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王麻子的牌匾、鹤年堂的脉枕还是同仁堂的药罐,吕鑫觉得,这些老物件如今能继续从容地向观众展示自己,继续迎来观众好奇的目光,就是民俗的传承与延续。 北京民俗博物馆展览陈列科、藏品研究科负责人吕鑫。 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北京文化守护人吕鑫,北京民俗博物馆展览陈列科、藏品研究科负责人。2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抢救保护了“同仁堂”“鹤年堂”“六必居”等系列老字号文物,同时抢救了传统商业各类器具用具600余件套。他先后策划了百余个大型民俗类专题展览,出版图书10余部。此外,连续7年策划、组织、实施“一带一路”大型文物交流展。个人多次获得市、区级表彰,2017年获得“首都劳动奖章”,2023年获得“北京最美文物守护人”。 20多年前,吕鑫才三十出头。那时,他刚刚度过十余年军旅生涯,转业到了北京民俗博物馆。2000年左右,作为馆里的文物征集员,吕鑫常和另外两位同事组成一支小分队,穿行在北京各大旧货和古玩市场“淘宝”。他们东西打听、上下琢磨,一些在别人看来毫不起眼的老物件,最后被他们收入“囊”中,通过研究与登记,继而成为馆藏文物。 “淘宝”要些运气,买手也更相信一面之缘。吕鑫发现,有些摆件器具受青睐,出售得快,有些民俗器具却躺在货摊一角,跟着货主好多年。大部分货主,对眼前的这些老物件知之甚少。除了史料记载的佐证,一些老北京人凭靠阅历,给这支文物征集小分队提供了一些思路,告诉他们这件器具以前是什么人用,都用来干什么。 老物件日渐稀少,依附在器具上的记忆和民俗也逐渐消解。“这些被捡漏儿的藏品,收入馆中并研究、展出,成为留存和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手段。”吕鑫说,目前北京民俗博物馆的民俗文物已达8500余件套。“保了命”的老物件,兼有历史与趣味价值。尤其是那些饱含老北京传统商业民俗的老物件,无论是王麻子的牌匾、鹤年堂的脉枕,还是同仁堂的药罐乃至各行业游商的“响器”,看着就热热闹闹。 吕鑫觉得,这些老物件如今能继续从容地向观众展示自己,继续迎来观众好奇的目光,就是民俗的传承与延续,就是在让它们“开口说话”。属于这些老物件的时代早已远去,可寄托其中的市井民生、百业兴衰,仍有浮光掠影,展厅里,似有吆喝声起,不仅仅物是人非。 东岳庙里的三百六十行 北京民俗博物馆是北京唯一国办民俗类专题博物馆,其主馆址设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东岳庙”内,即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外大街141号。在这处院子里,很容易找到吕鑫。 他爱穿一身黑,戴着帽,有一股很强的艺术家气质,极为谦虚有礼。可提及民俗文化和馆藏文物,话匣子就会被打开,20多年前的一个个“寻宝”故事缓缓“流淌”出来,让人听得入神。 热衷民俗文化研究源于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吕鑫老家在安徽阜阳市阜南县,此地是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吕蒙的故里。他生活在阜南县的曹集镇上,读小学那会儿,他从家去学校要穿过镇上的集市。集市有30多家作坊,鞋匠、铁匠、木匠、篾匠各自吆喝,凭手艺养家度日。“我经常看作坊里的人弹棉花,看久了我都知道怎么弹。还有铁匠们说的一锤二锤怎么拎,我清楚得很。” 耳濡目染之下,这些市井风情被刻在了脑子里。后来参军,吕鑫主要从事文化宣传工作,凭借青少年时期的积累,书画功底也不错。转业后,他还去了北京画院、中国国家画院的精英班研修。在他看来,这些生活与学习经历,为自己抢救、保护民俗文化带来了积极作用。 吕鑫于2023年获得“北京最美文物守护人”称号。 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其实,民俗博物馆与东岳庙,这样的组合再合适不过。东岳庙在历史上一直是北京民众社会生活的重要场所,明清以来,灶王爷、鲁班、仓神、药王、马王爷……京城内外各行业的行会,都将祖师爷与保护神供奉在这里,神像最多时有三千尊。可以说,北京东岳庙的历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民俗史与民间商业史。 如今,吕鑫对庙宇内每座古建与石碑早已如数家珍,也连续多年推动着东岳庙相关保护修缮项目。与此同时,他带领同事完成了北京民俗博物馆内的民俗文物分类,目前馆内的这些民俗展览,基本上都是由吕鑫带队完成。 之前,民俗博物馆公开征集的文物有很多类,包括老字号的账本、牌匾、包装、广告;商业民俗的史料、照片;三百六十行的实物用具与叫卖的“响器”,比如“梆子”(卖油)、手铃(修扇子)、货郎鼓(丝线)、“铜点”(算命)、“唤头”(理发)、“云锣”(日用杂货);各行业的行规文书、祭祀用具;有关商业的文书、货币、度量衡。 北京民俗博物馆展览陈列科的褚聪说,吕老师手把手带教,告诉他们大纲如何撰写、展线如何设计,还包括文物陈列的艺术审美取向、展览标题的撰写与展览讲解的门道。吕鑫虽然是博物馆展览陈列科和藏品研究科的负责人,科里的同事们却都喜欢喊他“吕老师”。 找回京城老字号牌匾 多年前,吕鑫在北京分钟寺古玩市场看到一块“王麻子刀剪老铺”招牌。