,实施了正阳门改造工程,拆除了东、西、南三面瓮城城墙。1949 年以后,为了方便交通,拆除了正阳门剩余城 墙 等,基本形成今天的格局。正阳门现存建筑为1903年至1906年重修城楼与箭楼后的样式。

7.天安门广场单元: 由明清时期的棋盘街、宫廷广场与天安门共同组成,南连 正 阳 门,北 至 天 安 门。辛 亥 革 命后,天安门广场的封闭状态被打破,贯通了东西两城之间的交通,千步廊等被废除,棋盘街改变了棋盘形状。1949 年以后,面对新时代的要求,棋盘街彻底融入天安门广场,而原宫廷广场则经历了一系列改造工程,拆除了中华门( 明大明门,清大清门) 、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和广场的红墙,拆除了原“文东武西”衙署,新建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 今国家博物馆) 、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等大型公共建筑,成为了一处规模宏大、政治意义突出的人民广场。

8.端门单元: 北以午门前筒子河南岸为界与紫禁城单元相邻,南以天安门为界与天安门广场单元相邻,不包括天安门广场,东、西分别以太庙西墙、社稷坛东墙为界。

9.太庙( 劳动人民文化宫) 单元: 位于天安门东侧。太庙于 1950 年改作劳动人民文化宫。

10.社稷坛( 中山公园) 单元: 位于天安门西侧。社稷坛于 1914 年改作中央公园。1926 年孙中山在北京逝世,曾在坛北的拜殿停灵,1928 年拜殿改名“中山堂”,公园改名“中山公园”,并增建了一些风景园林建筑。

11.故宫单元: 现为故宫博物院。故宫原为明清两朝的皇宫紫禁城。辛亥革命爆发后,1912 年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位皇帝溥仪退位,后于 1924 年11 月 5 日被逐出紫禁城,作为北京中轴线基点和出发点的明清紫禁城,其原有性质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改称故宫。紫禁城的前朝和内廷先后收归国有,并先后于 1914 年和 1925 年成立了古物陈列所和故宫博物院。1948 年,上述所、院合并为故宫博物院。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古建筑群,是一座世界级博物馆。

图2  现今北京中轴线的空间格局(张妙弟编,张培力绘)
12.景山单元: 现为景山公园。南起景山前街接续故宫单元,北至景山后街衔接地安门单元。景山是北京城内登高远眺、观览全城景致的最佳处。1928 年,景山被辟为公园,正式对社会开放。1949年以后,对景山园内建筑多次进行修缮,安装了自来水、下 水 道、供 电 设 施 等,铺装了山道和园路,1955 年重新开放。

13.地安门单元: 南起景山后街,北连地安门外大街。为方便交通,1913 年和 1923 年,地安门东西两侧皇城城墙分别被拆除; 1954 年又将地安门拆除。地安门通向景山道路两侧的南北向红色宫墙如今仍在。2011 年开始在原地安门内左右两侧,原址复建两座二层古建筑,各为 300 平方米左右,曾为清朝内务府满、蒙、汉三旗公署,北京市文物局称此为复建“燕翅楼”工程,已于 2014 年 12 月竣工。

14.地安门外大街单元: 南起地安门,北至鼓楼。明清时期,地安门内为皇家禁地,而地安门外商贸活跃,市场繁荣。直至今天,这一带仍是商场店铺鳞次栉比。

15.钟鼓楼单元: 即钟楼、鼓楼,位于地安门外大街北端。1924 年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离开紫禁城后,钟鼓楼失去了原有的报时功能,民国时期曾作为民众教育场所,现为钟鼓楼文物保管所所在地。鼓楼和钟楼先后于 1987 年和 1989 年对外开放,接待游客参观。

四、现今北京中轴线的文化空间类型

北京中轴线,历经元、明、清、民国,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经过多个历史时代的规划、建设、改造,见证了北京几百年的城市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后,顺应时代从封建王朝到人民当家作主社会的变迁,北京中轴线由为帝王及其统治服务向着人民当家作主、为人民服务方向转变,形成了与明清时期中轴线相互联系但又有着本质区别的文化空间类型,政治文化广场、博物馆文化宫、城市人民公园、商业休闲空间等公共场所和文化场所成为其主要的存在形式。

(一)政治文化广场

北京中轴线上诸多空间单元的政治功能已经消退,现今仍保有政治功能兼具文化功能的空间单元是天安门广场,包括整个广场、天安门、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等大型公共建筑在内。自辛亥革命之后,天安门广场逐渐转变为民众的政治集会场所。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改造扩建的天安门广场,不仅建筑外貌、空间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被时代赋予了新的政治意义,成为人民的广场,取代了明清紫禁城位居中轴线之核心的地位,成为当今北京中轴线的重心之所在,成为国家政治中心的象征,既为国家典礼服务,为议政、施政服务,也为民众大型集会、文化活动服务,每天都有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升国旗仪式。天安门城楼图案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组成部分,人民英雄纪念碑已经成为全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丰碑,天安门广场东西两侧新建的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乃是新时代的国家历史之展现,人民社稷之所 在,可以说是新形式的“左祖右社”。

(二)博物馆文化宫

如今,正阳门、端门、故宫、先农坛、钟鼓楼、太庙( 劳动人民文化宫) 等单元的功能基本相似,多已作为博物馆或文化宫而存在。故宫博物院是驰名中外的世界级博物馆,太庙作为劳动人民文化宫,正阳门箭楼内以老北京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为主题进行陈列展览,端门城楼大殿设置百位帝王等主题展览,先农坛目前作为中国古建博物馆展示古代建筑和先农坛文化精髓,钟鼓楼则以更鼓、铜钟展陈及击鼓表演等方式向大众宣传、展示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文化。

