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中轴线的传统文化意蕴

2024-9-19 09:58|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张宝秀|来自: 北京学基地

摘要: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北京学研究基地主任、首席专家,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委会委员,西城区社科联常委。教学、研究领域为历史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北京 ...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北京学研究基地主任、首席专家,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委会委员,西城区社科联常委。教学、研究领域为历史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北京学。主持课题40多项。出版著作、教材多部,主编《北京学研究》《三山五园研究》《地方学研究》学术集刊多部,发表论文100多篇。
当地时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高度赞赏中国政府在北京老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突出成绩。北京中轴线见证了古都北京700多年的发展演变,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典范之作,集中展现了中国古代理想的都城规划传统和秩序,代表着东方文明古都规划建设的最高成就。
01

北京中轴线:承载着都城空间规划之美

中国古代都城营建具有传统“择中”理念,选址追求“天下之中”,城市布局追求“中轴对称”。今日的北京中轴线始于元至元四年(1267年)正月,元朝“戊午,立提点宫城所。析上都隆兴府自为一路,行总管府事;立开元等路转运司。城大都”。元大都的建设,经过了周密的规划设计,其选址、格局、城市形态和设计遵循了中原王朝都城建设的传统儒家经典《周礼·考工记》思想:“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整座城市规划整齐,经纬分明,布局严谨,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理想都城范式。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记载:“全城地面规划有如棋盘,其美善之极,未可宣言。”
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基础上营建的,沿用了元大都城中轴线,但在中轴线布局和建设方面创新颇多。嘉靖年间增建外城,将中轴线向南延伸至永定门,把天坛、先农坛安排在中轴线南端的两侧,增强了中轴线南端中心明显、左右对称之感;同时也使得明北京中轴线的纵深感更强,建筑内容、空间序列层次更加丰富。明代将“左祖右社”两个祭祀场所安排在紫禁城前、中轴线两侧,进一步强化“左右对称、中轴明显”的皇城格局,更加突出了中轴线的中心之感。

北京中轴线是一条都城空间规划之轴,控制着城市的空间布局。它是统领整个北京城建筑布局的脊梁,是北京城市规划的基准线和起始线,整个城市依它而展开。它统摄了历史上北京城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四城相套”的总格局,城墙、城门以及全城道路系统的总框架,还统领了诸如天、地、日、月“四坛”,风、雨、云、雷“四庙”等重要场所的布局。

北京中轴线左右对称、伸缩有度,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就像是一曲气势磅礴、波澜起伏的乐章:有序曲,有高潮,还有尾声。南段从永定门到正阳门是乐章的“序曲”;中段从正阳门到地安门是乐章的“高潮”;地安门外到钟鼓楼是乐章的“尾声”。正如建筑大师梁思成赞美的那样,“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02

北京中轴线:彰显着国家礼仪之尊

北京中轴线是一条国家礼仪之轴,是历史上国家重大祭祀礼仪活动的载体,集中了古代中国最重要的国家祭祀场所,也是当今国家礼仪活动、大型庆典活动、人民文化活动等重大活动举办地。

北京中轴线上布置有重要的古代皇家祭祀建筑,中轴线是古代礼仪制度的有形载体,彰显着中国传统都城规划对礼仪制度的重视与尊重。中轴线中段紫禁城前面左右对称安排有左祖(太庙)右社(社稷坛),紫禁城两侧建有风、雨、云、雷“四庙”,中轴线南段左右布局天坛、先农坛,太庙、社稷坛、天坛、先农坛列入了中轴线的遗产构成要素中。“左祖”用于祭拜祖先,而“右社”,是在宫殿右前方设立“社稷坛”,祈求国泰民安。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家祭天的礼仪空间,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清皇家祭天建筑群,反映了中国古代“南郊祭天”的文化传统,皇帝在天坛祭祀皇天上帝,沟通天地,祈求风调雨顺。先农坛沿袭了“天子亲耕於南郊,以共齐盛”的南郊亲耕传统,是现存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皇家祭祀农神之所。

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包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是完整北京中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遗产的构成要素。天安门广场的规划格局延续并强调了北京中轴线均衡对称的原则,其建筑与景观展现出中国20世纪中叶公共建筑对民族风格的探索与创新,是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发展的里程碑。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已经成为全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丰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总结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庆祝活动盛大庄严、气势恢宏,礼序乾坤、乐和天地,充分体现了仪式感、参与感、现代感,办出了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风采。“礼序乾坤、乐和天地”,正是国家礼仪文化传承的见证。

03

北京中轴线:蕴含着民族文化之韵

北京中轴线蕴含着“致中和”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元大都城的规划设计,既遵循了中原王朝都城建设的传统儒家经典《周礼·考工记》的思想,又有所创新,将蒙古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传统习惯与深层文化意识体现其中,密切结合当地河湖水系分布的特点,以积水潭和太液池浩瀚的水面为核心来确定城市的格局,突出体现了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完美融合。清代在中轴线建设上有新的贡献,进一步完善了北京城中轴线,特别是突出在文化理念上,认同中华文化。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修承天门,并改称天安门,同时改称北安门为地安门;重修紫禁城三大殿,并将名称由明末的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改称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体现了“内和外安”的城市文化定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北京中轴线有了新的发展。全面改造、扩建了天安门广场,在北京城中轴线上建设了一些对于新中国具有重要意义的新建筑,如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国旗台、国家博物馆和毛主席纪念堂等,赋予了北京中轴线新的时代意义,突显了人民的主体地位,使得北京的古都风貌和新中国首都的时代特征交相辉映,更加璀璨辉煌。北京中轴线体现中华民族敬天法地、中正和谐、天地人和、内和外安的文化精髓一直在传承,并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和“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对于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积极意义,为世界文明百花园增添了绚丽的色彩。我们要坚持世界文化遗产完整性原则,以“时—空—人结合”“过去—现在—未来贯通”的大历史视野将世界文化遗产北京中轴线作为一个窗口,以此次申遗成功为契机,加强中轴线整体性保护利用,系统性打造高品质、国际化文化遗产品牌,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2:31 , Processed in 1.089127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