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昔日贝子府 如今传出朗朗读书声

2024-11-26 13:34|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宁宁|来自: 北京纪事

摘要: 沧桑王府今校园贝子奕谟府指的是嘉庆皇帝第五子惠瑞亲王绵愉第六子奕谟的府邸,其建筑形式具有典型清代贵族的大宅院风格。《京师坊巷志稿》中记载:“采访册:谟贝子府在东四牌楼北九条胡同。案:贝子以惠亲王之子推 ...
沧桑王府今校园

贝子奕谟府指的是嘉庆皇帝第五子惠瑞亲王绵愉第六子奕谟的府邸,其建筑形式具有典型清代贵族的大宅院风格。《京师坊巷志稿》中记载:“采访册:谟贝子府在东四牌楼北九条胡同。案:贝子以惠亲王之子推封”。《燕京丛考》中也有记述:“谟贝子府在东四九条。贝子以端慧亲王支子推封。”光绪十年(1884),奕谟晋封贝子,1889年晋为贝勒,二十九年(1903)过继奉国将军载光第二子溥均为嗣孙,改名溥佶,袭镇国公,民国十六年(1927),镇国公长子毓崧承袭辅国公,故而此府又被称之为佶公府或崧公府。

民国时期,中国银行总裁冯耿光曾在此居住。1924年,应民新影片公司的邀请,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在此王府后花园中取外景,拍摄戏剧片《黛玉葬花》。1952年到1978年,东四区人民政府、东城区教育局、东城区副食管理处及北京市第73中学,曾先后在贝子奕谟府办公和办学。21世纪初,旧时王府随平安大街及地铁五号线工程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学校,同时保留了院内古亭,西北隅的仿清古建筑与东南部的橘黄色现代科技楼相得益彰。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九条小学位于东城区东四九条胡同67号,前身是成立于一九四四年的东四十一条国民小学,一九七三年经东城区教育局正式命名为东四九条小学。小学教学园区就位于曾经的清代谟贝子府,在“科技兴校”的教育理念下,这所旧时王府逐渐焕发出新世纪小学教育的勃勃生机。这座清代贵族四合院在前清的建筑风格就格外典雅别致,虽经百年风雨沧桑,至今仍有不少遗迹留存,比如校园正门前的八字照壁、校园后侧的攒尖四角凉亭等等。

21世纪初,我就在这所小学里读书,那时候,学校后院的攒尖四角凉亭是孩子们课余饭后游戏的“秘密聚集地”,故而也被孩子们戏称为“咏竹亭”。亭子里不仅有古香古色的石桌石椅,更因花草茂盛,庭院四周种满了竹子而倍受孩子们喜爱。春天,孩子们在小亭子里诵读诗书,中午午休在亭子中央的石桌子上切磋象棋;夏天,孩子们在凉风习习的小亭子里避暑,亭子侧后杂草丛里的“毛真真”成为孩子们咀嚼避暑的零嘴儿,相传那是一种根茎嚼起来有一丝丝甜味儿的野草;秋天,孩子们用亭子里落满了枯黄落叶的根部来玩“拔根儿”,每一根落叶的根茎都是孩子们的宝贝;冬天,孩子们在亭子里堆雪人、打雪仗,石头亭子成为了孩子们游戏中互相躲避的天然掩护………可以说,王府里的亭子宛如一位跨越百年的长者,默默伴随着每一个孩子们的成长。

门前老照壁

王府“御枣”美味多

王府里不仅有亭子,还有几棵树龄上百年的大枣树,腰围要好几个男孩合抱那么粗。每棵枣树的身上都挂着一个绿色的标牌,上面写着“树龄约160年,品种枣树,源自清朝”,“树龄约200年,品种枣树,源自清朝”,成为了王府时代最好的活见证。十几年前,这些枣树的四周还没有护栏,孩子们可以随时用手触摸到树皮,伴随着有些坑坑洼洼的粗糙触感,一股子枣花清香流入心脾,有时候孩子们在操场上嬉戏时,一弯腰就能捡到一枚发红熟透的枣子。

我记得有一棵树龄最长的枣树腰身有了数丈宽的伤痕,伤痕中有了不少蚂蚁筑巢居住,为了保护不得不用铁皮固定住开裂的树干,但每年春天树梢上仍然不断生出新芽,显示出格外顽强的生命力。每到秋天,我们总缠着劳动老师在课后为我们打枣子。随着一阵阵清脆响声,一个个青涩的脆枣应声而落,孩子们都弯腰去捡,有的用书包来盛,甚至直接用上衣兜着,还有时会为了一颗还没熟透的枣子而互相追逐。有些枣子还未完全熟透,清脆而口感略硬,而熟透的枣子呈现深红色,入口格外绵软香甜,最后结剩的枣子颜色略微发深,甚至有些发黑了。

王府的侧后方原来是小学的饭堂,每当枣子熟透丰收时,学校食堂里的大师傅们都会给孩子们变着花样做吃食,有蒸枣糕、枣泥饼、枣窝头和炖红枣薏仁汤。因为有不少收获的枣子正来源于孩子们自己的手工参与,所以孩子们吃得格外香甜,更悄然改正了不爱吃粗粮的坏毛病。从东四九条小学一出门就是平安大街,大街上有一家驰名中外的老字号饭庄——白魁老号,其中的美食“枣卷果”总能让学生们喜爱,每次都被“小黄帽”们争相购买一扫而空,这其中的缘由,想是离不开对于王府枣树枣子记忆的回味和依恋。
王府“竹文化”遇科技

    2006年,东四九条小学成为北京市首批成立金鹏科技团的小学,以“科技兴校”为特色的育人理念深入到学校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具有创新科技思维的竹文化教育也在同年进入了小学课程中,对于我这一代孩子的一生可谓影响深远。

东四九条小学的竹文化教育起源于学校后侧小亭子周围种植的一大片竹林,竹林后面的雕塑介绍了古代诗人创作的有关于“竹”文化的诗词,同学们在课余时分就会三三两两地聚在竹林旁边,朗诵起那首宋代大诗人苏轼所写的《於潜僧绿筠轩》,“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一边朗诵诗歌,孩子们一边理解了竹子所比喻的气质高洁、宁折不弯的顽强精神。

后来,东四九条小学的科学课上,同学们学会了使用显微镜观察动植物,也希望能用亲身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好的保护学校校园内的文化古迹。21世纪初,学校在王府原址上已经建成了现代化的科学专业教室,教学楼的地下一层更是有了很多生物标本,当学生们可以更加专业的探究科学知识。我们发现校园里小亭子侧后的竹林枝叶粗大而繁茂,但墙壁内侧的竹子就总是枯瘦发黄、显得疲软不堪。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将两处竹林中掉落的竹叶分别收集整理,然后在显微镜下进行比对,学生们发现,由于小亭子背后墙壁的遮挡作用,使得位于墙壁内侧的竹子无法汲取充足的阳光,所以枝叶格外脆弱,而亭子侧后的竹子就明显没有这个问题,所以生长得郁郁葱葱。为了更好的保护文物古迹,学生们自发地培育竹笋,如看护孩子一般为竹子浇水、施肥。旧时王府的竹林不仅仅是一棵棵植物,王府的变迁融入了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记忆,一代代孩子们的生命也逐渐融入了这所现代化的小学发展中。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2-26 17:57 , Processed in 1.085704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