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过去没空调,夏天怎么过?老北京人都在这儿纳凉——

2024-8-6 10:55|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张小英|来自: 旧京图说

摘要: 酷暑时节,最应景儿的莫过于找个水波荡漾的清凉地儿纳凉、喝茶。北京城里虽有“三海”,但在明清时属皇家禁地,老百姓避暑只能去什刹海、葡萄园、菱角坑和二闸这样的地方,并称老北京消夏“四胜”。其中,名声最大、 ...
酷暑时节,最应景儿的莫过于找个水波荡漾的清凉地儿纳凉、喝茶。北京城里虽有“三海”,但在明清时属皇家禁地,老百姓避暑只能去什刹海、葡萄园、菱角坑和二闸这样的地方,并称老北京消夏“四胜”。其中,名声最大、人气最旺的,当属什刹海荷花市场。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游客在荷花市场纳凉,一旁有八宝莲子粥的招幌。林迈可摄

什刹海由西海、后海和前海组成。早年间,在前海西岸,有一条长百余米、横亘南北的长堤,传说是和珅仿杭州西湖苏堤而建,人称“和公堤”。长堤上烟柳葱茏,堤西“西小海”种有大片稻田,堤东则广植荷花。每到盛夏,绿柳垂丝,荷花亭亭玉立,幽香阵阵。夕阳西下,住在城里的人,三五成群地涌向长堤,顺着长堤一路赏荷纳凉、载酒嬉游。
图片上世纪30年代,什刹海南岸,一群小孩在荷塘边玩耍。海达·莫理循摄
商人也逐利而来。荷塘边、老柳下搭起茶棚、小吃摊、玩意儿棚供游人吃喝玩乐,渐渐形成临时市场,冠以“荷花市场”的名头儿。清人沈太侔在《春明采风志》中记载:“什刹海,地安门外迤西,荷花最盛,六月间士女云集,然皆在前海之北岸。同治中忽设茶座,添各种玩意儿及人景。”民国以后,荷花市场移到前海西岸的长堤上,每年端午渐次开市,至中元节拆棚收市,历时三个多月。

清末民初,什刹海周边,大柳树下的茶座,数人围坐喝茶、聊天。

最热闹的时候是六七月份。长堤两岸的布棚、席棚鳞次栉比,很多是半岸半河式的,即先搭木板平台,一半在堤上,一半伸入水中,围上栏杆,上面摆桌子卖茶、卖酒,称作“水座”。见有游人路过,茶房便在席棚里吆喝:“里边儿请哎,里边儿得看荷花!”游人凭栏而坐,沏一壶香茶,一边品茗听曲,一边观赏荷花,清风拂面,凉风习习,顿觉暑热全消。

从荷花市场的“水座”向东望去,什刹海的水面上铺满荷叶,远处是钟鼓楼。

荷花市场有很多小吃摊,尤以卖河鲜的为特色,名曰“藕局”。藕局的席棚下,有几个注满清水的大木槽,槽中泡着脆嫩多汁的果藕,槽边戳着一捆捆新鲜的莲蓬。席棚前的大木案上,铺着整块的蓝布,搁着盛水的“木浅儿”,旁边一个大青花瓷盘子里盛着什刹海现挖现摘、去皮剥好的鲜莲子、鲜鸡头米、鲜菱角、鲜藕等。游人至此,点一份冰镇河鲜,只见掌柜的麻利儿取出一个蓝花小碗,在碗底垫上天然碎冰,接着把各种河鲜并在碗里,上撒白糖,吃一口又凉、又甜、又鲜。


荷花市场上,卖豆汁儿的小摊。

荷花市场的小吃摊上,一位小姑娘吃得津津有味。

除了冰镇河鲜,荷花市场还有烧烤摊、果摊、西瓜摊,连带售卖豆汁儿、灌肠、八宝莲子粥等吃食。据四九城闻名的掌故家金受申回忆,荷花市场还有很多售卖零物的,上自古玩摊、书摊、字画摊,以至玩具、草虫和应时的扇摊,应有尽有。娱乐方面,有落子棚、杂耍棚、书场、相声场、把式场。各种营业都近于平民化,而且闲游并不收费,所以曾经热闹一时。
一首民间俗曲曾唱道:“六月三伏好热天,什刹海前正好赏莲。男男女女人不断,听完大鼓书,再听十不闲。逛河沿,果子摊儿全,西瓜香瓜杠口甜,冰镇的酸梅汤打冰乍。买了把子莲蓬,回转家园。”可见,在没有空调、风扇的年月,荷花市场给老北京人平添不少惬意和清爽。

1913年,荷花市场上的小摊位。阿尔伯特·卡恩摄

什刹海畔火神庙

民国末期,时局动荡,荷花市场一度停办。1950年后,前海“西小海”建成游泳池,后被填平成为什刹海体校和体育馆。1990年,沉寂多年的荷花市场重新开市,在南临平安大街处,竖起了古朴的牌楼,上面悬挂启功先生题写的“荷花市场”匾额。如今,荷花市场历经多次改造,成为集“传统游览、品质餐饮、文化创意、绿色生态”于一体的商业步行街,吸引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文 | 张小英

图 | 海达·莫理循 阿尔伯特·卡恩 林迈可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0-19 04:28 , Processed in 1.070707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