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看过荆轲刺秦王的朋友都知道那句 “图穷而匕首现”,荆轲纵使义士,因刺杀之罪也难免一死。历代王朝都有圣驾面前,觐见人不可佩刀的规矩,这是为了王室的安全,捍卫皇室的尊贵与权威。而在清代满洲习俗中这一规矩被切切实实地打破,说不定御前不带刀反而会使龙颜大怒。 满洲饮食特点决定宴席上佩刀 满洲是擅于骑射的民族,7岁左右的儿童即以木制弓箭练习射鹄,女子执鞭不亚于男子。清入关以前,宫廷宴席非常简单。一般宴会,露天铺上一张大兽皮,大家围拢一起,席地而餐。《 满文老档》记:“贝勒们设宴时,尚不设桌案,都席地而坐。 ”满洲的菜肴,一般是火锅配以炖肉。皇帝出席的国宴,也不过设十几桌、几十桌,也是牛、羊、兽肉等,用解食刀割肉为食。因此随身携带小刀就成为了满洲习俗。 清代火锅 据传说,铜火锅原是满洲人的吃食。他们行军打仗,往往饭还没好就上马出征。后来一位将领想出办法,用头盔烧水,直接将肉片投入沸水中,变色即食,这就是东北铜锅的雏形。后来满洲入关,建立了大清,饮食礼仪自然也要完善。于是,头盔光荣下岗,铜锅闪亮登场,涮羊肉的配菜和蘸料也开始讲究起来了,经过逐步发展就成了后来的铜火锅。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火锅具体是什么人发明、什么时候出现的还有待商榷,不过从传说可知,满洲人至少在清前就十分喜爱火锅了。 乾隆怒斥“不带解食刀”的亲王 弘晓是康熙皇帝的孙子,怡亲王允祥的七子。公元1698年,即清康熙三十七年,允祥曾随祖父康熙帝东巡盛京祭谒皇陵。雍正即位后,封他为怡亲王,后弘晓袭爵。弘晓是个不拘小节的人,由于受到汉文化的熏陶,使他不愿遵循满洲旧制,尤其是随身佩戴解食刀之俗。他的这种行为引起了非常看重满洲祖制的乾隆皇帝的极大不满。 高宗御用玳瑁染绿餐刀 公元1743年,即清乾隆八年,乾隆皇帝第一次东巡盛京。他率领皇子、皇孙等宗室子弟一同前往,十月一日,乾隆帝在盛京皇宫赐宴随从王公大臣,在吃福肉时训斥不守旧例的王公说:“你们是爱新觉罗的子孙,今天得同我在清宁宫一同祭祀,这都是祖宗所赐的福分,也是遵守满洲的旧例。现在看满洲的习俗亦渐至废弛,就像怡亲王弘晓那样,身为满洲贵族,却不尊重满洲习俗,不佩小刀,是何道理? ” 乾隆皇帝以弘晓为例,小错大惩,以此教育八旗子弟。乾隆皇帝结合祭神和将历朝实录送盛京尊藏的活动,大讲要维系满洲旧俗;他说:“我敬阅过列祖实录,内载有祖先的业绩和教谕。”太宗皇太极曾说,宗室的子弟食肉不能自剖,行走不佩箭袋,有失满洲旧俗;后世子孙何所遵循,还能保留多少习俗呢?乾隆帝教训诸子、告诫后世子孙不要安于富贵,遗弃满洲旧俗。乾隆帝在位时,国泰安康,百姓安居乐业,但皇帝同样居安思危,让子孙不忘之前打江山的艰难历程,可见乾隆帝确是一代明君。 乾隆眼里:忘了旧俗等于忘了本 弘晓这位满洲亲王,由于不佩小刀,遭到乾隆帝的训诫,这仅仅是开始,此后又引出了乾隆皇帝对王公们的一系列教训。 乾隆皇帝在批评完弘晓后,发现盛京五部司员的满语也非常一般,感到十分生气。因为盛京是“龙兴”之地,官员们应当熟讲满语,就是平时办公都应该讲满语。因此命令盛京将军、副都统、侍郎等文武官员,应该勤学满语,并规定以后武职官员满语生疏要拿将军是问,文职官员不懂满语的,以该部侍郎是问。 又屡屡告诫宗室子弟:“如有不能清语者,在学则将管理宗人府王公、教习治罪,在家则将父兄治罪”。 《御制增订清文鉴》 并且,乾隆皇帝发起了一系列挽救满语文的行动,如: 1、多次颁发谕旨劝诫满洲人要学习“国语”,强调“不能清语,实为弃本”。 2、“严行议处”那些“国语”能力不行的八旗将领和兵士。 3、下令各机构扩大使用“国语”,“各部院移文旧例清汉兼写”。 4、八旗官员能不能提升官职,就看“国语”能力好不好。 5、再次强化宗学和八旗官学的满语教学力度。 6、各部院考试录用办事官员时,优先录用通过翻译科考试的人员,设置绥远翻译官学等专门翻译机构。 7、谕定新清语,增补满语文词汇;重订十二字头音训;编辑出版《御制增订清文鉴》、《六部成语》、《钦定清汉对音字式》等工具书。 可见乾隆皇帝对满洲语文的重视,作为满洲旧俗的重要部分尤甚。在他看来,忘记满洲语文就是忘了民族的根本。 一耳三钳 除了满洲语文,乾隆皇帝在别的方面也不放松。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满洲妇女喜欢戴耳环,并恪守传统习惯一耳三环。她们称环形穿耳洞式的耳环为“钳”。故后妃们穿朝服时须一耳戴三钳。乾隆皇帝曾特意强调过“旗妇一耳戴三环,原系满洲旧俗,断不可改饰”。在讲到满洲服饰时也曾说:“我朝冠服制度,法守攸关,尤以骑射旧俗为便。 ” 郎世宁所绘《乾隆射猎图》 满洲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特定的地域环境和资源条件不仅是满族赖以生产、生活的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满族的民俗文化形式。这一地域固有的地理、气候和资源条件,决定了这一区域内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民俗的建构与衍化。满族由孕育到崛起,经历了漫长的社会进化过程,满洲所特有的渔猎文明在与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碰撞和融合中,吸收周边民族的民间文化,同时本民族的宗教仪式、年节庆典、交接礼节、生活习惯、特色音乐舞蹈、专门的手工艺等在发展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满族民俗文化。 原载《辽沈晚报》收录有修改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2:20 , Processed in 1.098652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