这块匾有2米长,匾额左下角刻有“京都”字样,招牌上字的颜色呈朱砂红。整块匾被货主放在摊位的一角,来往的客人偶尔会扫上它几眼。吕鑫比小分队的另外两人显得更兴奋,端详了许久,就想收藏它入馆。不过货主开价超过了1万,而此时的征集资金仅有1万元整。 王麻子剪刀铺的创始人来自山西,姓王。因脸上有麻子,人称王麻子。清朝初年,他来到北京,在宣武门外菜市口摆了一个经营火镰、剪刀等日用杂品的铺子。一开始,他并不生产剪刀,而是从民间收购。由于他收购的货物严把质量关,赢得了顾客信赖。京城内外南来北往的客人,大多慕名前来选购。从此,“王麻子剪刀”名号被传开。 经考证,王麻子的子孙后代在1816年正式挂出“三代王麻子”的招牌,开始自设火炉加工制作剪刀,“王麻子”剪刀最终成为京城著名的品牌。 “当时的博物馆文物征集暂行办法是:计划征集文物如果超过1万元,得向馆里汇报,并且还要找专家审定。等我把所有程序走完,再去古玩市场找那块匾时,货主已经把它卖了。”一问说是被卖到了天津,吕鑫心急如焚。回去后,他再次向馆里进行汇报。他解释,作为老北京的商业民俗代表,“王麻子刀剪老铺”这块匾意义重大,对北京民俗博物馆来说,能收藏它也尤其难得。 得到馆里批准,小分队决定把它找回来。可再经联系,发现这块匾又从天津倒手去了山东。吕鑫找到货主,说了不少好话,委托他帮忙找回来。最终,他们从济南买主手里把匾运回了北京。 库房中的“王麻子剪刀匾”(右上),匾长2米,刻有“京都”字样。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按吕鑫的话讲,放在博物馆研究、展出,才会有更多人看到它、了解它。实际上,除了“王麻子刀剪老铺”,北京民俗博物馆的库房里,还有很多不同的北京老字号匾额,其中有块“全聚德”匾。“全聚德”是北京有名的烤鸭店,它不仅历史悠久、规模最大,而且名号叫得最响。 北京民俗博物馆的这块“全聚德”匾,是吕鑫从高碑店古玩市场淘来的。他前后去了三次,价格涨了三倍,才征集回来。这块匾展出后,备受关注。“全聚德”老店派专人来核准、查证,他们看着这块金丝楠木,琢磨着熟悉的字体与落款,经过一番推敲,得出同样的结论:“这块匾,真的!而且是山东济南的一个老字号流失的。”吕鑫说,据考证,“全聚德”确实在山东济南有个分店。 北京民俗博物馆收藏的木质“鹤年堂记”脉枕。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用民俗文物去讲述文化 今年是龙年,龙图是中华文明的文化表征。年初,“华夏龙图——北京民俗博物馆馆藏龙生肖文物展”正式亮相。近40件套各个时代、不同质地、形态各异的龙生肖题材文物出现在北京民俗博物馆西路的东岳宝殿展厅内,引人瞩目。 该展览目前仍对外展出。走进展厅,迎面是一顶凤冠,冠顶有一“囍”字。虽是顶凤冠,细瞧上面还有很多龙。吕鑫告诉记者,这顶一品夫人双喜点翠凤冠,以点翠、镶嵌、累丝为主要工艺制成。沿冠边有“日月”“一品夫人”字样,凤冠主体纹饰为三龙纹饰,上方有一正龙口含宝珠,下面则是二龙戏珠。 目前正在展出的龙生肖题材文物展,图为“一品夫人双喜点翠凤冠”。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这件凤冠是清代时期的鎏金银器。凑近去看,凤冠下沿还有七只凤鸟,它们口中衔着蝙蝠和铜钱。此外,如意祥云纹饰的流苏,各用三串珍珠加间宝石垂坠,造型精美,富有喜庆色彩,也寓意“福在眼前”。 在馆内的后罩楼展厅,二十四节气主题展览也让人眼前一亮。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中国人特有的时空知识体系。展厅内,二十四节气对应不同的文物,通过“物说”形式来诠释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 一个清代的黑地彩绘打春牛纹圆形漆盒搁置在立春主题的展柜中,“鞭打春牛”是古人春耕大忙的仪式,意在唤醒冬闲的耕牛,以备春耕。据介绍,该漆盒寄托了农耕社会劳动人民对耕读传家的重视和对丰收的期盼。 在夏至主题的展柜中,能看到博古纹香荷包。馆内展览陈列科的和佳乐解释,夏至与端午节十分接近,天气较为炎热,正是蛇、蝎等“五毒”活动频繁的时候,人们通常会缝制香包,放入驱蚊香草,随身携带,达到驱蚊避虫的效果。 游客在东岳庙西跨院展厅观看“器雅于礼——馆藏漆盒精品文物展”。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用文物讲述传统文化,并不局限在生肖和节气。自2016年以来,吕鑫先后策划推出了“道教文化展”“馆藏匾额文物展”“民间年画展”“民间服饰展”“传统中医药行业器具文物展”等百余个传统民俗文化主题展览,影响甚远。 尤其是展出的代表“老北京传统商业民俗展”的文物,它们不仅保留着古都北京的商业风貌,也融入了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商业内涵,并形成北京独有的商业特色。在吕鑫看来,通过这些老物件不同的展览,让它们“开口说话”,才能把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不单是自己,吕鑫说,如何挖掘老北京商业的文化内涵、继承优秀的商业文化传统,如今更是成为像和佳乐、褚聪等一批年轻文化守护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21 15:42 , Processed in 1.081864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