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王府的由来及兴衰

2024-11-20 10:27|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黄永顺 黄健博 |来自: 北京纪事

摘要: 谈及王府,大多是专指清代的那些王府。王府是封建社会仅次于皇宫等级,最高的贵族府邸。清代王府按等级分为,亲王府、郡王府,贝勒府、贝子府。自顺治开始,陆续加封亲王、郡王称号的皇子近70位,建造王府48座。这些 ...

谈及王府,大多是专指清代的那些王府。王府是封建社会仅次于皇宫等级,最高的贵族府邸。清代王府按等级分为,亲王府、郡王府,贝勒府、贝子府。

自顺治开始,陆续加封亲王、郡王称号的皇子近70位,建造王府48座。这些王府经历时代变迁和岁月磨砺,得以完整保存下来的已不多。至1949年,京城保存较好的王府还有30座,其中亲王府19座,郡王府11座,大部分已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有另赋予旅游景点,或教育、办公之地。

王府的由来

王府源于封建社会的分封制。史学界对这个问题虽有分歧,但大部分人认为西周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周朝政权由君主掌控,君主将土地封给诸侯。魏晋时期开始设王爵,晋朝又将王爵细分为亲王和郡王。金代沿袭了分封制度。元代实行分藩制,藩王居住于各自封地,不住京城。

到了明代,朱元璋将所有儿子都封为王,为保卫江山,他让亲王儿子们各自镇守领地。如:明初国都城在南京,四子朱棣封燕王驻守北京。

清王入主中原后,爱新觉罗氏的后代除了少数留居祖先发源之地盛京(沈阳)之外,其余都居于京城。清朝取消了分封诸王于各地形式,康熙削藩后,采用封王不分封地,将皇子们控制在眼前,赐建府邸,实行八旗制。八旗分居于京城的内城(原东城、西城),汉人及其他少数民族迁居城外(原宣武、崇文)。之后,由内务府在京城的内城大量兴建王府,便是清王府全部居于内城的原因。清代所设爵位较多,众爵位中只有亲王和郡王的府邸才可称之“王府”,贝勒、贝子、辅国公等称为“府”,其他高级官员只能称“宅”或“第”。

王府属于皇产,一旦王位被撤销,宅府就要收回。清代诸王有世袭罔替和世袭递降两种,“世袭罔替”只有“铁帽子王”享有,铁帽子王的待遇和特权要比亲王更优厚。如袭爵后又被削爵,可由同宗继承,爵位永远不变,王府因之不变。“世袭递降”即为始封为亲王,其子袭封郡王,再袭为贝勒,直到降到镇国公这一爵位就不再递降了。若世袭递降者爵位如与其王府等级不符时,便不能继续居住,宅府收回,转赐其他相应等级世袭爵位者使用,形成一府多主的格局。

铁帽子王起源自乾隆时期的封爵制度,他们都是在清朝开国初立下战功的清代皇亲宗室者,由于这些人功勋卓著,才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清初期的铁帽子王共有8位,分别是礼、郑、睿、豫、肃、庄、克勤、顺承八位亲王。到了清末,铁帽子王又增了4位,即怡、恭、醇、庆亲王等,如此总共12位铁帽子王。

兴建的王府

明代朱棣发动“靖难之役”,4年后成功地夺取了政权,成为永乐皇帝。朱棣迁都北京后,在北京兴建皇城,后又在紫禁城东侧,今王府井大街一代建了十座王府。此十王府随着明朝的灭亡也衰败了,只留下“王府井大街”这个地名。在《明成祖实录》中有记载:“永乐十五年六月,于东安门下东南,建十王邸,通屋为八千三百五十楹。”

明朝灭亡前,后金军皇太极分封王爵后,在沈阳皇宫附近层建有十座王府,分给10个亲王。后金灭明后,在北京建立国都,名“大清”。清初时期,王公府第还来不及建造,就沿用了明朝的旧宅府,如东华门外南池子明代太子居住的皇城东苑(也称小南宫),就是摄政王多尔衮的府邸。南宫后改为玛哈噶喇庙,乾隆命名为普渡寺。而10位亲王中的9位在北京都建了新的王府。因满汉文化的交融,建府以老北京四合院为基础,结合了园林艺术,提高了规模和质量,比明代沈阳盛京的王府强了很多。以此清初期的王府占地面积大,院落宽阔,房屋数量也较多。

清内务府负责王府的建造,府邸位置除了依明朝宅府之地改建而之外,其他都选择在内城的安静,且宽敞地方,什刹海附近、西城区北部地区都是首选之地。有统计,清王府中有70%是建在老西城区,老东城区的王府只有30%,且这30%中还含蒙古王公遗留的府第。也产生了京城“东富西贵”的说法。

