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孩子心中最美的歌,听到第一首就流泪! 北京童谣取材于市井生活,具有形式简短、音节和谐、诙谐幽默、朗朗上口和便于记忆等特点。2008年6月7日,童谣(北京童谣)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回溯上世纪90年代初,《坐门墩》都是很多北京小孩学语阶段的必修课。这首儿歌要想唱出感觉,最好是在夏天午后一点来钟,天上稀稀拉拉挂着几片云彩,太阳火辣辣地晒着,街上路静人稀,老槐树的枝叶蔫头耷脑,季鸟儿“吱吱呀呀”叫得很敷衍,树荫里的大黄狗闭目吐舌。只有五六岁的小孩,精神头特足,骑坐在院门口的门墩上,认真打量偶然经过的行人,双脚自然下垂,来回晃悠,不自觉地敲出节奏:“小小子,坐门墩,哭着、喊着要媳妇……” 看孩子的姥姥或奶奶手摇蒲扇坐在旁边,困得眼皮打架,还没忘了帮忙接个下茬:“要媳妇干什么呀?” “……点灯,说话;黑灯,做伴;清早起来梳小辫。” 小小子儿坐门墩儿 , 华语群星 北京阴历六七月的天儿,那是小孩的脸,说变就变。刚才还响晴白日,几片云彩瞅冷子聚到一块儿,颜色由白转黑,“咔啦啦”一道利闪,“嘎啦啦”几个炸雷,平地刮起一股旋风,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就砸了下来。门墩上的小孩“要了半天媳妇”,眼瞅雨点往下一掉,劲头立马又上来了,“噌”地从门墩上蹿下来,双手围成喇叭状,冲着头顶各式遮挡物狂奔避雨的人们高喊:“风来啦,雨来啦,老和尚背着鼓来啦!这里藏,那里藏,一藏藏个小儿郎。儿郎、儿郎你看家,锅台后头有个大西瓜。狼来啦,虎来啦,老和尚……” 没想到,喊得正带劲的当口,从后面吃了老太太一脖搂儿:“赶紧,家走!回头让雨沦了,感冒发烧,带你上医院打针去。”老的拉着小的,跟头把式往回跑,连收衣服带关窗,里里外外全收拾利落了,刚想踏实坐会儿落落汗,抬头往外再一瞧,云开雨收,太阳又出来了,您说气人不气人?小孩左眼余光瞟着老太太,右眼寻摸着屋门口,溜边贴墙,一点一点往外蹭,眼瞅到了一脚门里、一脚门外的关键时刻,后脖领子上突然多了只大手:“又干什么去!?地还没干呢。” “嗯,老刚儿、老仔儿……”小孩低头咧嘴,手捻衣角,语带哭腔,“待会儿……待会儿就飞了。” 01 飞进梦里的红蜻蜓 老刚儿、老仔儿指的是一种在北京相对稀有的蜻蜓,学名叫碧伟蜓,身量比普通蜻蜓大着好几号,一个顶人家仨。老仔儿是母的,全身湛青碧绿,老刚儿是公的,后背上比母的多了块蓝色。逮老刚儿、老仔儿比普通蜻蜓麻烦,最笨的法子就是趁着刚下完雨,老爷儿还没出来的“窗口期”蹚水出去。这时候的蜻蜓翅膀上有水,飞不起来,只能在低矮灌木上趴着,小孩伸手一捏一个准。多暂等到太阳出来,它们的翅膀一晒干,那就逮不着了。 北京孩子逮老刚儿、老仔儿还有个主动出击的办法,就是弄根小竹竿拴上线,像钓鱼一样挂个小纸团。纸团必须是白色的,越白越好,为的是目标明显,老刚儿、老仔儿一眼就能看见。蜻蜓最爱往有水的地方去,夏天刚下完雨,马路上到处都是深浅不一的小水坑,它们就围着这些水坑来回飞,玩蜻蜓点水。小孩手举竹竿,站在水边来回摇晃,吸引老刚儿、老仔儿的注意力。摇晃的同时,还得念两句“咒语”……老刚儿、老刚儿,那边有鬼,这边有水;老仔儿、老仔儿,这边有水,那边有鬼。