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大的室内大戏楼,就藏在这座王府里 老北京作为六朝古都,王府星罗棋布。特别是当年关外的满人建立清廷后,清朝皇帝分封功臣,有所谓八大铁帽子王爷,他们的王府面积大、房子多,大都在中轴线两侧。 01 北京王府,活的历史文化 比如最早的顺治皇帝的叔叔多尔衮的王府,就在清朝的紫禁城东侧几百米远的南池子大街内,多尔衮死后被顺治皇帝削爵,该府改成喇嘛庙普度寺,当下成为旅游景点。普度寺是典型满族风格古建筑,全天开放供游人参观。再有,多尔衮弟弟的多铎府,位于东城帅府园,这位也为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多铎宅邸,建筑级别也极高,占地面积广大,府邸分三路,而且院墙比一般王府都高,故有“豫王府的墙”之说。 如今大名鼎鼎的大喇嘛庙——雍和宫,当年也是一座驰名的王府即雍王府,地址在北京中轴线的东侧,市区的东北角的雍和宫大街上。这是清朝时期一所规模巨大的王府建筑,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它原为清康熙皇帝赐给其子胤禛的府邸,即雍亲王府。雍正继位后,在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雍和宫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一个王府出了两个皇帝,尊贵无比,成了“龙潜福地”。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同规格。雍王府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汉族和满族建筑的特色,整个建筑群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其中,花园内的建筑和景观设计独具匠心,既有汉族传统的园林风格,又有满族园林的特点。如今,雍王府已成为全国规格极高的佛教寺庙,深厚的历史和佛门文化遗产,吸引着广大游客参拜和游览。 雍和宫丨图源网络 此外,北京的重要王府不一而足。位于西城区大木仓胡同内的郑亲王府:是清廷铁帽子王济尔哈朗的王府,占地800余亩,现为教育部所在地;礼亲王府: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黄城根南街7号、9号,是清代“八大铁帽子王”之一代善的府邸,后为礼亲王所有;醇亲王府: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后海北沿44号,醇亲王府出了两个皇帝,光绪和溥仪都出生在这府中;孚郡王府: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内大街路北137号,曾为怡亲王府,后成为孚郡王府,现为中科院自然科学研究所办公地点;庆亲王府在西城区定阜街3号,是清庆亲王奕劻府邸,现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还有恭亲王奕䜣的女儿和硕大公主府,在北京西城宽街,占地广阔,现为北京中医医院。西城石驸马大街上还有一座赫赫有名的克勤郡王府,结构紧凑、建筑精美,现在是北京第二实验小学。 02 咖位最大恭王府 以上并不是北京所有的王府,还有一个王府没有讲,就是北京市内最大的王府——恭亲王府。恭亲王府在什刹海北岸,前海西街17号,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王府之一。北京史专家侯仁之曾慨叹:“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在这座王府身上,沉淀着大清朝中晚期的全部历史。其前身为清朝乾隆皇帝宠臣和珅的宅第,以其富甲天下金碧辉煌著称,和珅因贪腐被嘉庆皇帝赐死并抄家。它见证了和珅“起高楼、宴宾客、楼塌了”的历史沿革,后被咸丰皇帝赐给其六弟恭亲王奕䜣;它又全程目睹了洋务运动的初兴、发展和破灭。当然也经历了这位恭忠亲王对王府的拓展和修缮,故此才得名恭王府。 恭王府由王府及花园两部分组成。建筑风格融合了北方建筑形式与江南造园艺术,占地面积约6万多平方米,府邸建筑高雅凝重,花园山水相依、园艺超凡,体现了皇室辉煌富贵和民间清致素雅。特别是王府花园,以环山衔水、古树参天为特色,是中国园林建筑的典范。王府内最有名的建筑,除府邸和花园外,著名的景物还有福字碑:这是恭王府的又一有名景点,碑上刻有一个大大的福字,字体浑厚、有力,充满着神秘感。这块碑是清朝康熙皇帝书写的,寓意着“多子、多福、多寿”。西洋门也是恭王府中一处独特景观,它是中国最早的西式建筑之一。这座门洞呈圆形,门洞上镶嵌着精美的石雕,给人以典雅、庄重的感觉。恭王府中的长廊长达150多米,是中国现存最长的室内长廊。长廊两侧画满了精美的壁画,每一幅都充满了历史的气息。