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畅春园遗址出土遗迹(一)畅春园

2024-8-6 10:34|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岳升阳|来自: 勺海堂

摘要: 畅春园选址于明末武清侯李伟清华园旧址,康熙十九年(1680)起开始御园建设,康熙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编纂的《宛平县志》中已有畅春园名称出现,二十六年康熙皇帝入驻畅春园。关于畅春园名称含义,康熙皇帝在《畅春园 ...
畅春园选址于明末武清侯李伟清华园旧址,康熙十九年(1680)起开始御园建设,康熙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编纂的《宛平县志》中已有畅春园名称出现,二十六年康熙皇帝入驻畅春园。

关于畅春园名称含义,康熙皇帝在《畅春园记》中说:“既成而以畅春为名,非必其特宜于春日也。夫三统之迭建,以子为天之春,丑为地之春,寅为人之春,而《易·文言》称乾元统天,则四德皆元,四时皆春也。先王体之以对时育物,使圆顶方趾之众各得其所,跂行喙息之属咸若其生。光天之下,熙熙焉,皥皥焉,八风罔或弗宣,六气罔或弗达,此其所以为畅春者也。”

康熙皇帝强调儒家思想的春意,认为这个春不只是自然的春,更是人文的春;儒家讲三统,各有春,继而延伸至四德、四时,它体现万物的孕育,是生机勃勃的体现,因而为畅春。

畅春园开创清代御园格局,园前宫殿为处理政务之所。康熙皇帝处理政务初多在澹宁居,康熙五十二年(1713)在大宫门与二宫门之间建九经三事殿,用于处理政务。九经来自于儒家经典,三事为正德、利用、厚生,皆为治国修身之道。此后圆明园建有正大光明殿,清漪园、静宜园建有勤政殿,静明园建有廓然大公都源自于此。

畅春园山水环绕,景观分中、东、西三路。有九经三事殿、延爽楼、丁香堤、兰芝堤、桃花堤、瑞景轩、清远斋、澹宁居、渊鉴斋、佩文斋、镜峰、清溪书屋、闲邪存诚、韶松轩、买卖街、无逸斋、蕊珠院、观澜榭、俯镜清流、蒙养斋等诸多景观。

康熙皇帝常在东路的澹宁居处理政务。也曾居住于园林北部的清溪书屋。清人认为畅春园的御园功能为“勤政敕几,邵农观稼”(《日下旧闻考》),即畅春园不但是处理政务的中心,也起着鼓励农业、体察农时的作用。在园内西部,开辟有大片稻田,还有菜田、果园。畅春园建成后,康熙皇帝在北京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畅春园度过的,由此开启了长期郊园理政的先河。

康熙皇帝还在此组织编写《渊鉴类函》《佩文韵府》等书籍,又设蒙养斋,编纂《律历渊源》等书籍,研究西方科学知识,翻译《几何原本》等书籍。雍正帝继位后,避喧听政改在圆明园,乾隆年间规定畅春园为皇太后居所,道光年间皇太后改居绮春园,畅春园逐渐衰落,大部分建筑被拆除他用,1860年又遭英法联军焚烧。至宣统时期,其旧址改建为禁卫军营房和训练操场,仅剩恩佑寺和恩慕寺山门孑然而立。

自从20世纪中叶以来,不断有畅春园遗址出土,但真正经过考古发掘的并不多,目前所知只有2000年对畅春园大宫门遗址的发掘。为弥补考古资料的不足,在此介绍几处畅春园的出土遗迹。(将分多次发布,此次为大宫门遗址区)

为了确定出土遗址的名称和位置,此处主要依据样式雷图,其中最主要的是《畅春园地盘形势全图》,该图标注:“道光廿六年三月廿九日对准样”。图上许多建筑景观已经标注“拆除”,未拆除的景观建筑仍绘出其分布和间数,是对畅春园整体景观表达最准确的地图。它体现的是道光二十六年(1846)的畅春园景象,今天的研究者大多依据此图复原畅春园景观。图中大宫门的标注较为详细,绘制出建筑的分布和间数,表达了各建筑之间的关系,对清溪书屋、俯镜清流等景观也标出了位置和房屋分布。我们以此图为依据,参照1955年1:5000地形图、1959年1:2000地形图以及20世纪50年代、80年代航空照片,1999年卫星照片等,确定遗址位置和分布状况。

大宫门遗址区

大宫门位于畅春园遗址南端,面阔五间,东西各有朝房五间,门前有照壁,周围大墙环绕,墙外环以河湖。

《日下旧闻考》载:“宫门五楹,门外东、西朝房各五楹,小河环绕宫门,东西两旁为角门,东西随墙门二。中为九经三事殿,殿后内朝房五楹。”“二宫门五楹,中为春晖堂五楹,东西配殿各五楹”。民国年间仅存宫门前影壁,关承琳《西郊乡土记·畅春园》记述:“畅春园在海淀西,……宫门仅余基址,前有影壁矗立。”影壁后亦消失。宫门前有铜狮一对,宫门被毁后,移至颐和园。

