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修建行宫的目的主要是避暑、谒陵、巡视及围猎习武路上休息所用,行宫的分布大致可分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团河行宫圆亭,亦称云随亭 高文瑞摄影 北去是一条重要的线路。清王朝在承德修建了避暑山庄,自有其重要的政治和军事目的,因而每年一度前往避暑山庄、木兰围场也就有了丰富的内容。自顺义、怀柔、密云,出古北口至承德避暑山庄为当时的御道。据记载,出京有两条道路:出东直门,由孙侯河、山峡店、牛栏山,经怀柔的罗山店入密云界。由于夏天东直门一带道路泥泞,又改道出西直门,自畅春园(海淀),经蔺沟(昌平)、南石槽(顺义),至峰山口入怀柔界。这条道上,有记载的行宫很多。顺义行宫有二,一在县西三家店;一在县西北南石槽,两处皆为承德往来之要冲。怀柔行宫是两条出京道路的必经之地,在县南门外,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建。密云有三处:一在县东门外一里刘家庄,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建;一在县东北三十五里罗家桥,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建;一在县东北七十里要亭庄,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建,当时要亭也称遥亭、姚汀,现今还有瑶亭村。 东西两向的行宫主要是谒陵,清代皇帝下葬在西陵和东陵。东西两向的线路也很重要。良乡的行宫是去西陵的第一座行宫,在县北的黄新庄,乾隆十三年(1748年)建,目前尚留有一株古柏和一座假山。涿州行宫在南城里许,乾隆十六年(1751年)建,现在涿州市南关大街105号药王庙院内东侧。东去的行宫有多处。三河县的行宫有两处:一在县西北的大新庄,乾隆十九年(1754年)建;一在县西的烟郊,现称燕郊,乾隆十年(1745年)建。蓟州的行宫为皇帝去东陵必经之道,共有四处:一在城西四十里白涧庄乾隆年间建成,此为皇帝拜谒东陵入州境之首站;一在州北二十五里盘山玉石庄,乾隆九年(1744年)建;一在州东十八里桃花山、一在州东六十里葛山隆福寺右,都为乾隆年间建造。 南去的行宫主要为了巡视、疏浚河道。文安县行宫有二:一在县东北左家庄,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建;另一在县东二十里苏家桥,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建。大城县行宫在县北台头村,乾隆十四年(1749年)建。此两县的行宫均为皇帝巡视修堤工程而建。据记载:乾隆皇帝在巡视子牙河坝时,曾御临唐太宗所书汉文帝《劝农诏》,赐给大臣李光地,于是便在苏家桥北建有皇恩亭。霸州行宫在南太堡村淀神祠旁,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建。 皇帝南去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围猎习武。南苑是皇帝的苑囿。元代,在这里放鹰打猎,称为飞放泊,内有晾鹰台,亦称按鹰台。明代又扩大面积,周垣有一百二十里,曾誉为“燕京十景”之一,名曰“南囿秋风”。清代沿用,作为围猎讲武之地,周垣增至“一万九千二百八十丈”(约一百三十里)。古时,这里由于地势低洼,泉源密布,“四时不竭,汪洋若海”,故称为“南海子”。南苑四周开有九个门,东、南、西、北都称红门,北即为现在的大红门。此外还开有小红门,东南为回城门,西北为镇国寺门,东北为双桥门,西南为黄村门。在这样广阔的地面上,皇帝在几个门建有行宫,真可称为行宫群了。“南行宫在南红门内里许,门对苑墙,宫门二重,前后殿二层,后殿额曰畅远襟”。旧衙门行宫在小红门西南,建自明代,清顺治时重新修葺,门殿四层,皆有御书联额。新衙门行宫在镇国寺门内,建自明代,宫门前曾有两个铁狮子,上面镌刻着“延祐元年十月制”(1314年)的字样,是元代的旧物。 团河行宫最具规模,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占地约四百亩,有建筑六百零三间。团河之源旧称团泊,流出南苑墙为团河,又入凤河,再与永定河汇合。这条河水可用来荡涤淤浊。清吴长元《宸垣识略》记载:团河行宫在黄村门内六里许。宫门内前殿额曰璇源堂,后殿额曰涵道斋,别室为鉴止书屋,皆御书。东所大宫门内有东西配殿九间,房河中敞宇平台、石板房,石亭、水柱房、六方亭、河亭、圆亭。河亭接苑墙之南,其下即团泊之水,流向苑外团河。行宫为“江南园林”。宫内建筑分东西两部,西部以西湖为主,岸边建有大小船坞,宫内主要风景区有过河厅、狎鸥舫、濯月漪临河房、凉亭、碑亭等建筑多处;东部为宫殿区,有璇源堂、涵道斋、清怀堂、景仁宫、储秀宫、永和宫、养心殿等建筑,宫殿区后边是比西湖略小的东湖,湖边有钓鱼台、群玉山房等景点。团河行宫在1900年被八国联军洗劫一空,“七七事变”时,又遭日军轰炸,变成一片废墟,宫内建筑所剩无几,仅存四面刻有乾隆御笔碑文的四方碑,以及修复的景点御碑亭、圆亭、翠润轩、十字房等建筑,其余只有残基。南、北侧土山尚保留有古柏126棵。 矗立于南山之北的圆亭,是行宫现存古建筑中经修整最完好的一座,乾隆御笔题额“云随亭”。它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绿树成荫,碧波粼粼,是人们小憩、乘凉的最佳之所。特别是到了盛夏,不但其地理位置优越,就是听它这个名字,就给人以凉爽的感觉。东湖小岛上的翠润轩,又名“敞亭”,是供皇帝和后妃们玩乐的地方。位于西湖西北岸上的御碑亭,方形,每边长5.5米,大式歇山重檐筒瓦,金柱四根,满身彩绘。御碑高4.8米,每边宽1.2米,下为须弥座,上为四角攒尖顶,碑额浮雕二龙戏珠,上有乾隆帝来团河行宫时所作的御诗四首,刻于碑上。碑南面是乾隆帝《庚子季秋中瀚团河行宫作》诗一首。这是乾隆取道南海子去西陵,驻跸团河行宫所作。诗中开头写道:“团河本是凤河源,疏浚于旁筑馆轩。”御题诗碑西面的题诗,是乾隆帝于1782年来到团河行宫时所作。诗的最后写道:“因疏泉遂辟行馆,知过论中早自铭。”两首诗都把修建行宫的理由说成是为了疏浚团河。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2:09 , Processed in 1.085113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