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从明清北京官式建筑斗栱形制年代分期出发,重新考证了南三所一区从明至清的营建文献和史料,通过斗栱形制与文献史料的互证,论证出现存南三所第一进院落三座正殿极有可能为这一区域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修缮后保留至今的建筑,而非现有研究普遍认定的清乾隆十一年(1746)改建的建筑。 1 南三所一进院正殿研究概述 2 南三所一进院正殿斗栱形制年代分期 3 南三所一进院正殿年代考辨 4 结语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科技创新项目“斗 栱形制分期所见北京故宫木构建筑断代研究” (1100C080230066) 王藏博 WANG Cangbo 1 南三所一进院正殿研究概述 南三所位于故宫外朝东路文华殿东北、宁寿宫以南,由东西并列的三所殿宇组成。南三所总名“撷芳殿”,因清代为皇子居所,又俗称“阿哥所”。最南端为建筑群正门,其后的三所殿宇格局相同,布局为前立一座琉璃门,后各分布三进院落。在第一进院落的中央,各坐落一座三开间主殿(图1),单檐歇山顶,七檩无廊抬梁式,檐下施五踩单翘单昂斗栱,其余建筑为硬山顶,用一斗三升斗栱。 a)南三所院落布局图及第一进院落殿正殿位置 b)东所第一进院落正殿(作者自摄) c)中所第一进院落正殿(作者自摄) d)西所第一进院落正殿 图1 故宫南三所院落布局图与第一进院落正殿位置及立面现状 有关南三所一区的建筑年代,现有研究普遍性认定其为清乾隆十一年(1746)由明代端敬殿与端本宫一带改建而来。如《故宫南三所考》一文首先引用《日下旧闻考》指出“清代之撷芳殿,为明端敬殿与端本宫一带改建殿宇三所,以居皇子,是建筑已非明代之旧”。而后,文章进一步查考到清乾隆年间内务府奏销档的一条重要史料:“查撷芳殿改建三所房间,系乾隆十一年三月内兴工,次年工竣,迄今二十年,未加粘修……”进而指出“三所之建筑时期可以确定”。此后的相关研究基本沿用这一结论,如《紫禁城外朝东路阿哥所》指出“阿哥所是在明撷芳殿旧址上建起来的,建设年代应为乾隆十一年”。《故宫南三所建筑群布局及形制研究》指出“现今南三所是于清乾隆十一年在明端敬殿与端本宫旧址上改建的,建筑非明代之制”等。此外,另有其他研究如《乾隆朝紫禁城改建院落规划方法刍议——以寿康宫、南三所、宁寿宫为例》《故宫南三所建筑群布局及形制研究》等则是在默认三所建筑为乾隆朝改建的前提下分析其建筑尺度等问题,产生了“一进正殿开间面阔并非按照清《工程做法》规定来确定”等相互矛盾的论断。 以上关于南三所建筑年代的结论来自文献考证。此后,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故宫博物院2018年合作开展的故宫现存木构建筑斗栱形制年表课题中,发现南三所第一进院落三座正殿外檐斗栱形制与故宫内、外乾隆朝同期的典型建筑存在较大差异,进而提出其实际形制年代为明晚期的推断。以角科为例(图2),将这三座建筑与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的寿康宫正殿和建于乾隆十七年(1752)的裕陵隆恩殿比较后得知:后两座建筑的角科在斜跳搭角做法(搭角闹昂)、斜昂昂嘴(近似矩形)形制与南三所第一进院落正殿的角科形制(用小栱头,昂嘴有明显弧形)明显不同,这意味着南三所第一进院落正殿的建筑年代可能另有它论,亟需在文献考据的基础上加入形制研究以重新认定。本文即结合明清北京官式建筑斗栱形制分期已有成果,从南三所第一进院落正殿的斗栱形制年代切入,重新考辨南三所一区在明清时期的历史文献,通过形制与文献多重证据互证,厘清这三座建筑的现状年代。 