2000年,在修建西北四环路时,文物部门对畅春园大宫门遗址进行了考古,发现大宫门和东西朝房建筑遗址。但由于发掘面积有限,考古报告比较简略,并没有展现出遗址的全貌。根据考古报告,遗址位于海淀镇西上坡西,具体位置在今天的中关村科技大厦前,四环路和四环辅路下,出土大宫门建筑遗址和东西朝房遗址等。

清畅春园大宫门遗址位置示意图

(引自《北京皇家建筑遗址发掘报告》)

畅春园大宫门平面图

(引自《北京皇家建筑遗址发掘报告》)

考古后的畅春园大宫门遗址

此项考古提出了一个令人疑惑的问题,即遗址位置与样式雷图所绘大宫门位置不一致。《畅春园地盘形势全图》显示,畅春园主体建筑九经三事殿位于园南墙处,南墙位置可以由园子内外的湖泊、河道、桥涵来确定,其址在科技大厦门前,而九经三事殿主体在园墙南侧,殿前还有月台。这样一来,位于四环路北侧的大宫门遗址与九经三事殿之间的距离变得十分局促,难以展现大殿前面的礼仪空间,其布局显然是不合理的。

根据《畅春园地盘形势全图》,大宫门与九经三事殿之间尚有一定距离,将其落在现代地形图上,可以看出其位置应在四环路以南,而不是四环路下北部。在《畅春园地盘形势全图》中,大宫门内称为中宫的区域是在原图基础上补绘后贴补上去的,其描绘的虽已不是早期格局,但大宫门与九经三事殿和畅春园南墙之间的位置关系应该是比较准确的。

图片畅春园地盘形势图

这样的布局也可从样式雷《圆明园来水河道全图》等得到佐证,在《圆明园来水河道全图》中,大宫门由畅春园南墙向南突出较远,按照现代地形图推测,大宫门也不在今四环路北部,而应在其南面。

《圆明园来水河道全图》中的畅春园大宫门

从样式雷图中可知,在大宫门西南有一座大湖,即康熙《畅春园记》所说的菱茭泡子,大湖北面出水口处有两座小桥,即双桥,双桥北面是一个小湖,小湖的北面是畅春园南墙,其水通过闸涵与墙内湖泊相通。大宫门位于小湖东南,大湖东北。但出土的大宫门遗址却是在小湖东北,据园墙很近,与样式雷图所画位置相距数十米。样式雷图是园林规划设计者所绘,对大宫门区建筑的绘图不可能有很大出入,大宫门与西侧湖泊的相对位置应是可信的。

当然,在清代绘图中也有不一样的画法,清末绘制的《五园三山图》就把畅春园大宫门画在了园墙处,九经三事殿后移到园子里面。那是一种鸟瞰的示意画法,想象的成分较大,并非实际情况。因为这幅图把圆明园大宫门也画在了圆明园南墙处,但考古和文献都表明,那里应该是出入贤良门,大宫门还在其南。所以对确定大宫门位置来说,这幅图不具有直接的参考价值。

《五园三山图》中的畅春园宫门

(引自颐和园博物馆展览)

为何会出现上述偏差,是样式雷图画错了,还是考古搞错了?在分析这一问题时,还需了解另一个问题,即康熙五十二年(1713)在大宫门与二宫门之间增建了九经三事殿,用于政务活动。

从《畅春园地盘形势全图》可知,九经三事殿建在畅春园南墙处,相当于圆明园出入贤良门所处的位置。这是一座面阔七间的大殿,前面还有月台。这座大殿的添建,必然会影响到大宫门内的宫殿格局,如果不做调整,它与大宫门之间就缺少了礼仪的空间,不能满足使用的需要。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有的研究者不得不将九经三事殿的位置后移,可这样一来,又会违背历史格局。那么,是考古错了吗?可是考古成果符合大宫门的规制,它确实是面阔五间,左右有朝房,还有石狮座,问题陷入无解。

其实,还可以有另一种解释,那就是在增建九经三事殿时,对大宫门进行了迁建,将其向南迁移。因为九经三事殿是为朝廷政务而建,其前面空间要容得下礼仪的需求,不可能与大宫门贴得过近,空间不够时,只能迁移大宫门。《畅春园地盘形势全图》所展现的,应是迁建后的大宫门状况,考古发现的则是早年的大宫门。早期大宫门可能沿用了明代清华园大门的位置,大门旁出土的明代砖井,有可能是清华园园门前的饮马井。

2000年4月,在西北四环工程中,于四环路以南的区域也出土了清代灰土建筑基础,有可能是大宫门区西侧围墙遗迹。这处遗址的旁边是水塘,呈现为灰黑色地层。遗迹向南延伸出去,没有见到尽头,大宫门遗址或许就在它的南面。由于当时南面还有厂房建筑,无法开展考古,今后可在四环路南侧考古,通过考古来验证上述推测是否正确。

北四环路南侧畅春园宫门区遗迹

另外,考古报告显示,出土的大宫门建筑遗址只保留有南半部,建筑的北部缺失。照片中可以看到,一条管道由遗址处穿过,这或许是大宫门建筑遗址缺失北半部的原因,它在管道沟施工中被挖掉了。

 受到管道影响的畅春园大宫门遗址

岳升阳:历史地理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北京城市历史地理、环境考古。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9-19 12:36 , Processed in 1.217230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