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新华街东侧临街,也就是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校园内,矗立着一座民国时期的教学楼,这就是民国时期北京市高等师范学校附小的样子。 不对吧?附小应该在南新华街的西侧,东侧不就应该是附中么?其实,如今的附小及北侧楼宇,都是昔日的北京师范大学旧址;而现在的附中所在地,恰恰是当初的附小。 此处的玄机,不走进附中校园,您是发现不了的。前不久,在北京日报拍摄“胡同冷知识”的时候,我们意外揭开了只属于老北师大人的秘密。 早在辛亥革命后,蔡元培成为第一任教育总长,便力邀范源濂出任教育次长。民国时期的教育制度就是蔡元培和范源濂共同制定的,确定了小学、中学、大学三段式的教育制度。在新式的教育制度实行时,最大的困难是师资队伍需要重新培养,需要成立师范大学,为新式教育培养教师人才队伍。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及附属小学,便诞生了。 五四运动之后,附小进一步解放思想,决定在招收女学生的同时招收女老师。负责招聘的主任到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聘请教员,校长拿出毕业生成绩单让他挑选,招聘主任说:“就请去年‘五四’去北京的学生代表吧。”于是,年仅十六岁的邓颖超成为该校第一名女老师。 邓颖超同志任教的时间不算太长,但她的任教经历,还是为附小的学生们津津乐道。 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历经千辛万苦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在1964年的一次宴会上,邓颖超与钱学森在一起聊天,提到了钱学森的求学经历。钱学森向邓颖超介绍,自己曾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读过书,时间是1916年到1921年左右。这句话让邓颖超眼前一亮,高兴地跟钱学森说道:“我是北师大附小的第一批女教员,你还记得我吗?”邓颖超这么一说,钱学森想起来自己当年在小学集会上确实见过一位剪着新式短发、思想先进、聪慧可亲的女老师,正是邓颖超同志。不过由于各种原因,邓颖超没有直接为钱学森授课,所以钱学森的印象不是很深。虽然不是直接授课的老师,但钱学森马上站起来向邓颖超鞠了一躬,说道:“邓老师,您以前是我的老师,以后也永远是我的老师!”从此之后,钱学森一直称邓颖超为老师。 1984年深秋,学校要建新校舍,邓颖超以为原来的建筑要拆,于是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回到学校来看看。 1986年11月,为感谢中国政府援助孟加拉国的公路桥举行开工建设,孟加拉政府向已更名为北京第一实验小学的学校方捐赠一笔款项,用于在实验小学内建立新设施。喜讯传到中南海西花厅,邓颖超欣喜之余,挥笔写下了“重建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几个大字。 1987年7月3日下午,骄阳似火,八十三岁的邓颖超不顾夏日的炎热、身体的不适,和孟加拉国总统一同为新校舍的奠基铲下第一锹土。后来,学校绿化校园时,就在邓颖超铲下第一锹奠基土的地方,特意栽下了一棵大久保桃树,寓意着邓颖超和学校老前辈们已经是桃李满天下。待这棵桃树首次挂果,师生们采摘了其中九个最大、最红的鲜桃,派师生代表送进了中南海,请邓颖超尝一尝。 1992年是学校建校八十周年,学校请邓颖超同志题词。这时,邓颖超已经住进了医院,可是她执意再为学校尽一份心意。于是,邓颖超写下了长达八百多字的最后一封书信。待校庆举办时,邓颖超同志已经因病去世。 如今,在校园内,矗立着年轻的女老师与同学们玩耍的铜像,以缅怀学校第一位女老师邓颖超。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2:03 , Processed in 1.101753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