漫步在长廊上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其他还有银安殿、后罩楼等等相当璀璨耀眼的古建筑,然而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还是王府的室内大戏楼。 03 王府堂会戏规模之最 这是我国现存独一无二全封闭式大戏楼,也是中国最大的室内大戏楼,是恭亲王奕䜣所修,整个大戏楼是纯木结构,采用三卷勾连搭式屋顶。戏楼内厅堂很高大,观众席没有一根柱子,舞台有柱子,上面绘满紫藤萝花,古朴清雅。还有奇特处,戏楼厅堂虽大,但音响效果非常好,处在大堂最边远的角落,戏台上的演唱虽然没有扩音设备,却也听得清清楚楚,这在设计上确实到了绝妙的境地。这是把舞台下都掏空,放了九口大缸,有一点声音就能扩送出去,相当于现在的音响,展现了古人的聪明智慧。 大戏楼不仅建筑上是天花板级别,而且在这个戏楼的舞台上还演出了许多顶级的京剧剧目。早年,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及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这两年的农历八月初三,恭王府大戏楼都举行庆寿大堂会戏,共演出了近百十个剧目,成为王府堂会戏规模之最。 第一个堂会戏,邀请的班社是四大徽班中的四喜班。当时一些京剧名伶如京昆十三绝中的杨月楼、谭鑫培、余紫云、时小福、张奎官以及孙菊仙、王九龄、周春奎,陈德霖、孙怡云、杨小朵、侯俊山(十三旦)、王楞仙、朱素云、德珺如、金秀山、何桂山、钱宝峰等都出现在舞台上。演出的剧目除一些吉祥喜庆戏外,诸名伶都演出了自己的拿手剧目,如《恶虎村》《打金枝》《奇双会》《孝感天》《搜孤救孤》《胭脂判》《海潮珠》等。当时已经很享名的谭鑫培,还演双出:《战太平》和《八大锤》。此时四喜班班主梅巧玲已逝世,但是他的最拿手戏《盘丝洞》,还由他的次子梅竹芬(二锁)来完成演出。由此可见当时演出的盛况。 光绪十三年(1887年)八月初七的堂会戏,改由四大徽班中的春台班担任。叧一批京剧名伶参加了演出:春台班班主俞菊笙是唱武生的,所以这天的堂会戏,除庆寿吉祥戏外,武戏比较多,同时还增加了玩笑戏,如《背凳》《小放牛》《打面缸》,昆曲戏《乔醋》等。名伶除春台班的俞菊笙、张淇林、德子杰、董凤岩、姚增禄、朱文英、余玉琴等武生武旦外,老生名伶有汪桂芬、许荫棠、双阔亭,花旦有田桂凤,杨朵仙等,还特别邀请了三庆班的一些京剧艺术家:杨月楼、朱莲芬、陈德霖、王楞仙、钱宝峰、何桂山、穆凤山、黄润甫等。这一天,共演出70多个剧目,开堂会戏之顶峰,尤其是大轴戏的《战宛城》,由春台、三庆两大班社的班主俞菊笙和杨月楼分饰典韦和张绣,顶级的两位武生艺术家精诚合作,为恭王府大戏楼在历史上记录下厚重的一笔,成为一段梨园佳话。 04 大戏楼——文艺人才的大橱窗 然而历史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奕䜣的洋务运动并没有挽救腐朽末日的大清朝。经过百年沧桑,恭王府已经成为几个单位占用的大杂院,改开以后,为了保护文物遗产,北京市人民政府下大力气对恭王府进行了腾退和全面修缮。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恭王府已焕然一新,成为国内外各界人士瞻仰和旅游的胜地。 2024年6月,“小昆班”折子戏在恭王府大戏楼上演 1987年7月,恭王府修缮完成,台帘幕布、天花板上的诸多吊灯,观众席内的桌椅,全部新制。一进门来,便给人一股清新雅气的感觉。从7月7日到17日,为纪念大楼戏重生,共唱了八场戏。首演是杨派(小楼)名票朱家溍与刀武旦艺术家宋丹菊合作演出的梅派名剧《霸王别姬》,之后便是由北方昆曲剧院的艺术家洪雪飞、蔡瑶铣、李梅、马玉森、满乐民等演出《长生殿》《奇双会》等。观众觉得大戏楼的音响好,暑天还不热,穿堂风很凉爽,既不用扩音器,也不用空调,古人的智慧真是难以尽说。 我和大戏楼也有些渊源:2001年央视戏曲春晚,导演是谢桂昌、李纯博。我是晚会撰稿,有较多的新创节目,其中的《慈禧看戏》,地点就选在恭王府戏楼,特请央视的主持人孙小梅扮慈禧,朱军扮李莲英。看的戏是老戏《安天会》,由北京京剧院的著名武生艺术家杨少春扮演孙悟空,按老扮相,悟空扎黄靠,后面有四杆靠旗,悟空与天兵天将的开打,还上了哮天犬,尽量恢复当年的情景,为当时皇宫的戏曲文化和当代影视文化的结合,做了初步的尝试。 几年后,我又参与了北京电视台的元宵戏曲晚会,任撰稿,地点也选在这个大戏楼,导演由青春婧靓丽的甄梅女士担任,技导是国家京剧院的著名导演孙桂元。节目多有新创,还特别搭了一个“花道”,特制的带包装的木板,从舞台的台口一直延伸到观众席中间。许多演员是从“花道”上下,增强了与观众的交流和互动,晚会反响甚好并最终获奖。只是又一个数年后,意想不到的是女导演甄梅英年早逝。时光如梭,此文再次对她致以无限的追思。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2-6 02:40 , Processed in 1.079197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