a)南三所东所第一进院落正殿角科 b)南三所西所第一进院落正殿角科 c)寿康宫正殿角科 d)裕陵隆恩殿下檐角科 图2 故宫南三所第一进院落正殿与故宫寿康宫正殿、裕陵隆恩殿角科形制对比 2 南三所一进院正殿斗栱形制年代分期 斗栱作为中国古代建筑大木构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制演变可直接反映建筑的年代。目前,对北京地区明清官式建筑斗栱形制的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分期成果,代表性研究为《明清北京官式建筑角科斗栱形制分期研究——兼论故宫午门及奉先殿角科斗栱形制年代》和《明清北京官式建筑柱头科、平身科形制分期研究——兼论故宫慈宁宫花园咸若馆建筑年代》。现根据二者对明清北京官式建筑斗栱形制演变特征的总结,对故宫南三所第一进院落正殿外檐斗栱形制的年代分期进行研究,详见表1~表3。此外,为对比研究结论,本文同步考察南三所正门外檐斗栱形制年代,详见表4。 表1 南三所东所第一进院落正殿斗栱形制年代分析表 表2 南三所中所第一进院落正殿斗栱形制年代分析表 表3 南三所西所第一进院落正殿斗栱形制年代分析表 表4 南三所正门斗栱形制年代分析表 由表1~表3可知,南三所第一进院落正殿外檐斗栱形制基本趋同,年代分期为“明万历中期至清康熙前期”,其中西所角科斜昂带有“明嘉靖中期至万历中期”的形制做法,这与现有认知中南三所“改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建筑非明代之旧”的论断并不相符。又如表4,与三座正殿的外檐斗栱形制年代分期不同,南三所正门为“清康熙前期至咸丰时期”,与清乾隆朝改建的文献记载一致。凡此种种,均需对南三所一区的营建沿革重新加以考证。 3 南三所一进院正殿年代考辨 查《北京志·世界文化遗产卷·故宫志》,今南三所(撷芳殿)一带明代为端敬殿、端本宫旧址,再往前追溯为明代慈庆宫建筑群。现根据上述斗栱形制年代分期,对这一区建筑的营建史料整理、总结如下。 《明会典》记载:“嘉靖十五年,以清宁宫后半地建慈庆宫。”关于慈庆宫的用途,《明世宗实录》记载:“今朕拟将清宁宫存储居之地后即半作太皇太后宫一区。”至明嘉靖十九年(1540),“慈庆宫、本恩殿、二号殿、三号殿俱成”。建成后的慈庆宫建筑格局可参见明晚期宦官刘若愚在《酌中志》中的记载:“徽音门里亦曰麟趾门,内则慈庆门,神庙时,仁圣陈老娘娘居之。内有宫四,曰奉宸殿、勖勤宫、承华宫、昭俭宫。其园之门,曰韶舞门、丽园门。曰撷芳殿、荐香亭,麟趾门之东,曰关雎左门,其内则章印、秉笔值房,所云梨园是也。西曰关雎,再西而转角向西者曰元辉殿。”由该条史料可知,撷芳殿为明代慈庆宫的一部分。朱偰《北京宫苑图考》和侯仁之主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对明末紫禁城进行过复原,二者虽略有出入,但从中仍可大致窥得明代慈庆宫及撷芳殿的建筑布局(图3)。 a)朱偰《北京宫苑图考》“明代宫禁图”慈庆宫及周边建筑部分 b)侯仁之《北京历史地图集:政区城市卷》“明紫禁城图(天启七年)”慈庆宫及周边建筑部分 图3 朱偰、侯仁之对明代慈庆宫建筑格局的复原 此后,慈庆宫一区在明隆庆六年(1572)、万历二年(1574)、万历十一年(1583)因受灾或常规维护多次修缮,但从史料内容及记载的详实程度推测均为局部整饬。至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慈庆宫迎来一次较大规模的修缮,当年二月庚寅“慈庆宫修理兴工,遣工部尚书杨一魁祭告后土司工”[12]285。直至万历二十八年(1600)八月辛未“慈庆宫成,遣工部侍郎姚继可祭谢后土司工之神”。