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器口大街:到底有过多少磁器买卖? 每次从崇文门经花市路口往南,或从天坛东门经红桥一路向北,我总会到达这个叫做“磁器口”的十字路口。如果乘坐地铁7号线或5号线,磁器口也是绕不开的重要转乘站。 磁器口?顾名思义,售卖磁器的。闭上眼睛,我想象着昔日满大街的磁器摊位,熙熙攘攘,热热闹闹。但究竟是不是这样?磁器口的名字又是从何时叫起的呢? 明朝的时候,还没有磁器口的地名。此地被称为蒜市口南,所以曹家十七间半宅院,也是在蒜市口的区域内。 到了清乾隆年间,这里曾有座天仙圣母娘娘庙,故称娘娘庙街。 直到光绪年间,此地才改称磁器口,因为有两家磁器店远近驰名而得名。只有两家么?对,您没看错。这里没有一大堆买卖磁器的摊位,它既不是东华门夜市,也不是潘家园的地摊。 再到民国以后,磁器口的地名依然保留。至新中国后,1965年,红桥大街被并入磁器口。那时候,磁器口南北向通行各种车辆,车来人往显得十分拥挤,1977年新辟崇文门外大街南段时,竟为此停驶了大型车辆。 1979年,在磁器口一带开办农贸市场和红桥小商品市场。大街北段以蔬菜瓜果为主,南段则以服装为主,中段路东又新建副食商场。这样的景象,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末。 新生巷;老舍笔下的“月牙儿”,或许就生活在此 这个一条形成于明代的街巷,但起初的名称却没人知道。 民国22年(1933年)《北平地名典》对这里的记载,称其为黄花苑。黄花苑是什么意思?黄花大闺女?是的,还得是贫寒人家的那些走投无路的大闺女。这便是老舍先生笔下的“月牙儿”了。 东大地街:粪场、电车与小市 东大地街,或许是老崇文人较为熟悉的地名了。对于我而言,或许直接带你去丰台区。 这里于明末,是苜蓿园的一部分。到了清末,干脆沦为一片空地,民国元年(1912)后始成街巷,因位于红桥之东,故称东大地。 晚清时期,这里多是荒草野地,有几块空地为粪场,臭气熏天。民国以后,北平电车有限公司在此地东南建起电车修配厂。 东大地街南口,曾经存在着小市,也就是所谓的南市。它是昔日北京南北两大小市之一,直到50年代废除。 至于北小市,起初是在德胜门外桥东的北河沿上。及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改在什刹海的西北角,也就是醇王府西墙外的“段家胡同”附近。 敬业里:从无人之区到“糖果基地” 从字面意思上看,这敬业里居住的,大都是劳模才对。其实,每个人为着自己能够活得好一些,工作敬业一点也无可厚非。但敬业里的名称由来,与”爱岗敬业“真的没有半毛钱关系。 在清朝的时候,敬业里一带原是龙须沟之西的一片坟荒地,只有几户人家,并无地名。由于入夜后寂静无声,所以此地被称为“静夜里”。那个年月,不存在什么光污染,甚至连照明的光亮都很少。抬起头,倒是有月亮、星星。若是赶上月黑风高……咱们就不多说了。 民国后,静夜里逐渐演变为称敬业里。随着住户增多,胡同延长,又分为敬业里和敬业西里,地名一路沿用下来。新中国后,1965年,东四块玉部分地段并入敬业西里。 1950年后敬业里一带陆续建起工厂和新的民房。北京第一食品公司,即由多家小糖坊合作发展成的几千人的现代化食品厂。一食的规模可不算小,厂房从胡同北口起一直到南头拐弯处,占整个胡同的一侧。至于一食生产的食品,我只吃过菠萝水果糖和各种口味的奶糖。 安化北里与南里:另一处”龙须沟“的变迁 安化楼,也就是50年代后期建成的“人民公社”大楼之一。您对这个名字不算陌生吧。对于它的前身安化寺,您是否多少有些耳闻呢? 咱们来聊聊安化楼南侧的安化北里与南里吧。 明朝的时候,这一带统称安化寺街,因东有安化寺,故得此名。这个名字一路用到1965年,在当地改建楼区之后,才分成安化南里和安化北里。 安化寺始建于明正统八年(1443年),庙宇规模宏大,正殿六间,房100余间,有菜田45亩。民国以后该寺渐废。 安化里北部原称四海棠,是个大水坑,地势低洼,雨水淤积。当地的居民多为人力车夫,吹鼓手等,有“穷四十八家”之称。由于这一带的房屋破旧狭窄,遇雨积水灌入屋中,居民生活苦不堪言。看,是不是有点“龙须沟”的意思。 从1952年,北京市政府开始兴建了大批居民住房,民众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夕照寺街:传说、小说与电影灵感,皆源于此 夕照寺的故事,我曾经专门写过一篇小文。