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西便门外的某处政府机关家属院,它的建造年代,大约是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如果没有一部叫做《我爱我家》的情景喜剧问世,这个家属院或许如同以往那样,还将默默无闻地存在下去。然而,此剧一出,该院似乎也随之发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变化。 老傅一家人,与喜欢他们的观众,都已经“长大变老”了 还记得这部于30年前曾风靡京城内外的情景喜剧么?当然,对其留下深刻印象的,应该是五零后、六零后、七零后与八零后们。 此剧中的“一家之长”傅明(原名贾敬贤,化名为傅明)老人,诞生于“打响南昌起义第一枪”的1927年。而他的长子贾志国,则出生于1952年前后(作为该剧背景之年的1994年,乃是国际和平年,此时志国正好42岁)。贾家的大儿媳和平,出生于1956年。傅明老人的孙女儿贾圆圆,则降生于1982年。由是,自五零后至八零后的至少两代人,便都可以从戏中找寻到自己所经历过的”人生往事“,并与老傅一家共同分享那些似曾相识的”情感体验“了。 而今的“我爱我家”,居然是被“葛优躺”重新带火的 当然,让30年前的老片子“重出江湖”,还得感谢葛优所饰演的“纪春生”同志。这个“好吃懒做”的“二混子”形象,以其京味儿十足的“葛优躺”,让《我爱我家》再次走进了公众的视野。于是,九零后、零零后们,也开始关注那段如同“近代史”一般的北京城市生活“故事”。这或许是成人版的“金刚葫芦娃”或“小龙人”,让一群对二三十年前毫无感知的懵懂少年,嘴里居然也冒出了他们未曾切身“感受”过的影视剧词汇。 “杨柳北里十八号”,一个只存在于电视剧中的地址 在《我爱我家》的故事中,老傅一家人所居住的地点,是位于“杨柳北里十八号楼”的202室。而在北京现实版的地名谱系中,“杨柳北里”并不存在。即便是“一字之差”的“杨柳北街”,也只出现在虚构的空间里。倒是位于朝阳区的三环路附近,有着垂杨柳北里这样的地名,然居住在那里的人们,也并非什么国家干部及家属。彼处的楼堂馆所,皆为1980年代的产物。这与老傅家所居住的至少应该是六十年代所建的院落,还是有着很大区别的。 “我爱我家”中的拍摄地,大凡是在这里 此剧拍摄的外景地,是被细心的美工师傅,选在了西便门外的国务院家属宿舍院里。当然,内部搭景的地点,于前四十集中,是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礼堂内(彼时的学院名称,尚且叫做中国工人运动学院);而后八十集,则转移至中国传媒大学(其时名曰北京广播学院)。就其外景地而言,除了在西长安街(自复兴门立交桥的位置,镜头向东对准矗立着长途电话大楼的街面)选取街景以外,便是此处国务院的家属宿舍了。 老傅晨练的地方,祥和得令人着迷 清晨时分的机关大院,宁静祥和得一塌糊涂。或许只有到了这里,你才能深刻地体会到“中国梦”的含义。你也会看到,老傅们的生活环境,该是多么地悠闲自在。小区内树木夹道,鸟鸣阵阵,除却晨练与买菜的老人们,几乎就再也见不到什么年轻些的居民了。而我的到来,于其中显得过于扎眼,仿佛是个“游手好闲”的贾志新,没得事儿干,才会跑来与“老傅”、“余大妈”、“老郑”、“老胡”、“杨大夫”等人为伍。 曾经藏“宝”、“议事”的葡萄架,原来并不存在 闲话不谈,直奔老傅一家所居住的“杨柳北里十八号楼”202室。乖乖,一点儿不假,这楼,这楼前的风景,基本上还是30年前的面貌。唯一不同的,是傅家楼前的葡萄架,而今已“荡然无存”。询问正在一旁晨练的大妈,得到的信息却是,这里根本就没有过什么葡萄架。大妈晨练已毕,回头问我:你也是来找“和平”的吧?我点点头。大妈叹息一声:我们这楼啊,自从上了“电视”,一年到头总有人来。