前后修缮工期长达一年六个月,极有可能同步修缮了包括撷芳殿在内的慈庆宫附属建筑。相关佐证另有万历三十一年(1603)四月丁未,与撷芳殿邻近的“慈庆宫花园等处工完”。此次大规模修缮是为供万历皇帝长子朱常洛(即明光宗)移居册立之用。《明神宗实录》记载,万历二十八年(1600)“朕以元子册立冠婚典礼重大且原居之宫狭小,今将慈庆宫葺完以备移居册立冠婚”。 迨至明天启、崇祯年间,慈庆宫的居住者几经变更,建筑名称亦发生改变。《日下旧闻考》卷三十五引明晚期史料《悫书》记载:“端本宫在东华门内,即端敬殿之东,前庭甚旷,长数十丈。左为东华门,右为文华门,光宗皇帝青宫时所居也。天启末,懿安张皇后移居于此,名慈庆宫。其外为徽音门。壬午八月(即崇祯十五年),懿安移入居仁寿殿,因改为端本宫,以待东宫大婚。宫门前三石桥,盖大内西海子之水蜿蜒从此出焉。皇太子原居大内钟粹宫,在坤宁宫之左。既渐长,当移居。上以慈庆宫为皇考旧居,其后勖勤宫即上旧居也,因以居东宫。奉迁懿安皇后于仁寿殿。前门徽音改前星,门内关雎左右门改为麟祥、燕翼,第二门麟趾改为重晖,第三门慈庆改为端本,纯禧左右门改为养正、体元。再入为端本宫,中设皇太子座……左右各有连房七间……左七间即寝宫,内有二雕床,余皆空洞。右七间有雕红宝座及奥室,其内有弘仁殿……又后为穿殿,两庑翼然,有清正二轩,又后则聚宁门,今改为凝宁门。端本宫至此止矣。此后为龙圃门,又后为奉宸殿,其后又承华门。入后为勖勤殿,右为昭俭宫,又后为丽园门。”这条史料与《酌中志》对慈庆宫建筑格局的记录基本一致,史料中虽未提及“撷芳殿”,但对照明末清初孙承泽撰写的《春明梦余录》卷六《宫阙·附载宫殿额名考》,慈庆宫部分记录了“撷芳殿牌”,判断该区建筑在崇祯年间依然存在。综上可知明崇祯十五年(1642)更名以备皇太子大婚之用的端本宫沿用慈庆宫的建筑格局,建筑形制则延续了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修缮后的特征,作为附属建筑的撷芳殿自然也包含在内。 迨至清初,端本宫(慈庆宫)一区部分建筑被改建为上驷院衙署。相关史料参见清乾隆五年(1740)的内务府奏销档:“臣等查得撷芳殿之前有空地长数十丈,即明朝慈庆宫。宫前有三门,左麟祥,右关雎,其正门则为前星门。伏查我朝宫殿图样,撷芳殿之南直接前星门,其慈庆宫并麟祥关雎两门业已拆毁改建上驷院衙署。所余前星门不过明朝旧址,实无关轻重。至于门内外两傍堆贮石块,系拆毁慈庆宫及麟祥关雎两门并修理宫殿余积之物,并无碍于前星门道路。”但需要注意的是,史料中提到被改建的“慈庆宫并麟祥关雎两门”均分布于该区建筑群的南部,而“撷芳殿”则位于建筑群北部,在清初依然延续了明代格局。相关证据可参见绘制于清康熙八年(1669)的《皇城宫殿衙署图》(图4a),图中撷芳殿及其南部的四组建筑院落被保留了下来。又,经查清初撷芳殿一区的修缮情况,总体上以裱糊等小规模整修为主E,其建筑的大木结构和形制特征应仍属明代。 而后便到了目前研究普遍认定为其建成年代的乾隆朝。以往研究多引用乾隆三十一年(1746)内务府奏销档中“查撷芳殿改建三所房间,系乾隆十一年三月内兴工,次年工竣”的记录。而笔者查到了乾隆十二年(1747)撷芳殿改建的直接记录,内容也更为详实:“奴才三和谨奏为续请银两事,查先经奴才因遵旨建造三所工程折。奏内阁所需工料,查得撷芳殿等处柱檩柁梁间有楠木,估计酌添松木银四千五百七两八钱四分二厘,其余工料银二万七千八百八十两三钱七分四厘,通共约估银三万二千三百八十八两二钱一分六厘,请向广储司支领应用,拆卸之时如楠木甚多添换,松木银两不敷,再行奏请等。因于乾隆十一年三月二十二日具奏奉旨,知道了,钦此。钦遵嗣因拆得大小楠木六百七十二件……”(图4b)这条史料明确记载乾隆朝改建撷芳殿时,现场拆得大小楠木多达六百七十二件。而明代建筑多用楠木一事,已成为学界共识。