(三)城市人民公园

新的时代赋予了天坛、社稷坛( 中山公园) 、景山三个单元新的功能和性质,先后作为城市公园类公共空间向大众开放,建设了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绿化环境,成为市民参观、游览、赏花、休憩、开展科学文化活动和锻炼身体的公共场所,充分体现了这些单元以及中轴线整体由为封建帝王服务向为人民服务的彻底转变。

(四)商业休闲空间

如今的正阳门大街、天桥、地安门、地安门外大街与永定门等单元属于商业或休闲空间。天桥、正阳门大街、地安门外大街单元的民俗商业文化空间性质,经历几百年的历史洗礼,仍然延续到了今天。中轴线南段正阳门大街的改造、天桥演艺区和历史文化景观桥的建设,进一步强化了正阳门大街和天桥单元的文化休闲和商业空间功能。地安门单元,经历了多次拆除、改造工程,由明清时期的安全防御空间,先是转变成商业空间,后又向休闲空间转变。

五、北京中轴线文化空间的不断重构

城市空间是城市文化的物质载体,城市空间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作为北京城市空间基准之轴的北京中轴线,和整个北京城一样,一直在不断发展变化着,随着时代在变,随着时代的思想和文化在变,在变化中不断被赋予新的空间意义。

在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北京中轴线的空间结构、标志节点、使用功能和文化内涵不断发生着变化,这是其文化空间不断重构的过程。每一次重构,都体现着时代的价值追求、文化理念和形势要求。文化空间重构,就是对城市或区域文化空间的体系结构进行重新构建,既包括实体空间的重构,也包括思想文化内涵的重构,既有彻底的革命性的整体重构,也有微调整的非革命性的局部重构。

历史上,明朝放弃元大都中轴线上的宫殿、都城南墙及其城门等主要建筑,重建北京城及其中轴线,这是一种比较彻底的实体空间的重构过程,但其思想文化内涵依然是封建的,是为帝王皇权服务的,可见其思想文化是基本延续的。从明清时期,经过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封建王朝统治被推翻,北京中轴线的实体空间发生了局部的有限的变化,没有发生彻底的解构,但是整条中轴线及其各个组成单元的思想文化内涵和功能作用发生了重大转折和重构,可以说是革命性的。

在每个历史时期,北京中轴线的实体空间和功能结构经常发生着局部的重构现象。明清时期,北京中轴线上的正阳门、钟楼、鼓楼、景山寿皇殿等许多重要建筑,都曾因遭受火灾、人为损毁、调整位置、提高规制等各种原因进行过重修重建; 紫禁城为明清两朝的皇宫,永乐十八年( 1420 年) 建成以后,一直不断进行着局部的重建、改建。明清时期,也曾多次在中轴线上局部增建新建筑,如先后在正阳门和永定门城楼之外添建箭楼和瓮城。有的重修重建工程,甚至时隔多年,如明代钟楼在明永乐十八年( 1420 年) 建成后不久,即毁于火,直至清乾隆十年( 1746 年) 才进行重建,两年后竣工,重建时为了防火,整个建筑采用砖石无梁拱券式结构。

新中国成立后,对天安门广场进行改造,新建人民大会堂和国家博物馆,正阳门、端门、故宫、先农坛、钟鼓楼、太庙等单元作为博物馆或文化宫,将天坛、社稷坛( 中山公园) 、景山作为城市人民公园,都是北京城及其中轴线从服务封建帝王转变为服务人民大众所进行的文化空间转变和重构过程。近些年,先后复建曾为方便交通而拆除的永定门城楼、天桥历史文化景观桥、地安门内“燕翅楼”等北京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是新一轮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空间重构现象。

美国城市设计理论家凯文·林奇( Lynch,K. ) ,在其 1960 年出版的《城市意象( The Image of the City) 》一书中,总结说明城市空间结构对居民在头脑中形成的城市意象具有重要影响,其中城市实体环境中的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是城市意象空间载体的五种主要组成要素,这些相互联系、可见可读的空间要素,是人们最容易感知的物质形态,对城市的可意象性起着关键作用。城市局部意象空间的构成,亦同此理,只是不一定各处都五种要素均备,各个局部空间的重点要素实际上会有所不同。为了保持较为完整的城市或其局部空间形象、环境意象和文化脉络,尽力完善、适当恢复重要的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等意象空间要素,进行合理的城市文化空间重构,有利于整体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标志性文化遗产,可使源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生命力的城市历史文脉得以传承。

北京中轴线,是北京城市空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其核心所在,为了保持今日中轴线较为完整的空间形象、环境意象和文化脉络,进行局部改造、合理复建是恰当的。如今在中轴线上并存着历史上的皇家建筑、现当代国家建筑、文化建筑,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交相辉映,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文化空间格局仍在不断进行着一定的局部的重构与发展,这个过程会一直持续下去。



【参考文献】

[1]梁思成:《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梁思成全集( 第五卷)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07 页。

[2]北京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北京学研究基地编:《北京中轴线》,北京出版社 2013 年版。

[3]张宝秀:《对北京历史文化遗产空间重构的思考》,北京学研究基地编:《北京学研究 2013: 文化·产业·空间》,同心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35 页。

[4]王铭珍:《北京钟楼和鼓楼》,《北京档案》2012 年第 12 期。

[5] ( 美) 凯文·林奇著:《城市意象》,方益萍、何晓军译,华夏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5 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4:06 , Processed in 1.070473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