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位于畅春园大宫门内宫殿区西侧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大楼开工建设,从位置看,当地应是畅春园玩芳斋旧址。 《日下旧闻考》载:“春晖堂之西,出如意门,过小桥,为玩芳斋。山后为韵松轩。”玩芳斋旧名闲邪存诚,《康熙起居注》载,康熙五十五年(1716)正月十四日,康熙皇帝在九经三事殿宴请蒙古王公和朝廷大臣后,“是日,上于闲邪存诚问皇太后安”。雍正二年(1724),弘历曾在闲邪存诚殿读书。乾隆四年(1739),此殿被焚毁,重建后更名“玩芳斋”,有乾隆皇帝所书匾额。道光年间拆除(《畅春园地盘形势全图》)。 工地基坑的剖面显示,其下部为1万年前的古清河砂砾石层,上部为黏性土层。在工地距地表6米深的砂砾石层中,出土两株近万年前的古树遗骸。一株位于工地东北角,近东西走向,直径约33厘米,可见长度2.5米。一株位于东壁,埋深相仿。 基坑东北角砂砾石层和砾石层中的古树残骸 在工地东部出土一口辽代条纹砖砌筑的水井,残存井下部的部分井壁,井底深入砂层之中,上部已在施工中挖去,井的开口位置不详。此地位于丹稜沜古湖泊北岸,砂层之上没有当地普遍分布的灰黑色泥炭层或草炭层,有可能是湖北岸地势稍高的地方,辽代有人在此活动并开凿了水井。 工地出土的辽代砖井遗迹 辽代砖井在地层中的位置 工地内出土大量建筑遗址,遗址为三合土夯土,夯土下面钉有木桩。木桩分为两种,一种是直径10厘米左右的粗木桩,应是康熙年间的遗迹。一种是直径4~5厘米的细木桩,当为乾隆年间遗物。玩芳斋主体建筑在乾隆年间重建,可能使用了细木桩。清代从康熙到乾隆,木桩越来越细,可能反应了木桩资源的匮乏,对于木桩不得不降低要求。 从地形上看,遗址西北部较高,接近于现代地面,其余区域在现代地面下约1米处。基坑东北角出土河道遗迹,有岸坡、叠石和粗木桩,旁有建筑遗址,出土有条石和城砖。在西部也出土了河道遗址,河道分布于整个基坑西部,有河岸坡和建筑基础,还有许多直径10厘米左右的木桩。南部出土有三合土建筑基础。比照样式雷图,此处应为玩芳斋遗址,河道遗迹为玩芳斋周围河道。遗憾的是考察时大部分遗址已经被挖掉,只能在坑壁上看到残存的遗址。 玩芳斋遗迹分布图 基坑南部建筑遗迹 观澜榭遗址 观澜榭位于畅春园中部湖泊西北角,今万泉河与清溪书屋路交会处,是畅春园有名的景观。观澜榭建于康熙年间,有康熙皇帝所书匾额。景观中有西河厅和东河厅,有“蔚秀涵清”景观,其后有流文亭,乾隆年间重修。观澜榭匾额“与物皆春”“坐烟槎台”“蔚秀涵清”皆乾隆皇帝书。 观澜榭位置(《畅春园地盘形势全图》) 样式雷图有《观澜榭地盘画样》,图中记载 “观澜榭共殿宇房四十七间,游廊十三间”,蔚秀涵清景观在观澜榭正殿西北,景观的西面有叠石水道。乾隆皇帝观澜榭诗称,乾隆十三年九月五日,“诣畅春园,恭请皇太后圣安,即视事于观澜榭” (《日下旧闻考》) 。其建筑于道光三年(1823)拆除(《总管内务府畅春园现行则例》)。 样式雷观澜榭图 1996年9月,海淀农科所在其单位院内施工中,出土畅春园建筑遗址。遗址位于畅春园后部湖泊的西北角,即今北大承泽园南门南面20米处。对照样式雷图,应为观澜榭西部遗址。观澜榭西部景观为蔚秀涵清,其西面土山下有叠石流水,南面为湖水。此次出土遗迹包括房屋的三合土地基和房屋旁边的水岸叠石等。 遗址位置 房屋遗址的三合土夯土厚55~60厘米,东西长约10米,宽度不详。三合土夯土下面有大量木桩,木桩直径9~10厘米,长约1.5~1.8米,应是康熙时期遗物。 在此房屋遗址东南面约5米处,有一条80厘米宽的卵石小路,呈西北至东南向分布。 距房屋遗址东10米处,有一处3米宽的三合土基础。房屋遗址西面2米处,也有一个3米宽的三合土基础,这两处三合土基础是两侧建筑基础的组成部分。房屋遗址南面有一片叠石,部分叠石下铺设有花岗岩石板。石板长1.2米,宽0.6米,厚0.34米,有可能是叠石间的道路或基础。这些叠石有可能是样式雷图中所画蔚秀涵清旁边的叠石,叠石间有小路。在叠石西南,仍有小型三合土基础出露。遗址区内有康熙时期的青花瓷片。 三合土夯土层 出土的木桩 建筑遗址旁边的叠石 工人们在打碎石板 蔚秀涵清西部遗迹分布草图 (未完待续) 岳升阳:历史地理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北京城市历史地理、环境考古。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1:59 , Processed in 1.099608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