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位于北京市的东北部,北京城到承德(热河)避暑山庄的清代御道贯穿全境,每年大概农历四月起,康熙皇帝就会奉皇太后之命到承德避暑或视察塞外,密云都是必经之地。据《清实录·康熙实录》记载,从康熙十五年(1676年)九月康熙帝行围狩猎路过密云,驻跸密云墙子路开始,到康熙六十一年九月最后一次巡行塞外回京途经密云结束,46年时间,康熙帝来来回回96次路过驻跸密云,最多有时一年四次往返密云。密云境内康熙时期设有四座行宫和四座尖营,在途经密云期间,他体察民情,给村庄起名字,考察边防,很多重大决策都与密云有关,可以说与密云结下了不解之缘。 下旨平抑粮价和灭蝗 康熙皇帝非常重视百姓疾苦,康熙八年他下旨终止了旗人掠夺汉民的“圈地运动”,把无地的旗人迁到密云古北口外空地拨给其耕种。当他听说密云、石匣等地偷盗案多发时,就责问驻军官员“地方有盗,民生何安?”并要求驻军首领和督抚一起商议,限期捕捉盗匪,还百姓一个安宁的生活环境。 康熙三十四年农历八月,他到塞外前线视察,了解噶尔丹叛军情况,住在密云东门外刘家庄行宫,尽管战事紧张,但他仍然关心着百姓的疾苦。他对随行的官员说,去年我看这里高粱结穗,秕的多,实的少,米价很贵,高粱一斗快三百个钱了。之后便下令将通州库存的米一万石运来密云,以平抑粮价。 为了剿灭噶尔丹叛军,康熙三十五年农历二月,朝廷派大军分两路征讨,其中古北口是一路,为了防止军兵扰民,康熙帝亲自下令,领侍卫内大臣福善要亲自率领古北口一路,“凡所过城池村舍,恐军卒抢掳,当行严禁。” 康熙三十八年闰7月,康熙帝到塞外巡视,住在密云遥亭行宫,他对随行的大学士和皇子们说,我到这里,沿途看到庄稼长得好,今年肯定是个丰收年。但我发现各地都有蝗虫的幼虫,恐怕地方官员和百姓把庄稼都收了,忽略了这件事。如果今年不把蝗虫的幼虫杀绝,贻害来年,后悔不及,必须在幼虫不能飞之前将它灭净,遂下旨让各地灭蝗。 灭蝗工作取得了实效,此后多年,全国再也没有出现蝗灾。康熙四十九年农历五月,当他了解到各地又有零星的蝗虫出现时,于是就下旨内阁、兵部、内务府说,“多年来已不见的蝗虫,今年各地又有少量出现,马上派人捕捉。去年秋天,我曾下旨直隶巡抚赵弘燮、山西巡抚苏克济、河南巡抚鹿佑、山东巡抚蒋陈锡抓紧灭蝗。现在要传我的谕旨,让古北口边外的皇庄、八旗之庄及古北口提督马进良,发动军民人等灭蝗,如果不认真执行,定不轻饶。” 像这样零星的小事还有很多。一枝一叶总关情,从这些平凡的柴米油盐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一位伟大君主的为民情怀。 御赐村庄“九松山” 九松山是密云穆家峪镇的一个村庄,原址位于京热御道上,现已淹没于密云水库中。每年康熙帝到承德避暑山庄避暑办公,九松山是必经之地。 九松山属浅山丘陵区,村庄座西朝东,一条南北走向的京热御道从村中穿过,大部分村民在路西居住,村南路东的一座高三百米左右的小山叫南山,山势奇特,怪石嶙峋。最奇的是,在山顶上长着九棵造型独特的松树,远远望去,山和树融为一体,阳光照在山上,阳崖阴林,好像一巨大漂亮的盆景,再加上从村北头的迎水寺传来的晨钟暮鼓声,走进九松山就像走进一幅生动的画卷。此情此景,引起了康熙皇帝的极大兴趣,每次路过九松山他都会驻足观景,当问起此地名称时,熟悉地方情况的官员告诉他,此地叫张大人坟,康熙一听连连摇头,表示太煞风景了,随即下旨,将此地赐名为“九松山”。 关于此事,在雍正和民国的《密云县志》上均有记载,“九松山,至县25里,本张大人坟,有松九株,康熙年,敕改名九松山”。“九松山,县东北30里,西即九岭庄也。以奇松九株得赐今名。山临孔道,前清跸路所常经,故御制诗屡咏及之。” 康熙御赐了九松山的村名,作为爷爷“粉丝”的乾隆皇帝,路过九松山,当听到村名是爷爷御赐时,不禁停銮观看,也被九松山优美的风光所感染,于乾隆六年写下了《九松山》歌颂九棵松的诗句:“阳崖阴巘相吐吞,上有千年祗树园。九松盘盘踞其顶,下临众木如儿孙。我闻五株已成石,盘山楼松余画迹。此木疑被女夷铸,不然驻鹤神仙宅。凌空苍翠势未已,停銮几回徘徊视。庾梅渭竹空传名,阅历沧桑惟有此。” 乾隆三十三年又创作了《过九松山放歌》:“九松之松数百十,只今惟识九松名。拿岩老干不可见,其可见者率乃百年以后之所生。茏葱过雨如滴翠,飒沓临风自在鸣。寺僧个个粥饭罐,既难述古,亦复不知菀枯存亡均一梦幻乾闼城。因思摄山九老今犹在,信哉名实俱收是惟南国之风情。” 同一个小村庄,康熙皇帝赐地名,孙子乾隆写诗赞颂,两代君主都对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感兴趣,恐怕在全国也属罕见。 不修长城的决定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康熙帝于康熙三十三年。