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老北京人“吃祭供”那些事

2024-8-18 12:06|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李春方|来自: 燕舍谭

摘要: 祭财神的供品寒食供  每年农历春季有“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相传,战国时代晋国公子重耳43岁离晋,经过19年奔波,于62岁时在秦穆公帮助下回晋被立为晋文公。在大封有功之臣时,唯独忘了在其流亡、食不果腹时曾 ...

祭财神的供品

寒食供

  每年农历春季有“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相传,战国时代晋国公子重耳43岁离晋,经过19年奔波,于62岁时在秦穆公帮助下回晋被立为晋文公。在大封有功之臣时,唯独忘了在其流亡、食不果腹时曾割股啖君的介子推。介与其母隐入深山,重耳往寻之不遇,则放火焚山,以迫使介出山相见。大火三日,介终不出,与其母相拥被焚而亡。晋文公深感痛悔,遂改其山名为介山,立其县为介休县(谓介子推休息之地)。后人为纪念介,遂于清明之前后三日“禁火”、冷食。于是乃有寒食节,后渐成为人们烧纸上供,祭奠亡人的日子。其时,在死者坟前都要上供品,有饺子,炒菜,糕点和酒等,大都是死者生前好食之物。祭后,一般也不拿回去,只留在坟前,往往被左近之穷苦人家所食。古书中即记有“吃祭供”之事。旧时每到寒食节,我看见家家坟前有寒食供,很悲切。特别是中年离家后,奔波于江湖间,真是“七千里鞭丝帽影,野祭倩谁哭”,大有自悲之感!

  财神楼供

  在京郊农村,凡大一点儿的人家几乎家家都在屋后园边或场院边上用砖盖个半人多高的小房子,仅在正面留一个小门儿。说这是家族必供的“财神楼”。哪里是楼?只是一个小屋罢了。我记得在每年农历腊月三十前,还给这小屋儿贴个对联:“财主人间利市;神辖世上金银。”横披四个字是:“日进斗金”,真是财迷心窍,又迷信愚昧极了!每月的初一、十五及初二、十六,家里人都要在这小屋前来烧三炷香,上几碟子自家做的“小炸食”——炸甜麻花、炸排叉、炸饹馇、或炸豆腐、炸素丸子等。每上完供后,我们就从旁边的篱笆后或柴禾垛后钻出来,帮助拿供品,好回去分着吃。这倒是风雨不误的好事儿。今天在乡村,这种小屋子早已不存在了。但留给我们的儿时记忆太强了!今则成为迷信风俗趣谈,书此以悦后人,知当日农乡之风习有可留者,亦有当除者。然而无论是除或留,作为研究民间习俗者都应知之。不知方家以为然否?