细心的人可能发现,京城也有重名的王府。如恭亲王府就有两处,铁狮子胡同的,前海西街的两处恭亲王府。铁狮子胡同的恭亲王府主人是清初康熙五弟恭亲王常宁。而前海西街恭亲王府是咸丰年间,精通洋务,被称“鬼子六”的恭亲王奕䜣的,也是清代王府中最大的。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前海西街的恭王府更换过3位主人:乾隆年间的和珅、嘉庆年间的庆亲王永璘、最后是咸丰年间奕䜣,今名称源于恭亲王奕䜣之府邸,而名《恭王府》。

改为潜龙邸

我国封建社会,皇帝被称真龙天子。清代的规定,皇帝自王府内继承帝位,登基前的王府要升为宫殿,不能再居住,王府称为潜龙邸。改建成宫殿后,亲王另赐新府。北京的潜龙邸共有3处:东城区雍亲王府的雍和宫、西城区鲍家街的醇亲王府(南府)、西城区后海北岸44号的醇亲王(北府)。

1、雍王府:

雍王府建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为康熙帝所造,赐予他的第四子胤禛。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封为雍亲王,府邸称雍亲王府。康熙五十年(1711年),雍正帝的第四子,爱新觉罗·弘历(后为乾隆皇帝)生于这座雍亲王府。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去世,胤禛继位,年号为雍正。雍正三年(1725年),原府改为行宫,称雍和宫。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去世,弘历继位,年号乾隆。雍亲王府是雍正当皇帝前的府邸,也是乾隆的出生地。如此,雍亲王府出了两位皇帝,便成为双料潜龙邸。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又改为喇嘛庙,是清中后期,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2、醇亲王府:

西城区鲍家街的醇亲王府原为荣亲王府,乾隆帝之孙荣亲王绵亿的府邸。道光三十年(1850年),道光的第七个儿子奕譞被封为醇郡王后出宫居于此。同治三年(1864年),奕譞加封亲王。同治十年(1871年),奕譞次子载湉出生于此府。同治十一年(1872年),奕譞晋封醇亲王,府邸称醇亲王府。同治帝去世后无嗣,奕譞之子载湉即位,年号光绪,该府便成为潜龙邸。弈譞迁出,至今后海北沿街清初武英殿大学士纳兰明珠宅邸,该府邸进行整修,光绪十四年改为醇亲王府。

曾经醇亲王府(南府),今中央音乐学院

光绪十六年(1890年)奕譞去世,奕譞第五子载沣(光绪的胞弟)袭爵摄政王,新醇亲王府也称为摄政王府,为以示区分,今西城鲍家街的前醇亲王府称南府,位于后海北沿街的新府称北府。南府今为中央音乐学院和西城区少年宫使用。北府正殿为国家宗教局使用,马厩改为聋哑学校。1963年后,花园部分用为宋庆龄同志工作和居住地。

1906年,载沣之子溥仪出生于摄政王府。依照《大清会典》规制,这里又成为潜龙邸。1908年,光绪帝去世,亦无后嗣,溥仪继嗣登基后,这座摄政王府又成为潜龙邸。载沣需按规制迁出,就选中南海西北处西北集灵囿建摄政王府,至清朝覆灭时,这座王府仍在建设中。之后,曾成为袁世凯的总统府,今国务院办公地。

王府的建筑

清代建造王府要依《大清会典》的严格规制,由工部负责建造。本文只介绍一下亲王府的建造规制。

亲王府需与皇宫中轴线相合,一般都是南北向,以王府正殿为中心布局。府以城砖砌的高大围墙,围墙顶应是筒瓦起背,围墙转角处设吻兽。府第大门漆为红色,一般不能直接对着街道或胡同,若府门前有横路,需在府门直对面建影壁。大门前要有宽敞的空地,门钉纵向9个,横向7个,共63个,两旁各设置石狮子。府门外还有拴马桩、灯柱等,此为前庭院的部分。

亲王府正门为5间,正殿7间、两翼楼各9间。后殿为5间,后寝7间。正门殿绿色琉璃瓦顶,屋脊安装兽吻7种,其余殿的吻兽为5种。可装饰五彩金5爪云龙纹,不允许雕刻龙首。府设有库房、粮仓、厨房、马概等。大门后的院落是外朝的主体庭院,也是王府最大的院落,正中台基后是高起的甬路,石栏环围。正面是王府中规模最大的正殿(俗称银安殿),多为歇山顶,檐下彩绘斗拱,是召见下属人员和举行大型活动的场所。其后是后殿,但多数王府无后殿,而是寝殿,两殿之间设一道门(称寝门),寝殿两侧有配殿,是王府主人起居之处。寝殿之后的建两层式的楼(称后罩楼),以此,王府主轴线上的前庭院至后罩楼的五重院落。