登上了八达岭长城,被张廷玉的两句诗“万里长城万里空,百世英雄百世梦”点醒,认为长城阻挡不了敌人,是没用的东西,就是个梦,明长城也没能阻挡满清八旗入关。他又问随行的索额图修长城的成本,当他听说需要三万万两白银,耗时二十年时,更坚定了不修长城的决心,并下令后世皇帝永不筑长城,显示出了他的雄才大略,其实这些都是编剧编的,真实的情况是康熙不修长城的决定,出自当时驻古北口河西总兵蔡元的上疏。 据《康熙实录》记载,康熙三十年(1691年),湖北襄阳总兵蔡元调来古北口任总兵已有半年,他在加紧操练新成立的古北口藤牌军的同时,还视察了古北口河西、河东一带防务,当他看到很多边墙倒塌需要重修时,便给朝廷上疏。兵部看到他维修长城的上疏后,表示同意。上报康熙帝后,康熙帝对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等众大臣说:“蔡元所奏,未谙事宜。帝王之天下,自有本源,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有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疆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延袤数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蔡元见未及此,其言甚属无益。谕九卿知之。” 明代古北口长城 这段话的意思是,蔡总兵上疏修长城的事儿,是没明白事情的道理,帝王治理天下的目的是什么,要追根溯源,不专凭借险阻。秦筑长城到现在,各个朝代都在不断地修理加固,但他们因为加固了长城就没有边患了吗?明末,我太祖领兵长驱直入,没人能够阻挡。可见,保卫国家的根本,在于皇帝臣子们修养自己的品德,让百姓幸福快乐,那么国家上下就能团结一心,边疆自然就巩固了,这就是众志成城的道理。古北口、喜峰口一带,我常巡视,很多边墙都毁坏了,现在如果要修缮,费工劳民,岂能对百姓无害?而且长城绵延数千里,国家得养多少兵,才能守得过来呀?蔡元的认识没有达到这个高度,他说得没道理。我告诉大家明白不修长城的原因。 其实,对修长城这件事,从文中不难看出,康熙帝早在路过古北口时,就有过思考,为此几年前,他还给随驾的大学士张廷玉的父亲张英赠过一首《古北口》的诗:“断山踰古北,石壁开峻远。形胜固难凭,在德不在险。”从这首诗中,我们不难看出,康熙皇帝以德治国的理念,深谙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这个道理。 从上面这段话,我们也可看出康熙皇帝对事物敏锐的洞察力和新思维,他的见识果然非同一般,无愧于千古一帝的称号。 直达牛栏山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农历七月辛卯日,蒙古准噶尔叛军在大汗噶尔丹率领下东侵,到达乌朱穆秦(也写作乌珠穆沁,今锡林郭勒盟东西乌珠盟一带),康熙命裕亲王福全为抚远大将军,皇子胤禔为他的副手,率兵出古北口。恭亲王常宁为安远大将军,简亲王、信郡王为他的副手,出兵喜峰口,两路大军共同打击噶尔丹。 这还不放心,康熙皇帝决定御驾亲征,据《清史稿》本纪卷七记载:“(七月)癸卯,上亲征,发京师。(七月)己酉,上驻博洛河屯,有疾回銮。”也就是在这次征讨噶尔丹的途中,康熙皇帝病倒在了博洛河屯(也写作波罗河屯,今承德市隆化县城附近)。据《清实录·康熙实录》记载:“上曰:此地寒燠不常,似难调摄。尔等谆谆叩请,朕暂且回銮。……(八月)庚申上驻跸古北口。辛酉,上驻跸石匣。壬戌,上驻跸密云县南新庄。癸亥上由密云县登舟,至牛栏山。” 康熙帝病倒后,也正是农历七月底到八月初,这个季节就是现在的阳历九月底到十月初,在塞外隆化这个地方夜里已经很冷了,白天有太阳还好些。所以康熙帝觉得隆化这个地方冷热无常,不利于调养病情,前方战事紧张,将士们还要为他的病情分心,所以决定回京。临行前,他叮嘱将领们要勤向他请示汇报,不要冒然行事。这时候,噶尔丹的军队已打到了现在围场县的乌兰布统了,两军将在这里展开一场血战,连国舅佟国纲都战死了。 也就是在这次回京的路上,农历八月庚申,他进入密云县境,住在古北口。辛酉日,从古北口赶往石匣镇,并住在石匣附近的遥亭行宫。壬戌日,他从石匣又赶往下一站,住到了南新庄的罗家桥行宫,南新庄也就是御道边的南省庄,现在淹没在密云水库里了。 癸亥日,康熙帝从南新庄赶往密云县城西门外码头,从这里乘船沿密云运河直达顺义牛栏山,并从这里上岸,到二十里外的南法信镇三家店村住宿休息。 这是有记载的唯一一次康熙帝乘船走密云运河回京。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1:49 , Processed in 1.083442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