  蜜供与蜜供坨儿

  这个吃食有两种:一种是糕心铺到冬日专请做泥瓦工的瓦匠来将炸好的一寸来长、二、三分见方、中有红条的小面条儿用糖蜜黏成方塔形,直上直下,上方成尖状,再去外面浇好糖浆,锃光发亮,煞是好看;尖儿上插有用铁签子贴好的“福”、“禄”、“寿”、“喜”、“财”等带花的字儿,成长方花形儿。每五个算为“一堂”,多于年前买下,底下垫好大盘子或大型油纸,放在佛像前当祭品用,所以叫作“蜜供”。有一斤一碗的,有二斤一碗的,大小不等,可由主变。笔者村中据说在明朝时在“土木之变”中对明英宗有功,故其蜜供在过去是由皇家“御赐”的,可达十斤一碗,共有五十斤!“神三鬼四”是烧香上供的规矩。故尔,在神像前只能上五碗,小的上三碗。如对“灶王爷”、“土地爷”等佛前,也只能因其像小位卑而上三碗供。但切不能上双数儿。这是一种。再有一种,就是糕点铺中将炸弯了或不成形的蜜供条儿浇上麦芽糖(有的加点糖蜜桂花),叫作“蜜供坨儿”,用铁制带尖的“冰镩”砸开,论斤地卖给顾客。这也是北方城镇糕点铺中的一种应节糕点,且其价钱亦不贵。笔者就记得我幼年时,村中还存有明英宗遗风:每年农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为“灯节”(古称“上元节”),庙中摆放各种各样的“宫灯”,其中正殿点上明英宗御赐的一人多高的八角大宫灯,其穗子为黄色,很是气派。殿中正座儿供着三尊高大的金佛座像(后来才知是“过去”、“现在”、“未来”之三世佛)。前面的祭供也最丰盛,其中就有五碗每碗十多斤重的大蜜供。前来烧香者络绎不绝,都要烧完香“撂(liào料)香钱”(给打罄的人)。打罄者姓张,因是“兔唇”,外号叫“小豁子”,他也很小,是我们一头儿的——顽童中之一员,我们头儿姓陈,叫“八十头”。他带着我们个子小的、胆子大的,先钻到三世佛(大泥塑)身后,再爬到供桌上去,将那大蜜供的后半扇心全掏空了,运回来,到庙后的树林中,由孩子头儿“八十头”给大家分着吃。因为庙大,供桌儿又高又大,小孩子在晚上去丢供,谁也看不见。打罄的张豁子看见了也不管,因为回去还有他一分呢!所以,每到“灯节”完毕“撤供”时,见蜜供的后半扇全没了,有的说是叫耗子给吃了;有人迷信说是叫佛爷手下的“看庙神”给吃了,这是好事——佛爷受了“人间烟火”,人间是要一年风调雨顺的……其实那都叫我们这些两条腿的“耗子”给吃了!八十头和张豁子都绷起脸不许我们这样“胡说”,因为我们都是童子(没结婚的小孩),佛爷是爱我们的,我们可以代替那“看庙神”来吃蜜供……不管怎么说,这一段幼年可笑的往事,却是对“迷信”的一大讽刺!事过六十年一花甲,人事沧桑变幻无常。如今,再去看那庙时,已面目全非,听说是已改成大队部了,佛也没有,蜜供也没了,只有庙前那座美丽玲珑的“大影壁”还没被拆除。那可是明代匠人的巧手佳作,算得上是北京土建中的上乘之品!听说大队书记是黄湛然,是笔者幼年同窗,想找他保护此物,也没找到他。此物何所寄?实堪令人忧!

  供尖儿

  笔者本村是个大村子,在北京郊区也数得着。旧时有三个大庙:北庙、南庙、东庙。每到年关和农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灯节”(古称“上元节”)时,都有各种祭品,尤以大小月饼、蜜供等为多,因其可以久存不坏。正月或“灯节儿”过去了,庙里奏乐,将挂着的纸相《七十二司》撤下(名叫“撤供”),将蜜供和大小月饼均砸碎叫“供尖儿”,由会中人和庙中的老道等义务善人挎着篮子,内盛满各种砸供品,按村内四条正街去送“供尖儿”;接到供尖儿的人家以为这是大吉大利,是“神佛”赐给的“福物”,要先放到佛前去烧好香,磕头,供一供,再由人“分福”而食。其实也就是所谓:“心到神知,上供人吃罢了!”

  跑方破城

直到如今我也弄不清这是怎么回事儿:每逢大户人家遇有死人的丧事,总要在乡间宽敞的大场院中,将白面饽饽或白色糕点,用新瓦上下合着,再由一些年老有德的老道头儿手执桃木宝剑,口中念念有词,据说其所念的是某种“咒语”;也有的说他念的全是“亡者的生辰八字儿”;更有人说,谁也听不见他念的是什么,根本就是“瞎念”···反正说什么的都有;客人们和小孩子们只是静静地在旁边等着,等其“跑方破城”将瓦踩碎后,抢其中的白面饽饽或糕点吃。这个迷信的习俗与饮食有关,破费不少,且不说给那老道头儿多少钱;光码成个“跑方破城”的新瓦及点心钱就得花许多!结果也只是落个大家吃罢了!