意思就是告诉蜻蜓说,你们别往别处去啦,全往我这来吧,我这好着呢。 老刚儿、老仔儿比普通蜻蜓的身量大,胆子也大,瞧见半空晃悠的白纸团,以为是扑棱蛾子之类的小飞虫,扑过来就是一口。这么个裉节儿上,小孩必须得反应快、手快,打闪纫针的工夫,伸手一捏蜻蜓的翅膀,十有八九都能逮着。为什么说十有八九呢?逮蜻蜓这种事,跟钓鱼差不多,不光考验小孩的综合能力,更多还得碰运气。有时候几个孩子站在水坑边,翻过来、调过去地念叨“老刚儿,老刚儿,那边有鬼,这边有水”,嘴皮子都快磨破了,好容易招过来一只,刚要下手捏,远处就跟打雷似的嚷嚷一声:“去、去、去!小兔崽子别处玩去,甭跟这碍事!”大伙儿抬头一看,敢情是环卫工老大爷穿着雨衣,戴着草帽,扛着大扫帚,上街扫水来了。 蜻蜓让他这一嗓子吓跑了,小孩们憋气窝火,明着又不敢跟大人硬碰硬,只能使个蔫损坏的歪招。几个坏小子高矮胖瘦,排成一排,脸朝老大爷,倒退着在水里走,起哄架秧子,齐刷刷高喊:“下雨啦,冒泡啦,王八戴上草帽啦!下雨啦,冒泡啦,王八戴上草帽啦!”老大爷听小孩拐弯抹角一骂街,心里其实不怎么生气,姿态上还得摆出副生气的架势,吹胡子瞪眼,撸胳膊挽袖子,大雨靴“哗啦、哗啦”蹚着积水,猛地朝前追出去几步。小孩们瞧见他追过来了,连笑带叫,扭头就跑,“哗啦啦”踩出一片水花。几个人跑到老大爷够不着的地方回身再一看,雨已经彻底停了,太阳刚出来,成群结队的蜻蜓贴着水面低飞,胡同的灰墙上大大小小爬满了水牛儿,远处天边高高地挂着一道彩虹。 02 水牛儿和烧羊肉 北京雨后最常见的小动物除了蜻蜓,还有蜗牛,也就是俗称的水牛儿。水牛儿、水牛儿,先出犄角后出头,你爹、你妈,给你买了烧羊肉,你不吃也不喝,老猫可就叼走喽……这首《水牛儿》应该是如今流传最广,普及度最高的北京儿歌,北京孩子几乎个个儿会唱,外地孩子多少也能哼哼两句.网上一直还有爱较真儿的人打听水牛儿干嘛非得跟烧羊肉捏鼓到一块儿,换成别的吃食成不成?不瞒您说,这事恐怕还真成。 水牛儿 , 小二丫合唱团 烧羊肉版的《水牛儿》最早白纸黑字记录在案,是美国的传教士何德兰(IsaacTaylorHeadland)1900年翻译整理的《孺子歌图》,这个时间点跟晚清年间月盛斋、白魁烧羊肉的流行大致吻合。比这本书问世再早4年,时任意大利驻华使馆翻译的韦大列(BaronGuidoVitale)出版了一本中英对照的《北京歌谣》,其中收录的《水牛儿》歌词多了个烧肝儿,唱的是:“水牛儿、水牛儿,先出犄角后出头,你爹、你妈,给你买下烧肝儿、烧羊肉。”时间再往前捯100年,乾隆六十年刊行,专门收集清中期以前民间俗曲的《霓裳续谱》里也有一首《水牛儿》,它是这么唱的:“云散雨收,呀呀哟,有一个女孩在房檐底下溜瞅,口口声声叫水牛,拣在手里叫它长,说是牛儿啊、牛儿啊,你出来吧,妈妈带来的牛肝、牛肉,牛儿啊,你先出犄角后出头。 您要非得刨根问底,纠结这首儿歌干嘛非把水牛儿跟牛肝、牛肉往一块儿掺和?我也只能说八成是因为最早唱它的那个北京小孩喜欢吃这两样东西吧。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30 , Processed in 1.089549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