大清建府规制中基本只限于王府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对于跨院的住房及花园没有严格规定。所以很多王府都建有花园,花园建造的位置不尽相同。有的建于王府主轴线的后面,也有东侧或西侧的建花园的。

至于亲王贝勒府、贝子府等的建筑也有明确的规定,对于正殿、翼楼的间数,以及房基、围墙的高度逐一降低。门前均可有下马桩,数量和高低也有着等级之分,绝不能超过,否则,轻则罚俸禄,重则削爵。如豫王府的围墙高于规制,那可是康熙皇帝批准的。其他等级的府邸,在《大清会典》中有详细记载,不一一赘述。

王府的衰败

随着清廷不断衰落,王府也逐渐衰败,有清政府的内在原因,又有一些外在的因素,根本的原因社会的变革。

1840年的鸦片战争,外国列强不断侵略。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辛丑条约》,众多王府被侵略者占领和焚毁。之后,爆发了《辛亥革命》,革命党人彭家珍将清政府的宗社党头领良弼刺杀于西城大红罗厂后,清朝廷失去了最后的一线希望,半个多月后的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下诏宣布退位,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便随之终结。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北京的这些王府也失去了经济基础,坐吃山空的逐渐衰败。王府们的衰败也有多种形式,列举如下:

1、八国联军毁坏的王府

庄亲王府位于西城区太平仓胡同。庄亲王载勋是清朝唯一加入义和团的王爷,他在府中设拳坛,召见许多进京的义和团将领,准备依靠义和团的势力走上前台。

载勋后因准备杀死被软禁的光绪帝,被慈禧太后阻止,并赐死。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以支持、利用义和团为名,被侵略者视为祸首而遭到报复,庄亲王府的大部分建筑遭焚毁。

被焚毁的还有位于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路北(今端王府)的端王府。端郡王载漪利用义和团,并兼任统帅抵抗洋人,清政府与联军义和时,被定为“祸首”,因有皇族身份,免其死刑,流放边疆,永远监禁。八国联军入京后将端王府彻底焚毁。

同样遭到侵略者报复性焚毁的王府还有:恂郡王府和相邻的慎郡王府等。

2、被变卖的王府

清八旗纨绔子弟享受着种种特权,养成清游手好闲作风和骄奢淫逸的陋习。清王朝倒台后,没有了特权,这些遗老遗少逐步将家底坐吃山空,最后变了卖王府。如:铁帽子王多铎的后人将家产消耗尽,就将近300历史的豫王府以12.5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美国人将这座王府全部拆除,修造了中西合璧的协和医学院及附属医院,只留下府门外两只石狮子。

被变卖的府邸的还有顺承郡王府,没有清王室经济支持的顺承郡王,将位于西城赵登禹路的郡王府以7万银元卖给了军阀张作霖,郡王府变成大帅府。顺承郡王府为现存规模较完好的一座王郡府,后为全国政协机关办公地。

同样被变卖的王府还有被称“铁帽子王”之首礼亲王府(西城区大酱房胡同东口)、郑亲王府(西城大木仓胡同)、宁郡王府(东单北极阁三条71号)、庆亲王府(西城区定阜街)、钟郡王府(后为辅仁大学)……等。

履亲王允裪是康熙第十二子,履王府位于东城区东直门内北中街西侧。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履亲王府被烧毁。两年后,用庚子赔款重修扩建时,为建东正教堂,履亲王府东侧部分被割让。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中俄雅克萨战役后,俘虏的俄士兵迁居北京编入镶黄旗。因这批俄国人信奉东正教,康熙帝建了北京第一座东正教堂,并下圣旨:“在京之俄馆,嗣后仅只来京之俄人居住。”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东正教堂被烧毁。1956年,该教堂建筑拆除,改建为苏联(今俄罗斯)大使馆,大使馆西侧就有履王府割让之地,并在这里盖一座小东正教堂。日前,笔者特意探访,该教堂依旧存在,金色的球型顶层,二层灰砖楼立,于俄罗斯大使馆内。并在街西侧看到铭牌,上面写有:“街北端原有履亲王府和允祁贝勒府,后为俄国东正教堂和东正教总会。1949年后改为前苏联驻华大使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6 05:07 , Processed in 1.083207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