你说说,得有多少人吃饱了没事儿干啊。老人家说得很是起劲,我却听着不太入耳。向大妈道别之后,匆匆找寻202室。不错,还真有。虽然没好意思敲门,以免落晨练大妈之口实,但内心里却在默默念叨着:总算是来过了。 30年过去了,老傅一家人在干啥呢? 待我寻访“杨柳北里十八号”的时候,脑子里不停地想着,如果真的有这么一家人,他们现在会怎样呢?贾志国已经70岁,估计在副局级之后,已然“干部离退”了。和平68岁,想必就如同余大妈那样,正戴着红箍满街巡逻、站岗,给出入小区的人们测量着体温。圆圆42岁,或许大儿子已经上小学,而小儿子也能下地乱跑了。还有老傅,已然97岁高龄,如果还健在的话,没准儿正住在某个养老院里。戏中角色如此,你我又何以堪呢。 虚构的“我爱我家”,却折射出真实的感情地标 曾经有不少“家”迷,对于《我爱我家》中所涉及的地点进行考证,且进行跨越三十年的情景对比。有些趣闻轶事,我也拿出来白活白活。 三十年前,北京市民(尤其是广大女性市民)最为钟爱的大型商场有哪些?这从和平女士“绕世界”采购金刚砂牌手纸,便可看出端倪。燕莎、蓝岛、赛特、长安、城乡贸易中心。这批商场均开业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且基本上属于中高收入群体的消费场所。 王府井的东安市场、百货大楼,西单大厦等皆不在此列。彼时人气最旺的隆福大厦,则由于1993年8月12日的一场大火(京城17个消防中队,66辆消防车,822名消防队员战斗了8个多小时才扑灭)而不再被提及。一部《我爱我家》,或许能折射出一代人的消费观念。 三十多年前,赛特购物中心大概是“高大上”生活的标志。时人但凡提及高品质消费(关键是价高),便会想到赛特。 在“家”中,当打听到杨柳北里一带被“台湾人看上了”的消息之后,和平随即听风就是雨地对家人说“台湾人打算建比赛特购物中心还上档次的十八层购物中心”。 当贾圆圆的富豪同学文良说坐不惯贾圆圆家的沙发,想让她爸爸换个真皮的,随口便说:”赛特就有,才1万多块钱,您家不会买不起吧?“ 前不久,我把东长安街两侧的赛特与友谊商店逛了一遍,发现此二者皆物是人非,想来世间之事都是说不好的。 如今的北京城,能拥有一套大产权房便是开心事儿,哪怕远在密云(密云远乎?)。然对于三十年前的人们来说,即便居住条件并不宽裕,一想到搬出”四环“,就如同是做噩梦,随时准备醒来“大哭一场”。 按照杨大夫“替国家许的愿”,“凡是愿意搬到通县去的,每间房国家给两万块钱。您(胡学范)家这四五间房啊,也就能落个十来多万吧。” 那个时候,通县尚未升级为通州区。(1997年由县改区)而“家”的时代,虽说正赶上通货膨胀严重的1993、1994年,北京居民平均收入也只有四五百元。对于大多数民众来说,十来多万简直是天文数字。杨大夫敢“开出”这么高的价码,恰好证明很少有人会对昔日的通县动心。 也是在这部戏中,冒出了一句当时流行的广告词“要买房到大兴,进城只需一刻钟”。只不过,那时既没有京开高速,也没有地铁,前往大兴县居住就等于“出城进村”。这句广告语实际上成了空谈,后被鉴定为虚假广告。 杨大夫更有邪乎的,“咱们呐,都不去大兴了。咱们改上密云。”一个“上”字,大体说明了密云与北京城区之间的关系。密云居民到北京城区,就叫做”上北京“。反之亦然。即便是居住在昌平县城郊的纪连海,也把赴北京城区叫做”上北京“,而只有进昌平县城才被称为”进城“。如今想来,真的是沧桑之变。 这个文稿,入围2024年北京广播电视台的最佳节目评选,由北京文艺广播“打开文化之门”报送。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24 08:48 , Processed in 1.196234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