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这一村庄已存在九个多世纪,苏辙曾在此作诗 白河涧是密云区高岭镇下辖的村,位于密云区的东北部,属浅山丘陵区,有一百多户村民,一条黑龙潭水从村旁流过,依山傍水,幽静秀丽。历史上的白河涧非常有名,因它处在宋辽古驿道和清代的京热(承德)御道上,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的苏辙路过这里专门写过诗,抗倭英雄戚继光也曾为它挥毫,清代官方在这里设有“窝铺”,是沿途客商、官员休息歇脚的地方。 白河涧后来由于驻军戍守又称“营子”,清末一场特大洪水冲毁了村庄,部分村民搬迁到了勺峪和原村庄下游黑龙潭水的西岸,为了好区分,将位于河东的原村庄称为“上营子”,位于河西岸的下游村庄称为“下营子”。上营村里原有白果树,又有官方设置的旅店,俗称“白果店”。现在的白河涧辖勺峪、上营子、下营子三个自然村。从北宋苏辙写诗明确记载白河涧到现在,白河涧村已存在九个多世纪。 苏辙出使辽国《过白河涧》 后唐儿皇帝石敬瑭于公元938年将幽州、檀州等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后,一下子将中原王朝的边界推到了白沟河和保定一带,辽国把幽州(今北京也称燕京)升格为陪都,改称南京,也叫析津府,改皇都为上京(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南侧),也称临潢府,属于檀州的密云也就归了辽国。 北宋王朝开始总想收复失地,无奈败多胜少,两国经过长达25年的战争,于1005年1月签订了澶渊之盟,两国修好,此后两百多年两国没有发生大的战事,双方互派使节,往来频繁,达到三百八十多次,而密云就成为双方使节去往对方都城的主要驿道——宋辽驿道的一部分,从这条驿道上走过包拯、欧阳修、王安石、沈括等历史名人。当时从辽国的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县)到宋辽边境的白沟驿之间,共设有20个驿馆,其中密云境内就设有檀州、金沟、古北口三处驿馆。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八月,任翰林学士兼吏部尚书的苏辙(字子由)作为“贺生辰使”奉命出使辽国,为辽主庆贺生日。当哥哥苏轼听到弟弟要远行塞外瀚海苦寒之地的消息时,写下了《送子由使契丹》: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事,莫道中朝第一人。 诗中充满了一个封建士大夫的家国情怀,劝勉鼓励,谆谆嘱托,盼望弟弟平安归来。 北宋时期的宋辽驿道密云段曲折难行。据《昌平山水记》记载,北宋宰相王在出使契丹回来后,向皇帝描述沿途的见闻时说:出燕京(今北京)七十里到檀州(今密云),逐渐进入山区,再走五十里到达金沟馆,地势逐渐开始开阔平坦,这个地方也称金沟甸。从这里开始正式进入山区,爬山涉水,道路曲折迂回,狭窄难行,没有记录里程多少的里程碑,以马走的时间作为里程,大概九十里到古北口…… 而白河涧就是金沟甸至古北口途中的一条山谷,黑龙潭的溪水从山谷中流过,苏辙一行要去古北口,须从白河涧渡过黑龙潭水。而这里群山环绕,道路凹凸不平、弯弯曲曲,仿佛走在了难行的蜀道上,给大文豪苏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晚上宿住在驿馆,他回忆一天的艰难路程,提笔写下了《过白河涧》: 乱山环合疑无路, 小径萦回长傍溪。 仿佛梦中寻蜀道, 兴州东谷凤州西。 一代大文豪出使契丹,诗中前两句写下了白河涧的地貌特征,第三句写道路的难行,第四句写出了白河涧的地理位置兴州的东边,凤州的西面。这是白河涧最早的记录。 戚继光写诗再赞白河涧 历史过去了四百多年来到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于隆庆元年农历十月由福建总兵之职奉调来到密云,住在距离白河涧几十里的石匣城,初任练兵都督,后出任总兵,率部修建长城巩固边防。 为了考察古北口的地形地貌,戚继光一行路过白河涧,并住在了这里,明代文学家蒋一葵在《长安客话》中这样描述白河涧:“两崖壁立,一水萦抱,略与江南风景相似,戚将军继光出塞阅险住此”。戚继光被白河涧的幽静美丽所吸引,挥笔写下了诗二首: (一) 郁葱千里绿阴肥, 涧水萦纡一径微。 鱼未惊钩闻鼓出, 鸟因幽谷傍人飞。 (二) 石壁凌虚万木齐, 依稀疑是武陵溪。 天山闻说尤佳胜, 欲乞君恩试马蹄。 戚继光的两首诗更为白河涧的历史增添了厚重的一笔,一时间在当地“人亦传之”。 往事越千年,随着密云水库的修建,密云通往古北口的道路改道,位于古驿道上曾经繁盛一时的白河涧逐渐归于平静,但由它繁衍出来的故事却深深地记录在历史的画卷中。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2:09 , Processed in 1.083359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