更为重要的是,史料中记载此次改建活动是在拆卸原有楠木的基础上“酌添松木”,可见撷芳殿改建三所殿时沿用了这一区域内原有明代建筑构件,而这些构件所属年代,应处于这一区域明代最后一次大规模修缮时期——明万历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1599—1600)。 a)清康熙八年(1669)《皇城宫殿衙署图》中的撷芳殿建筑与格局情况 b)清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京城全图》改建后的南三所建筑与格局情况 图4 《皇城宫殿衙署图》与《乾隆京城全图》中南三所(撷芳殿)建筑与格局情况 自此,经过对南三所一区明清时期营建沿革的梳理,并结合上文对南三所第一进院落正殿外檐斗栱形制年代的分析,基本可明确这三座建筑的演变与现状年代:撷芳殿作为明代慈庆宫的一部分建成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而后历经多次修缮。明万历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1599—1600),撷芳殿一区随慈庆宫经历了一次大规模修缮以供皇长子移居册立之用。明崇祯十五年(1642),慈庆宫更名端本宫,仍延续原有建筑格局与形制。清初,慈庆宫并麟祥关雎两门区域改建为上驷院衙署,但位于慈庆宫北部的撷芳殿及其南部的四组建筑院落仍保持着明代格局,且清初在这一区域多为裱糊等小规模整修,大木结构和建筑形制应为明代。至清乾隆十一年(1746),撷芳殿一区改建为三所,但据史料记载,此次改建沿用了大量明代楠木构件,而这些明代构件向前追溯应源自万历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1599—1600)的大规模修缮。这一修缮时间正与南三所第一进院落正殿的外檐斗栱形制年代分期互证(明万历中期至清康熙前期,其中西所一进院正殿角科应是保留了明万历中期的过渡形制)。即乾隆朝改建撷芳殿时,并非完全重建,而极有可能沿用了该区域内原本带有明万历中期建筑形制特征的构件。反观现存南三所正门,其外檐斗栱形制年代分期为清康熙前期至咸丰时期,可与清乾隆十一年(1746)的改建史料互证,是乾隆时期新建。 4 结语 本文在北京地区明清官式建筑斗栱形制年代分期的基础上,综合历史文献、舆图等史料,通过不同史料的互证,详细考证了南三所现存第一进院落三座正殿的年代问题,形成了建筑考古学“1+n”的多维研究模式,为正确认知这一区文物建筑的价值奠定了研究基础。未来,还可以进一步综合彩画、小木作、材料、工艺等角度的研究,从更多维度更全面、细致地揭示该处建筑的历史沿革和价值。 (感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徐怡涛先生、故宫博物院赵鹏先生、朴世禺先生对本文研究工作提供的帮助。) 微信编辑:张维欣 责任编辑:杨 澍 审核:赵 荣 作者简介 王藏博,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历史研究所中级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建筑历史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 公众号图文有删节,完整阅读请参见《建筑史学刊》2024年第2期。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2:10 , Processed in 1.141549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