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庙享殿内部超绝金丝楠木 理解北京的维度可以非常丰富细腻。 从时间转换中感受历史,总是其中一把再好不过的钥匙。 前两天都在说,太庙的享殿开放了,有68根金丝楠木柱子可以看,整根的金丝楠木,十多米高,一米多粗,宏伟壮观。 这广告词确实写得好的,便抽空去看。 看完了回来,就是震撼。 没什么别的词儿了,也不需要什么别的词儿了,这两个字就很够用了。 就是,“震撼”。 太庙主体建筑一共三座殿。 主体建筑叫做享殿,后边还有寝殿和祧庙,三座殿纵向排列紧密,靠石路相连。 这种设计方式,就像一个扩音喇叭,层层递进,放大了太庙的气魄。 那气魄真叫一个雄浑。 这当然主要是因为,这组建筑是真的大。 太庙的大,还不是一般意义上理解的,地基高、房子大、进间深。 这些其实还都在可以理解的范围之内。 它的大是一种,让人感觉自己仿佛重新变回了森林里的猴儿。 这也就顺便说到,北京的古建筑到底有什么魅力? 其中一条应该有,它们会因为功能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神韵”。 那感觉很奇妙。 建筑本身是“死”的,曾经创造了这些建筑的时代也已经“死”去,但“感觉”留了下来。 比如主稼穑的先农坛,确实会让人升起某种要勤恳、要踏实的念头。 比如北海公园的小西天,是乾隆献给母亲的寿礼,整体建筑看起来也就真的很像孩子依偎在妈妈的怀抱里。 比如天坛因为是祭天的场所,是神人对话的媒介,它就会令人情不自禁感受到庄严和严肃。 而太庙是给古时候皇帝祭祖的地方,主殿放的是皇帝自己祖宗的牌位,配殿放的是大功臣的牌位。 每个季度之初都会有一次祭祀,这时候一般是官员代理,要到每年年节,才有一次皇帝的亲临。 皇帝来了,主要就是给老几位汇报一下当年的工作状况,然后祈求一下来年老几位的保佑,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这个事情设身处地思考一下,确实压力巨大,因为但凡是个脑子正常的皇帝,他就知道,自己干不好,整个儿全完蛋,祖宗和历代功臣都在那儿盯着呢。 太庙就不太可能是个让人放松的地方。 它的所有外形上的高耸与庞大,都只是为了制造威压。 一种高于皇帝本人的威压。 这个威压又是什么呢? “权力的来源”。 人应当敬畏自己权力的来源。 所以,作为一个纯粹的现代人,在太庙面前感觉自己像个猴儿其实也说得通。 因为它问出来的问题是一致的。 那就是,当下的个体身为“人”的这样一种权力,到底来自哪里呢? 也可以说,“你为什么认为自己是人呢?” 如果不知道的话,那确实是只能退回去当猴儿了。 这种直达问题本质的恐怖,还从没在别的地方体会过。 又瘆得慌,同时也很佩服。 也许要千山万水才会去思考的东西,太庙只要坐在那里,就能够提得出,建筑真的好了不起。 所以,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太庙改名为“劳动人民文化宫”,也真的是一个非常绝妙的巧思。 因为中文在语法上的良好机动性能,“劳动人民文化宫”可以说是“劳动人民享受文化的宫殿”。 可以表达为“劳动人民学习文化的宫殿”。 也可以理解成“劳动人民创造文化的宫殿”。 万变不离其宗,意思都是“劳动人民”重新建立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的场所。 而无论怎么理解,都几乎完美地,简直严丝合缝地,扣准了新中国的,权力的来源。 很难想象太庙要在现代转型,还能把它用来干什么。 普通的公园? 一般的游乐场? 寻常的办公场所? 都没有“劳动人民文化宫”来得既抓住了传统一脉相传的精髓,又展现出了一种新风貌、新希望。 当然也没有必要否认现实的混沌与复杂。 不过也正因为现实是如此混沌与复杂,从中升腾而起的期待与愿景,才更加美丽与光辉。 “劳动人民文化宫”,这个名字就像朝阳一样可爱。 有空可以去逛一下,就在故宫。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2:08 , Processed in 1.094975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