祭堆供

      城里人是不知道什么叫“祭堆”的,更不知道什么是“祭堆供”了。在乡下,这可是个大事儿,也是农民喜欢干的事儿。每年秋天,直到后秋,逐渐收新粮食了,几乎天天都有“祭堆”。我们小孩子则盼的是吃那祭完堆的供品。最次的也是一盘自炸的小糖麻花,一盘儿炸小排叉儿,还有一盘炒肉之类的肉制品,有时是从猪肉杠(店)买来的猪肚子,小肚儿、肉肠儿、肝儿、心儿什么的。有时收完后,打下的新谷子多,堆成小山似的,这就要大祭堆了:在谷子堆的尖儿上插一把头儿朝上的木锹,在堆前放上煮熟的整只鸡、鸭、猪、牛、羊肉、点心等,农民要向粮堆烧香、磕头,感谢丰收!这时的小孩子们则早就盼着那“祭堆神知,上供人吃”的开斋大吃之时呢!

倒头饭

      我国北方民俗,有“倒头饭”一说,就是在死人头前供一碗饭,上有一双筷子,一面打狗旗,一根打狗棒——迷信说法:亡灵到了恶狗村,好用其来打狗,而人(鬼?魂?)不致受伤害。乡村里一般人家在人死后均供有此饭。旧年,我老家有十几间堆草料及杂物的土屋子,每逢冬雪严寒日,有不少乞丐或生活无着的人去居住。遇有死去的人,无饭可供,则由伙伴儿们向主家讨一碗饭来供供。笔者幼年曾记得,由海淀流落到此的一位害眼病人画得一手好画,然死后连碗倒头饭也没有。我祖母给其蒸了一碗倒头饭,用旧屋旁的杂树开了一副薄板,钉了个薄材,将其埋在“乱葬岗子”了。一代文人就落得这么个下场!怎不令人扼腕叹息?!哀哉!悲哉!

饽饽桌子

      什么叫“饽饽桌子”?这不是普通摆饽饽的桌子,而是办丧事(死人)时所用的一种食物。在灵棚中,有干净的方木桌子,上面摆着一盘盘的白面饽饽。有的有钱人家,可摆几桌饽饽,名义上一举两用:既显示家中有钱,能供亡者以后享受;二是为在和尚“转宅咒”(绕棺念经)给死者“传灯人儿”(用纸糊的人,用线在棺前传动)后,将饽饽桌子上的饽饽撒向静等着的穷人、乞丐及小孩子们吃。第二天又将会有新饽饽摆上桌子,以示阔气……笔者幼时,曾在外祖母村看乡下人大办丧事。有钱的地主家花十亩地来为其亡母办丧事,棚中竟有十几桌的饽饽桌子。后来城中,有些人家办丧事,棚中竟也有此物!

谢秋宴

      此宴来源甚古,本是农民为庆祝秋收于秋后举行的“万民同乐”宴席,大吃大喝一顿。后来,在农村中多为大地主及村长等“土霸王”所专有,并藉此向各家强收“谢秋宴捐钱”,成了穷苦农民的负担了。日本鬼子侵华前,笔者尚年幼,但已记事。记得那时我民风犹朴,民间多存古风,特别是在北京郊乡,“燕赵之风”广存——每于秋收后,在公众的庙中唱戏以“谢神”,并在庙外树林的大空地中,挖坑起灶,大炖猪肉,多蒸白面馒首;几坛村酿的白干酒放在当央,任人以碗取饮;村中老幼多来此吃喝。记得,越是穷苦人家或残疾人士越倍受大家照顾……其情其景甚为感人。真如宋朝诗人所云:“家家扶得醉人归!”一派太平景象!今者,农村“谢秋宴”实属罕见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1:56 , Processed in 1.081575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