在这里,咱们来聊聊夕照寺街。这条街巷的名称,确实来自夕照寺。 夕照寺为明万历年间始建,清顺治年间便已经颓圮,至雍正年间修复,民国时再度破落不堪。到了新中国后,上世纪五十年代,夕照寺的庙址被市铝合金厂使用,1984年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夕照寺的存在,它附近的街巷也就顺理成章地也被称为夕照寺。至少,自明万历至上个世纪50年代皆如此。50年代初,这里的街巷改称夕照寺街,1965年,板厂红楼、吕家窑、五里屯并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夕照寺街被更名光明路,1977年又恢复现名。80年代初的电影《夕照街》,虽然不是拿这条街巷作为实景拍摄地,但它的最初灵感,确实与这里有关系。 在夕照寺的西侧,曾经有过一座育婴堂。有的红学家认为,这座育婴堂,便是”红楼梦“中秦可卿被寄送的地方。后来,秦家又从这里领养了秦可卿。由此,连同夕照寺在内,便一齐成为“红楼梦”小说的追根溯源地。 到1951年,育婴堂由市教育局接管,改为育婴堂小学。1967年新建教学楼。改名为育锋小学。 1949年前,这一带居民不多,50年代后,在此建起了居民住宅和工厂,形成了新居民区,北侧有夕照寺西里、东里,南侧有光明西里。街两侧还有北京市拉锁一厂、北京小型压缩机厂、北京测绘用品二厂等单位。 光明路:从城市湿地上诞生的繁华路段 这里也是光明路,它与夕照寺街是不是有什么联系。其实,您想多了。而今,这条光明路依然存在。指路的牌子高高地挂着。 若上溯至民国前后,这里还是一片苇塘、义地。因苇塘水浅,俗称“大浅”。按照目前的说法,这也算是一片城市湿地了。但被城市污水注入的湿地,绝对是个祸害。 及至1958年~1961年,在这片湿地上建成了光明楼区。此后,光明路南部又相继建成龙潭楼区。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条向东通达朝阳区劲松大街,西通体育馆路的主要交通干道,1965年将高氏义园并入后,正式定名为光明路。此路宽阔平整,两侧楼房林立,树木成荫,环境优美。北侧有板厂南里、光明东里、幸福南里,南侧有龙潭北里等。 龙潭路:围绕着龙潭湖的那些人间烟火 龙潭路,您熟悉么?这条东西走向的道路,东起东护城河,中与夕照寺街、左安门内大街相交,西至体育馆西路。1950年代初开辟为路。因地处龙潭湖畔,1965年定现名。 而今龙潭湖一带,金元时期还是一片湖泊与沼泽。元代郭守敬开金口河,经此处至通州张家湾。那时候的水是活的,人也是活的,水上的船只往来不断。 待到明朝,由于筑外城,河水断流,雨水淤积,形成一片苇塘和荒坟。此时的水是死的,人也是死的。 1952年,北京市政府组织了数万人工,在此挖成了三个人工湖,环湖植树10万余株。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提议取名为龙潭湖。 龙潭湖公园内的袁崇焕祠庙 龙潭湖东段北侧,于50年代建起了楼房。1952~1955年,在西段建成北京体育馆。1956年在中段建起了北京工艺美术学校,后来成为北京器件三厂的用地。 龙潭湖路北侧西段原有著名的庙宇法藏寺和太阳宫。法藏寺就不再介绍了。咱们来说说太阳宫吧。 北京的太阳宫,可不止一处。老崇文的太阳宫,就位于法藏寺以西。其始建于清顺治年间,奉太阳神君。 1952年,市政部门利用太阳宫残存的建筑,建成太阳宫小学,1953年又改为龙潭小学。1988年太阳宫在学校的改造过程中,才彻底消失。 光明路南侧的龙潭公园(东湖)西北部,有纪念明末民族英雄袁崇焕的袁督师庙,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是北京文史大家张次溪先生的父亲张篁溪捐资建造的。 与此同时,张篁溪还重修了袁崇焕的墓地。若问何以如此,答曰:张篁溪父子,与袁崇焕都是广东东莞人,算是老乡了。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1:58 , Processed in 1.199173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